王有職
一、審題關
審題首先審材料。材料一中的“責任”指“分內應做的事”,就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這是從“責任”的定義上來要求考生尋找相關素材。例如:教師的本職工作是教書育人;父母的本職工作是贍養老人、撫育子女、養家糊口;學生的本職工作是學習知識,提高能力。
材料二中的“責任”是承擔大責任或小責任。承擔大責任就獲得大快樂,承擔小責任就獲得小快樂,這是說“責任”與人之間擔當的關系,是從“負責任”的程度來說的,是要求考生思考和“負責任”的程度有關的素材來作文的。
材料三中的“責任”是從“責任”的必要性來限制的,即“責任”有時就是不愿做又不得不做的事。例如:學生打掃衛生,不喜歡做,但又不得不做。這就要求同學們從生活中尋找類似的素材來進行作文。
審題還要審提示語。提示語中“對‘責任有怎樣的認識與思考”和“關于‘責任的經歷或感悟”,很顯然是從寫作體裁方面給出提示,前者暗示我們可以寫議論文,后者暗示我們可以寫記敘文。
二、構思關
寫文離不開寫事,寫事離不開細節,細節需緊扣中心,中心要依附材料。要想寫一篇優秀的考場作文,就要牢記上述幾句話,構思時要圍繞這幾句話來思考。
構思時可以把腹稿在紙上畫一個思維導圖或列個提綱。首先把“責任”寫下,接著就要思考寫作對象,可以把寫作對象定位為自己身邊熟悉的人,比如父母、兄弟姐妹、家中長輩、老師、同學、自己等,把這些對象呈豎列列出來,最后確定寫作對象及寫作素材。若把寫作對象定位為父親,就可以聯想到“養家糊口”“撫育子女”“贍養老人”等;若把寫作對象定位為班主任,可以設置三個場景:早讀場景、備課場景、巡查寢室。確定好寫作對象及寫作素材后,再思考細節。
細節存在于特定的場景中,所以我們構思細節描寫就要把其放在具體的場景中進行描繪。比如,我們若描繪媽媽早起做早餐這一場景,就可以先描述一下天氣,對母親早起以及做飯時的動作進行細膩的描寫。
三、擬題關
考場上同學們容易直接用“責任”二字來作為題目,或者將“責任”二字稍加改動來作為題目,這都是不可取的。一個好的題目就好比人擁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可以令人印象深刻。那么如何擬題呢?
我們可以運用修辭手法,將“責任”化作我們具體可感的某些物體,如“責任是理想的搖籃”;我們還可以活用歌詞,將歌詞稍加變化,如“帶著責任出發”;我們也可以在題目中留點懸念,吸引讀者的興趣,如“溫暖的戒尺”等。
四、開頭關
常言道:“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同學們在寫作時一定要構思好開頭,有了好的開頭,下筆才順。開頭不宜對“責任”直接進行解釋,更不宜直接用材料當開頭。
我們可以運用“開門見山法”和“排比句”來開頭。比如:
有人說善良是一首歌,有人說誠信是一眼清泉,但今天我要說責任是一朵花,開在我的心上。
責任是帆,帶我駛向前方;責任是槳,助我渡過淺灘;責任是歌,引我走向美好。
五、表達關
“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這是《語文新課程標準》對同學們的寫作要求。學會觀察、思考,善于表達是對初中生寫作最基本的要求。
那么主體部分要如何表達呢?往往有些同學不會敘事,一到主體部分,就總是出現議論。敘事一定要遵循敘事的章法,敘事離不開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等。當我們在敘事時不知從何下筆時,不妨先寫時間。比如:往事如昨,歷歷在目;恍如昨天;依然記得那時,等等,將它們作為你敘事的開始。接下來我們就要思考細節該如何刻畫了,特別對主要人物當時說了什么,做了什么,想了什么,一定要寫得生動具體。
寫好材料作文并不難,同學們只要掌握了方法,認真審題,把握了所給材料的內涵,在構思、立意等方面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巧妙地將我們平時所學的一些修辭手法、描寫手法運用到作文中,定能寫出一篇優秀的考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