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不完全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被立案審查的中管干部中,有很多是黨政“一把手”。另外一些違紀違法者雖然不是在“一把手”位置上查處的,但違紀違法問題也多發生在擔任“一把手”期間。
作為關鍵崗位的關鍵人,“一把手”對一個地區或單位的影響不言而喻,可謂成也“一把手”,敗也“一把手”。因此,為了黨和國家的事業,我們既要培養敢作敢為的“一把手”,又要謹防其蛻化成為所欲為,甚至胡作非為的“一霸手”。
“一把手”變成了為所欲為的“一霸手”
今天,我們從兩縣“一把手”的落馬開始說起。
去年12月,貴州黔南州獨山縣委原書記潘志立涉嫌受賄罪、濫用職權罪一案一審開庭。此前,三都縣委原書記梁嘉庚因犯受賄罪,一審被判有期徒刑10年。
據中紀委網站,貴州黔南州獨山縣委原書記潘志立、三都縣委原書記梁嘉庚分別于2019年7月、2018年5月被給予“雙開”處分。“罔顧民生、恣意妄為、我行我素”,貴州省紀委監委對兩人的案情通報措辭極為嚴厲。短短兩年時間,兩名在任縣委書記紛紛落馬,究竟為何?
據悉,潘志立平時工作作風霸道,重大事項決策基本上都是他一人說了算。很多項目只要他拍板就開工建設,全然不顧設計、預算、審計環節缺失,盲目舉債打造“天下第一水司樓”“世界最高琉璃陶建筑”等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最終獨山縣違法違規占地達2.8萬畝,國有資產損失10億余元。
梁嘉庚則常以“三都王”自居,認為自己定的就是規矩、自己的話就是圣旨。他不顧三都縣是黔南州唯一深度貧困縣的實際,主導實施在建的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有127個,與脫貧攻堅有關的只有41個,其中不乏“千神廣場”“云上書院”等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實際上,剛任縣委書記時,兩人也曾以當一個“好官”為目標。然而,隨著工作上逐步取得一些成績,他們漸漸初心失守,心中無戒,行為超越了民主與法治的原則,背離了組織和人民期盼。理應造福一方百姓的“一把手”變成了為所欲為的“一霸手”。
如何培養“敢作敢為”的“一把手”
近年來,隨著反腐敗斗爭力度不斷加大,一些“老虎”“蒼蠅”被斬落馬下,官場風氣為之一變,權力腐敗大為收斂。但與此同時,高壓反腐也給官場帶來了另一個變化:即一些官員權力腐敗行為有所收斂,但該辦的事也不辦了,該作為的也不作為了。這種不作為的現象在部分地區和單位還比較普遍。雖然不作為現象不及權力腐敗給黨的事業和形象造成直接的嚴重危害,但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給黨的事業發展和黨群關系造成相當負面的影響,任其發展下去,最終也會動搖黨的執政基礎,影響黨的執政地位。
新時代被黨和人民委以重任的各級主要領導干部本應順應時代的呼喚,成為敢作敢為的“一把手”,而不是面對困難與挑戰,畏首畏尾,無所作為。無所作為的“一把手”既不符合新時代黨對各級領導干部的要求,也不符合廣大人民群眾對各級領導干部的期待。
要破解“一把手”無所作為的問題,除了“一把手”要努力使自己具備忠誠、干凈和擔當素質外,從組織層面來說,要為“一把手”營造一個想作為、敢作為和能作為的制度機制與環境:
一是要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堅決把一些腐敗分子徹底清除出干部隊伍,為干凈做事、清白做人的領導干部騰出位置。
二是制定一個科學的領導干部評價標準,其中之一就是要允許、包容和鼓勵“一把手”試錯,讓敢作敢為的試錯成為新時代“一把手”的鮮明特征之一。
三是要建立健全選拔、使用和激勵敢作敢為的“一把手”制度機制。總之,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要在選人用人上體現講擔當、重擔當的鮮明導向,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作為識別干部、評判優劣、獎懲升降的重要標準,把干部干了什么事、干了多少事、干的事組織和群眾認不認可作為選拔干部的根本依據,選拔任用敢于負責、勇于擔當、善于作為、實績突出的干部。”
通過這些舉措的推行,在廣大干部隊伍中形成一個以敢作敢為為榮和以無所作為為恥的良好氛圍,以激勵新時代的領導干部積極爭當敢作敢為的“一把手”。
如何預防胡作非為的“一霸手”現象
從近年來查處的大量腐敗案件看,領導干部違紀違法問題大多發生在擔任“一把手”期間,其中不少人的做派都如獨斷專行的“大家長”。他們當上“一把手”后,內心逐漸膨脹,逐漸把一地一域當成自己的“專屬領地”,搞大權獨攬、說一不二、“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當“班長”變成了無人能管、不可一世的“家長”,有些危險也就隨之而來。
毋庸諱言,近年來出現過不少敢作敢為的“一把手”,最后演變成為所欲為甚至胡作非為的“一霸手”。據不完全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被立案審查的中管干部中,有很多是黨政“一把手”,另外一些違紀違法者雖然不是在“一把手”位置上查處的,但違紀違法問題也多發生在擔任“一把手”期間。
這方面最典型的案例非原云南省委副書記仇和莫屬。仇和大學畢業后,從一個研究機構的普通工作人員做起。從政后,因為“大膽創新,勇于改革”,名噪一時,在仕途上一路順風順水,很快被提拔到省委副書記。但其“敢作敢為”的言行超出了民主與法治的原則和邊界,逐步走上了獨斷專行和為所欲為的邪路,被當地群眾貼上了“酷吏”“鐵血”“一意孤行”的標簽。2015年7月31日,經中共中央批準,中共中央紀委對仇和嚴重違紀問題進行了立案審查,隨后他被雙開。2016年12月15日,貴州省貴陽市中級人民法院以受賄罪判處其有期徒刑14年零6個月。
這個案例留下的深刻警示,值得廣大黨員干部長久反思。在今天面對各種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怎樣預防“一把手”變成“一霸手”,是需要廣大黨員干部和理論工作者深入思考的問題。特別是對于干部的培養、使用、提拔和管理上應做到四點:一是既要重使用、也要重培養;二是既要重政績、也要重品德;三是既重大膽提拔,又重嚴格管理;四是既重黨紀國法嚴懲,又重制度機制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重拳治貪、高壓反腐的勢頭下,一大批曾經是“一把手”的“老虎”“蒼蠅”被拉下馬,這對從嚴治黨無疑是大快人心的好事。同時我們也應該重視制度機制上的改革創新,通過及時有效的糾錯機制、激勵機制和預防機制,為敢作敢為的“一把手”撐腰鼓勁的同時,更好地預防和遏制敢作敢為的“一把手”變成為所欲為的“一霸手”。
(《人民論壇》《中國紀檢監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