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是職業院校未來的發展趨勢,對學者關于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建設相關研究進行整理和分析,發現學者的研究重點集中在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概念、價值、出現的問題、解決對策方面,筆者提出今后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需進一步加強實踐研究、研究方法需進一步多樣化、研究內容需進一步深化。
關鍵詞:職業院校 混合所有制 產業學院
一、引言
2012年,我國開始進行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的實踐探索,2014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文件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出探索發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允許以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辦學并享有相應權利;探索公辦和社會力量舉辦的職業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購買服務的機制。從此,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開始進入研究者的研究視野。
2015年,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提出探索發展混合所有制辦學,鼓勵企業和公辦高等職業院校合作舉辦適用公辦學校政策、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級學院。該政策為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改革指明了方向。2019年,國務院頒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明確職責和規范社會力量興辦職業教育和培訓,鼓勵發展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等職業院校。學者結合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實踐探索,主要對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概念、價值、出現的問題、解決對策進行研究,本文從以上幾個方面對已有研究進行整理,并為下一步研究作鋪墊。
二、國內外文獻
我國“產業學院”的概念起源于英國的“產業大學”,其于2000年由政府和私營經濟主體聯合創辦,是通過現代化網絡和通信技術,向社會提供高質量的學習產品及服務的開放式遠程教育組織,類似于現在的網絡學習平臺。而我國產業學院的概念與英國的“產業大學”的內涵完全不同。
(一)產業學院的概念
截至目前,學者對產業學院的概念沒有統一的界定。李潭(2017)認為產業學院是校企合作共建共管,具有獨立化運作的二級學院辦學機構。楊應慧、楊怡涵(2018)認為,高職院校產業學院發展模式是通過國有資本與其他所有制資本的共同加入,服務產業及其集群發展,具有獨立法人資格,開展市場化治理的高職院校二級學院辦理主體。黃文偉、郭建英、王博(2019)認為,產業學院是指產業集群所在地政府、行業協會、產業園區、龍頭企業及職業院校的優勢專業(群)合作興辦的集學歷教育、技術研發、技能培訓、生產服務為一體的職業教育實體化運行的產教融合聯合體。張艷芳、雷世平(2018)認為,產業學院是指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和產業服務功能,建立現代法人治理模式,實行市場化運作的高職二級學院或類似于二級學院機制運作的辦學機構。朱躍東(2019)提出,產業學院是由不同所有制屬性資本混合注入的實行市場化獨立運作的高職二級學院,其具有服務明確產業的綜合性功能和混合所有制屬性,它具有出資主體混合化、服務產業定向化、服務功能綜合化的特征。呂紅剛(2019)基于浙經院與物產元通合作組建的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后服務連鎖產業學院的探索與實踐,指出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的關鍵節點是,全鏈條運作,全方位混合,即股份合作激發混合所有制動力、需求對接,校企共同實施人才培養、資源整合,校企共同服務行業與社會、人才共享,校企雙向互聘雙職。筆者認為產業學院是指由不同所有制屬性資本混合注入的實行市場化獨立運作的高職二級學院,集學歷教育、技術研發、技能培訓、生產服務為一體的職業教育實體化運行的產教融合聯合體。
(二)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的價值
大部分學者一致認可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的價值,他們均認為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建設是目前職業院校體制機制改革的一大創舉。趙章彬(2019)認為,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通過激發辦學活力,提高學校治理水平,可以建立和完善高職院校治理體系、優化治理結構。呂紅剛(2019)以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的實際探索為例,提出校企共建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成功體現了“共建學院、共用資源、共同管理、共育人才、共享利益、共擔風險、共謀發展”的校企合作共贏機制,有效推進了高職院校模擬實訓與實戰化訓練緊密結合的教學改革。黃文偉、郭建英、王博(2019)認為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從誕生之日起,便主動契合地方產業、學習者、職業教育、制度變革等四個層面的需求,是企業辦學的重要載體、職業學校教育與企業培訓融合的重要平臺、不同學習者的學習平臺、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三)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建設中的困境
盡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提升了高職教育的辦學效益,推動了區域產業、企業的轉型升級,但是部分學者也指出了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探索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趙東明、趙景輝(2016)指出,高職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是:二級產業學院的法律地位難以確定、行政色彩濃厚,缺乏現代化的治理方式和治理結構、運行成本大,缺乏市場化運行機制、校企各層次的合作不平衡、雙方合作能力有待提升。趙東明、趙景輝(2016)、張艷芳(2017)、楊應慧、楊怡涵(2018)對此也持相同觀點。楊應慧、楊怡涵(2018)認為,高職院校產業學院存在以下問題: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足、主體參與積極性不高,職責不清、治理方式不夠健全,利益共贏難以達成、產業學院運行成本高、校企合作層次不平衡。朱躍東(2019)認為,高職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面臨的問題是:高職二級產業學院的獨立性不足,尚未確立法律地位、行政色彩濃厚,尚未建立現代化的治理機構和治理方式、運作成本高昂,辦學效益難以得到實質性提升、觀念認識不足,校企合作能力有待提高。
(四)解決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問題的對策
針對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學者們也提出了相應的建議。趙景輝(2016)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提出了相應建議。他認為,在宏觀層面,構建完善的法律及制度體系;在中觀層面,積極引導、創造環境,堅持通過市場機制促進合作;在微觀層面,建立現代治理方式與治理結構,創新市場化運行機制。
楊應慧、楊怡涵(2018)認為應明晰產業學院定位、均衡各方利益關系、有效降低成本、強化產業學院的協同功能、構建健全的自組織機制。朱躍東(2019)認為,應建立健全相關法規,賦予二級學院獨立的法人地位、建立現代化的治理結構,創新市場化運行模式、破解觀念禁錮,營造有利于二級產業學院發展的外部環境、多措并舉,削減二級產業學院的辦學成本、加強能力建設,構建多層次的能力提升機制,對此,趙東明、趙景暉(2016)也持相同觀點。張艷芳(2017)認為,高職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的未來發展,需要在國家法律層面健全相關法規、在社會環境層面營造有利環境、在政府政策層面配套激勵政策,在學院運作層面建立權利、管理、資本、師資互認、專業共建等“共同體”機制。張艷芳(2019)認為,未來產業學院發展將借鑒獨立學院的發展經驗,走上從“二級學院”到“獨立法人”的發展之路,產業學院的辦學宗旨也將由“營利性”訴求向“非營利性”堅守回歸。
楊應慧、楊怡涵(2018)針對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發展中存在職責不清、治理方式不夠健全,利益共贏難以達成的問題。他們提出,應明確產業學院定位、均衡各方利益關系、有效降低成本、強化產業學院的協同功能、構建健全的自組織機制等。黃文偉、郭建英、王博(2019)認為,未來應圍繞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開展各項配套制度建設,包括從制度層面確立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的辦學主體地位、健康推進國家資歷框架與學分銀行建設、將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融入現代學徒制的制度框架、完善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收益分配機制等。
徐偉、蔡瑞林(2018)運用威廉姆森的教育成本理論,梳理了產業學院運行的事前成本和事后成本,指出有限理性、機會主義、不確定性、資產專用性、契約不完全和敲竹杠等因素是教育成本產生的誘因,他提出,需要通過增加產業學院運行的透明度、降低校企合作的協調難度、建立適當讓渡企業利益的退出機制、降低企業投入資產的專用性、減少培養產權糾紛等途徑開展針對性治理。
三、研究述評
學者對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的研究為筆者下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但是筆者發現學者的研究成果還有進一步研究空間。
(一)需進一步加強實踐研
部分學者關于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的研究是理論研究,研究重點集中在開展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的意義和其概念界定,針對出現的問題,也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但是這些對策建議的可行性有些值得商榷,建議能否落地仍需實踐檢驗,今后應進一步加強實踐研究。
(二)研究方法需進一步多樣化
部分學者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獻法,僅兩位學者開展的是實踐研究,但也僅僅是對開展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實踐探索的經驗總結,這使得研究方法單一,研究內容略顯不豐富,今后的研究應加強多種方法的運用。
(三)研究內容需進一步深化
部分學者主要是從整體上對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建設進行研究,未對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混合的具體內容進行深入研究,今后需要在研究內容上進一步深化,研究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混合什么、怎么混合等具體內容。
參考文獻:
[1]張艷芳,雷世平.所有制產業學院的內涵、地位及屬性[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34).
[2]朱躍東.高職混合所有制二級產業學院建設的實踐之惑與應對之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
[3]張艷芳.關于高職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的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17(10).
[4]張艷芳.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的歷史源起、現實困境與未來展望[J].職業技術教育,2019(13).
[5]黃文偉,郭建英,王博.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的生成邏輯與制度建設[J].職業技術教育,2019(13).
[6]徐偉,蔡瑞林.交易成本:校企共同體產業學院治理的關鍵[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9).
[7]呂紅剛.高職院校二級學院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0).
[8]段明,黃鎮.公辦高職院校經營性資產參與的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8(03).
[9]凌丁.公辦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面臨的困境與對策思考[J].高教論壇,2018(02).
[10]韓喜梅,王世斌,潘海生,余慧華.高等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的現實困境及推進策略——基于文獻分析視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5).
[11]陳麗婷.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現實困境與發展路徑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7(01).
[12]王俊杰.高等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本定位及其實踐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17(06).
[13]謝笑天,王坤.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產權保護研究[J].職教論壇,2016(22).
(張雪彥,河南機電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