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瑩
【摘要】探討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是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內容。本文基于高校輔導員視角,結合筆者的親身體會,通過對一起學生心理問題引發事件的分析,提出相應的對策,并總結出類似此案例的經驗啟示,以期為今后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處理提供參考和依據。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問題;生命價值觀
一、案例介紹和分析
筆者作為一名大一新生的輔導員,某一天,收到班級新生小萌(化名)的短信留言:“老師,我心里難受,想哭。”筆者多次打電話未果,最終在操場看臺旁的角落里找到了她。
通過小萌之前的心理檔案,筆者了解到她對事物缺乏興趣,對人生感到渺茫。在本我的層面上,她認為與其這樣茫然地活著,不如放棄生命來獲得解脫,在自我的層面上,為了不給家人和社會帶來傷害,她又不得不選擇活著。通過分析發現,導致小萌存在這種心理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淡薄的生命觀
首先,小萌屬于抑郁質的孩子,性格內向、懦弱,自信心不足、不擅長與人溝通交流,缺乏克服困難和挫折的堅強毅力,在生活中自我調節能力、自我適應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較差,自我效能感低。其次,她缺乏基本的生命價值感、生命成就感和生命神圣感,這些都為她的心理問題埋下隱患。
(二)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
小萌的父母都是農民,文化水平不高,落后的教育觀念導致他們對小萌的教育方法不當。像小萌這種抑郁質的學生,比其他學生更需要父母的關懷、鼓勵和支持,然而她母親對她的控制欲極強,強逼著她做她所不擅長的事情。長期下來,導致小萌對生活失去了信心,造成了嚴重的心理障礙。
(三)受挫時沒有得到有效引導
小萌之前所在的學校以升學率為指揮棒,老師大多只重視對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卻忽視了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塑造。尤其是在高三期間,小萌的成績下降得很厲害,她的內心很受挫,但沒有得到有效的教育、引導和鼓勵,導致她心理更加自卑,出現嚴重的厭學情緒和心理問題,最后不得不停學半年,進行藥物治療。
二、應對措施
(一)引導宣泄,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
作為小萌的輔導員,筆者每個月至少與小萌進行一次談心談話。在談話中采用“敘事療法”走進她的內心,與其合理“共情”形成穩定支持,從而引導她宣泄自己內心的痛苦。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與其分享一些有關生命價值觀、社會責任感的書籍和電影,以緩解她的心理問題,幫助其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
(二)增強自信心,提升自我效能感
筆者從她自身所擅長的唱歌、畫畫、寫作等方面出發,對于她的才華給予充分肯定,讓她看到自身的優點。鼓勵她當班級宣傳委員,對于她工作上的點滴進步都給予表揚,幫助她樹立自信心。引導她加入學校禮儀社,參加學校組織的比賽,不僅豐富了她的業余生活,也逐漸提升了她的自我成就感、自我效能感。
(三)多方協作,營造和諧的環境
一方面,與小萌家長進行深度溝通,對其父母的教育方法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引導小萌的父母采用溫和的方式與她進行溝通交流,尊重她的主體地位,多給她提供合理建議而非替她做決定。另一方面,讓她身邊的同學在日常生活中給予她更多的包容、支持、鼓勵與幫助,營造和諧的氛圍,讓她感受到生活的溫暖和愛。
通過采取以上措施,小萌已基本消除了心理問題。
三、案例啟示
第一,對于高校而言,開展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多是以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為主,以談話、討論、理論學習、社會實踐等方式為輔。在日常的主題班會上,可多挖掘如儒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樣傳統文化中的生命智慧,以提升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第二,應充分利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資源,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心理活動,發揮心理育人優勢。加強對學生心理問題的預防、跟蹤及處理,不斷提升大學生心理問題應急處理能力。第三,加強家校間與師生間的聯系,發揮大學生自主性與積極性,強化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建立健全學生干部輿情搜集機制,充分利用資源,拓寬信息收集渠道,及時了解學生動態信息,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艷蘭.大學生絕望感、心理復原力與自殺意念關系的研究[J].重慶醫學,2014,43(5):524-526.
[2]任波,高健,馬沖.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與大學生生命價值觀關系的研究[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6(1):93-96.
[3]楊燕.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思考——一則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案例分析[J].科教文匯,2017,0(7):140-141.
(作者單位:山東華宇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