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欣怡



摘 要: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宗旨,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開啟海洋強國建設新征程。為了建設江蘇海洋產業,進而更好地推動江蘇海洋產業的發展。重新審視外部經濟及集聚的影響,更好地揭示江蘇地區的經濟發展理論。為此利用區位商分析江蘇省主要海洋產業的產業集群程度,并對今后如何發展江蘇省海洋產業做出結論,進而對如何培育海洋產業集群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江蘇地區;海洋產業集群;區位商;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建設海洋強國,符合我國發展規律、世界發展潮流,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選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要把發展海洋事業融入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偉大事業,開啟海洋強國建設新征程。2017年3月29號,連云港市人民政府印發了《連云港“十三五”發展規劃》,港口相關管理部門、市縣港口管理部門以及港口、航運企業更好的理解該規劃的相關內容,切實做好規劃,落實工作。
二、江蘇海洋產業集群發展現狀
(一)產業集群和海洋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作為一種新的產業組織的專業術語,盡管在1990年才由戰略管理學家波特提出,但事實上,馬歇爾在近一個世紀之前就已經提出了這種現象。本文認為,不管是什么類型的產業集群,必須具備三個基本要素:一是地理集群,其實質是對資源的聚集,這些資源包括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知識和技術的共享,集群創新的動力就是在于特殊資源——知識和技術的共享。因此,產業集群可以定義為基于某個特定產業的眾多相關企業和其他組織在某個特別的地理區域上的資源集聚體,在資源集聚的基礎上產生了“基于產業的專業化分工與合作”和“知識和技術的共享”機制,后兩個機制的存在促進了集群的發展并進一步促進資源在某個地理區域的進一步集聚。
在實踐中,產業集群的理論一般運用于制造業。然而隨著海洋經濟的發展,海洋總產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大力發展海洋產業,構建海洋產業集群已成為促進海洋的經濟發展的優先戰略。目前,理論界對于海洋產業集群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依據產業集群的定義,我們把海洋產業集群定義為海洋產業和相關機構在特定空間區域內有集中的現象或者集聚的趨勢,同時各海洋產業以某種方式緊密聯結,并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和競爭力的提高起著重要推進作用的一種區域組織形式。
海洋形式是指開放利用和保護海洋資源而形成的各種物資生產部門和非物資生產部門的總和,即人類利用海洋資源和海洋空間所進行的各類生產和服務活動。根據《中國海洋21世紀議程》,海洋產業可以分為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其中,海洋第一產業是指生產活動以直接利用海洋生物資源為特征的產業,也就是海洋漁業,主要包括海水養殖業、捕撈業等;海洋第二產業以對海洋資源的加工和再加工為特征,主要包括海洋鹽業、海洋鹽化工業、海洋藥業和食品工業、海洋油氣業、濱海沙礦業、船舶和海洋機械制造、海水直接利用等工業部門;海洋第三產業為海洋服務業,其生產活動以提供非物質財富為主要特征,主要包括海洋運輸業、海洋旅游業、海洋科技、教育、通訊、保險、倉儲、商業、金融、咨詢信息業等各項事業。各項事業概括如下:
(二)江蘇省海洋產業的發展現狀
經初步核算,2016年,江蘇海洋生產總值6860.22億元,按現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2.4%,海洋生產總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9.0%。其中,海洋產業增加值3882.22億元,海洋相關產業增加值2978億元。海洋第一產業增加值301.8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190.0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368.37億元,海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4.4.%、46.5%和49.1%。海洋經濟已經成為江蘇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資料來源:《中國海洋學史》,2007
(三)江蘇省海洋產業集群發展存在的問題
資料來源:由表2數據做圖而成
1.產業結構雷同。江蘇沿海三市由于地理特征相似,產業結構相似,在產業集群建設中出現了產業趨同化現象。如連云港提出以港口為龍頭,建設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鹽城提出“率先突破大豐港,開放開發海濱港,配套完善射陽港,火電啟動陳家港”的總體思路;南通提出要發展新材料、電子信息、新能源、能源及裝備等產業。產業結構雷同一方面造成資源浪費,另一方面將會加劇同業競爭。
2.生態環境面臨潛在威脅。江蘇沿海被譽為太平洋西岸的最后一塊“凈土”,大陸岸線長954公里,現有海域面積18.85萬平方公里,海洋資源密度指數位居全國第二,海洋資源的綜合指數位居全國第四,有大量的灘涂濕地資源。由于港口的開發和石化冶煉等重污染的發展,將對沿海地區生態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趙雪琴等人對江蘇鹽城原生濕地表層沉積物中的重金屬污染研究發現:各類經濟活動的影響已經通過水體進入江蘇鹽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雖然就目前來看污染程度并不是很重,尚未產生生態危害,但由于核心區外圍的經濟活動的繼續加強和對外圍地區的不斷開發,如何保護核心區免受嚴重污染已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另外,江蘇沿海開發中過度追求經濟發展,向大海要土地,圍填海洋的現象隨處可見,嚴重影響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生態系統及生態價值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如到鹽城越冬的丹頂鶴逐年減少,2007年為654只,2008年601只,2009年502只,2010年僅有477只。2007年,丹頂鶴保護區的面積做了一次重新劃定,整個保護區的面積由創設之初的680萬畝銳減為420萬畝,減少了260萬畝,縮水38%。減少的260萬畝土地從此不再是丹頂鶴保護區的范圍,而是淪為地方經濟建設的沃土。新建的港口、工業區、風電、火電項目,占據了丹頂鶴之前的活動區域,其中的風電項目最受質疑,有學者稱風力發電機為“鳥類的絞肉機”。更有研究表明,有風力發電機租的區域,野生鳥類的意外傷害很大部分是由發電機造成的。
3.服務業集群優勢尚不明顯。按《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的要求,應“依托江蘇沿海地區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建立區域產業分工體系,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產業優化升級,形成以現代農業為基礎、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生產性服務業為支撐的產業協調發展新格局”。其中服務業主要為現代物流業、研發和設計、金融和商務、居民服務業、旅游業等方面。
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途徑。目前江蘇沿海地區服務業開發層次較低,主要集中在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等傳統服務業,而軟件產業、物流園區、咨詢、商務服務、教育培訓、旅游、文化等現代服務業尚未顯示集群優勢,服務業在沿海地區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較低。
三、江蘇海洋產業集群測度與產業關聯分析
(一)江蘇省海洋產業集群測度
1.產業集群方法介紹。目前,產業集群測度的方法有很多,既有定性分析法,又有定量分析法。其中波特的“鉆石模型”分析法就屬于定性分析法。常用的定量方法主要有行業集中度法、H指數法、區位商法、基尼系數法、主成分分析法和投入產出法等。基于對以上幾種方法的比較和數據的可得性本文主要利用區位商分析法來分析江蘇省海洋第一、二、三產業的產業集群度,進而分析應如何進一步的培育海洋產業集群。
區位商系數的經濟含義是一個給定區域中產業某一指標占有的份額與整個經濟中該產業該指標占有的份額相比的值,相應指標可以選取從業人數、產值、固定資產投資額以及進出口。該系數可用來判斷產業集群的聚集程度,其計算公式
其中,Eij指i地區產業j的從業人數(產值、固定資產投資額等),Ei指i地區總的從業人數(產值、固定資產投資額等),Eij指k國家產業j的總的從業人數(產值、固定資產投資額等),Ek指k國家總的從業人數(產值、固定資產投資額等)。
當區位商LQ大于1時,表明該地區該產業可能出現產業集群,具有比較優勢,可以判斷存在產業集群;反之,區位商系數LQ越接近0,表示該地區該產業分布分散,不具備比較優勢,可以判定不存在產業集群現象。區位商計算公式中的指標值,是以從業人數(產值、固定資產投資額或出口額)為依據的,含義非常明顯:i地區產業j的從業人數(產值、固定資產投資額)在地區所占的比重與全國產業j所占比重的比值。區位商法操作簡單,資料以獲取并且計算方便,能夠充分體現區域產業聚集程度與全國平均水平的比較,進而對不同地區產業集聚程度進行分析,是產業集群測度的常用方法。
2.指標的選取和數據來源。 從改進過的公式中,可以看出,本文所選取的指標主要是產值,通過產值指標的計算來確定區位商的大小,一次來判斷江蘇省海洋第一、二、三產業的集群程度。
本文數據來源于《中國海洋統計年鑒》(2012-2017),同時根據海洋產業的層次劃分進行了一些必要的處理,所得結果如下:
3.結果處理。
(i=1,2,3),得到的結果如下:
從以上分析結果可知:
(1)產業間區位商差異明顯,個別產業區位商值較大。在2014年之前(不包括2014年),第一產業的區位小于1,在江蘇地區的集群程度低于全國,產業集群程度較低,但從2014年開始,第一產業的產值開始上升,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產業集群程度升高;
(2)從產業結構角度來講,海洋第二產業及傳統海洋產業區位商較大。而海洋第一產業的區位商呈現出緩慢上升的趨勢,第三產業的區位商則緩慢下降。
(3)產業集群個數較少,只有少數產業形成產業集群。從表中的數據可以清楚地看出只有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整體出現了產業集群的現象,但整體水平較低,第三產業的集群現象始終未超過全國集群程度。第二產業在2016年之后呈現出的產業集群趨勢有被第一產業替代的趨勢,其產值緩慢上升,顯然沒有在全國集群程度中展現出優勢。
四、江蘇海洋產業集群培育對策
通過對江蘇省海洋產業集群測度可知,江蘇省目前的產業集群度不高。第一產業基本形成產業集群,其他的海洋產業還沒有形成明顯的海洋產業集群,但呈現出了集群化的趨勢。第二產業的集群化程度有可能被第一產業取代,第一產業將占據江蘇海洋生產總值的較大比重;江蘇省各海洋產業之間存在著較大的關聯性。
據此分析,將對江蘇省如何培育海洋產業集群提出以下建議:
(一)制定合理的發展戰略突出海洋產業的集群優勢
海洋第一產業集群使以海洋漁業為主的,對此,首先,要進一步加快發展海洋漁業及其相關產業,江蘇近海海洋生物種類繁多,魚、蝦、貝、藻、海珍品資源豐富。要大力發揮漁業大省優勢,加快發展現代水產養殖業、漁業增值業和現代遠洋業,建設全國重要的海水養殖優良種植研發中心、標準化健康養殖園、出口海產品安全示范區和海洋牧場示范區。其次,圍繞海洋漁業,積極發展與其關聯較大的海洋電力產業和海洋鹽業。
海洋第二、第三產業發展緩慢,比較優勢在產業集群中也并不明顯。要發展第二、第三產業集群,并以此帶動海洋第一產業集群朝穩固方向發展的趨勢前進,做大海洋產業第一產業集群。為此,要發展第二產業,江蘇海洋生物、裝備制造、能源礦工、現代海洋化工、海洋水產品精深加工等產業具有比較優勢,做大做強這些優勢產業,是強化海洋第二產業支柱作用的重要任務。要以自主化、規模化、品牌化、高端化為方向,大力培育一批海洋優勢產業集群。另一方面,大力發展海洋第三產業集群,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游業等、海洋科學研究所、教育、社會服務業。
(二)構建海洋集群產業
新興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與海洋世紀背景下海洋經濟作用的凸顯、文化產業地位的上升密不可分,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江蘇省必須按照發揮優勢、重點突破、帶動發展的要求培植和壯大海洋產業集群。強化海洋漁業的產業集群程度,實現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的轉變,重點發展生態漁業、高效漁業和品牌漁業,形成規模體系化產業。加速海洋第二、第三產業集群的發展,培育濱海旅游產業的發展,大力發展海洋鹽業、石油化工等核心產業。創建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優化海洋交通運輸產業,最后實現海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針對地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首先,要做好產業集群的規劃設計工作。在海洋產業集群建造前,一定做好專家論證設計工作。其次,加強產業集群的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產業集群的核心競爭力。第三,完善產業集群的產業配套,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要催生和吸引流通業和中介機構在產業集群聚集,從而建立更大的海洋產業集群,擴大影響力。最后,加強組織領導,優化產業集群發展環境。一定要加強對產業集群的組織領導,各級黨委、政府要把產業集群發展列入重要議事議程。
(作者單位:江蘇海洋大學商學院)
參考文獻:
[1]張元·我國海洋文化產業集群化發展模式研究.連云港:淮海工學院,2017.
[2]陳蔓生,吳明圣·基于內生型產業集群的江蘇沿海海洋產業創新發展研究.南通:南通職業大學,2018.
[3]陳長江,胡俊峰·江蘇海洋產業價值鏈的灰色關聯分析.南通:南通大學,2013.
[4]劉波,尹福順·江蘇省海洋產業結構動態分析及其發展策略研究.鹽城:鹽城師范學院,2015.
[5]徐勝,楊娟·藍色經濟區背景下海洋產業集群發展策略研究——以山東省為例.青島: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