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年輕人的社交最高禮遇已成了“來我家,給你做點吃的”,這也預示著“廚房社交”的來臨。因為“家里親密的氛圍是一種不同的溝通、交流環境,人們可能會選擇在重要的時刻把朋友叫到家里吃飯?!?/p>
4.5萬噸小龍蝦,繞赤道近三圈。這可不是什么天方夜譚,這是過去一年里外賣人群的消費數字。起步于2012年,我國的外賣業一直持續高速發展?!?0后”“95后”毫無懸念成為外賣人群的中堅力量,和他們有關的詞語是“夜間經濟”“單身經濟”“懶人經濟”。
但是,別急著給這屆年輕人貼上“不愛做飯”的標簽。在當代年輕人的世界中,外賣是忙碌生活里的輔助,但“家宴”已然成為他們社交的最高禮遇。事實上,越來越多的“90后”正在步入廚房。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歸“在家做飯”行列
關于外賣的吐槽,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小到麻辣燙一份菜就只有兩根,沙拉輕食包裝比食材還亮眼,大到滿減優惠越來越少,平臺傭金居高不下。一則調查直言:繼“車厘子自由”“香椿自由”之后,“外賣自由”也正在離我們遠去。
如果說白領們忙碌加班的代價是精致的一份外賣,出門社交衍生品是動輒30元的“網紅奶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則在間隙里,默默回歸“在家做飯”的行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劃算。
李美,研究生畢業一年后在一家外企工作。她每天七點下班,會在買菜APP下單一點食材,第二天與電熱飯盒一起帶來公司。李美與越來越多的“90后”一樣,更愿意吃自己做的少油少鹽的飯菜。
2020年,最早的一批“90后”已然邁入30歲。比起燈球閃耀的夜店,他們更常出現在健身房,“身材管理”成為一個共同話題。同時,年輕人也對食物提出了新的考量標準。傳統的高糖飲料逐漸被他們拋棄,火鍋、烤串也只是特定時間與地點的“限定快樂”,低糖、低碳水、低油脂,葷素搭配的健康餐食成為了他們的日常。
“其實在家做飯,你會發掘到更多的樂趣?!崩蠲乐苣┙洺Hバ^周邊的菜市場逛一逛,一條活魚從水里到砧板,再到做出一鍋美味的湯,她愿意經歷這樣“傳統”的生活細節。
人類學家項彪在《十三邀》里曾表示,互聯網和科技發達的城市生活,一種可貴的“附近”正在消失。人們更傾向于從點評軟件、外賣軟件中獲取資訊,網紅打卡經濟的背后,大家失去了對自己周遭的好奇心。
而正如李美這樣的年輕人,其可貴之處在于,以“在家做飯”為原點,以開放的心態,去積極與周遭的日常發生關聯,進而發現一些被快速變遷的社會忽略的“附近樂趣”。
在鍋碗瓢盆中享受新的“生活自由”
感受生活的日常,是一件很解壓的事情。日常對于養貓一族來說,是給“主子”鏟屎擼毛,蹲在一邊看它不緊不慢地吃貓糧;對于收納達人來說,是用掛燙機把一整個衣櫥的衣服歸置整潔;而對于愿意在家做飯的人而言,叮叮當當的鍋碗瓢盆,則唱響了輕快的舒壓歌。
一則數據顯示,家庭規模小型化已經成為趨勢。對于新型結構家庭和獨居的新生代消費者來說,他們的生活理念與傳統家庭相比,展示出了極大的不同??臻g不在新,而在于有風格;物件不在大,而在于有美感。
同學眼中的生活達人家輝,畢業后被公司安排到了一間老中式房子。他用自己騎過的老自行車,還有路邊撿來的樹杈,慢慢將自己的房間打造出復古風格。他喜歡用電陶鍋,為朋友們做菜煲湯,還在房間里布置了投影儀,打造小型電影院。
而對于家輝的同學、烘焙達人肖麗而言,周末最大的樂趣便是約上好朋友,在家一起做甜品。在面團發酵和打發奶油的過程中,許久未見的朋友可以放下手機,或是一起吐槽工作,或是聊聊娛樂八卦,感受面對面交流帶來的溫度?!捌鋵嵨易龅奶鹌?,我吃的倒不多,看到朋友吃得一臉滿足,我就十分高興了。”肖麗這樣說。
過去的2019,當“吃播”成為一種流行風尚。當短視頻成為記錄平淡生活的介質,當代年輕人更趨于尋找一種“落入世俗”的放松方式。無論是對著窗外發呆的一人獨處,還是拉上好友的“組飯局”,都是緊張生活中一抹恰到好處的色彩,也是一種新的“生活自由”。
預示著“廚房社交”的來臨
于是,當代年輕人的社交最高禮遇已成了“來我家,給你做點吃的”。這也預示著“廚房社交”的來臨。在家做飯已不僅僅是滿足自己的口欲或者是小資的生活情調。相比于大家不見面的微信、網絡聯系,請朋友來家,分享自己親手做的大餐,則顯得更有情趣,更富有生活色彩。
“家里親密的氛圍是一種不同的溝通、交流環境,人們可能會選擇在重要的時刻把朋友叫到家里吃飯。”一份名為《食品與超大城市:技術和城市化如何改變著中國吃飯的方式》的報告這樣說。
當然,雖然“在家做飯”在當代年輕人中有著不少人氣,但這種“小家庭”的生活方式也區別于父母輩們的“慢耕細作與實用至上”,呈現出“高效可控與小巧精美”的特色與趨勢。
比如由于廚藝和時間有限,對絕大多數年輕人來說,菜不在多,而在于口味與便捷。同時,購置大件的廚具與生活用品成本頗高,且占據空間,對“小家庭”并不友好。于是,隨著這些需求誕生的,是各類一機多用的創意小家電,解放年輕人的雙手,但滿足他們的胃口。
比如酸奶機,年輕人可以視自己的情況來決定自制酸奶的濃稠度與酸度、在家一人食還是外帶與眾人分享,其發酵納豆、米酒或泡菜的功能,也讓有生活趣味的年輕人能夠“挑戰”復雜美味,科技的力量也給了“廚房社交”更多元的選擇。
未來,技術變革會讓人目不暇接。與之相伴的是傳統工作與生活理念的革新、多元消費模式的興起與發展。在宏大敘事與自我成長之間漫游的年輕人們,無論是“重回廚房”,還是享受尋常圖景的樂趣,都更加強調從自我興趣出發的生活態度,這是他們與世界互動的方式。(《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