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松鼠

當“80后”亮相時,社會大呼“垮掉的一代”,指責他們是“家里的小皇帝”,自私又嬌氣;“90后”登臺時,同樣有人說他們不上進,“啃老”;“00后”更是不時被冠以“腦殘”和“中二”的負面形容詞。為何總覺得一代不如一代?
“現在的年輕人啊,吃不得苦,比我們當年差遠了……”你是否經常聽到這樣的抱怨?想當年“80后”亮相時,社會大呼“垮掉的一代”,指責他們是“家里的小皇帝”,自私又嬌氣;“ 90后”登臺時,同樣有人說他們不上進,“啃老”;“00后”更是不時被冠以“腦殘”和“中二”(即“初中二年級的”,指的是青春期少年特有的自以為是的思想、行動和價值觀)的負面形容詞。
不只是中國,美國的“千禧一代”和2000年后出生的“Z世代”(互聯網世代)同樣遭到猛烈吐槽。這已成為人類社會一個永恒的話題。那么,這到底是事實還是偏見呢?
大多數專家都猜錯了那個趨勢
“這看起來像是一個記憶問題”,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的心理學家約翰·普羅茨科說。他和他的同事對“一代不如一代”的現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引起普羅茨科興趣的是一次偶然的經歷——2017年,普羅茨科查閱了一個橫貫60年的數據庫。這個數據庫記錄了不同時期的孩子在“延遲滿足”方面的測試得分。
延遲滿足指的是一種甘愿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該能力的發展是個體完成各種任務、協調人際關系、成功適應社會的必要條件之一。
在分析數據之前,普羅茨科訪問了260位發展心理學家,請他們預測:隨著時代發展,在延遲滿足、抵制誘惑方面,年輕人是變得更強了,還是更弱了,抑或基本一致?作為發展心理學家,他們對兒童行為的趨勢應該有著更為準確的判斷。
84%的專家選擇了變弱或者不變。然而,他們錯了。60年的大數據顯示,得分有上升的趨勢,現今年輕人的延遲滿足能力其實比上一代更強。連世界頂尖的、專門研究認知發展的科學家都會不自覺地掉進“一代不如一代”的思維慣性中,遑論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普通人。
三項實驗,揭開部分面紗
這引起普羅茨科的深思,他想知道:為什么每一代的年長者,總會認為當下的年輕人不如以前?為此,普羅茨科小組進行了三項實驗。
第一項:權威主義傾向,這里指個人對權威、長輩的尊重和服從傾向。實驗對1824名美國成年人進行了問卷調查,讓他們回答是否認為這一代年輕人不如上一代人年輕時尊重長輩,同時客觀測量了他們的權威主義傾向。結果顯示,大部分人認為如今的年輕人在尊重長輩方面不如以前。而且自身在服從權威這方面得分越高的人,越傾向于認為如今的年輕人無禮。
第二項:智力方向。實驗評測了另一組被試者的智力水平,同時測試了他們的權威主義傾向,然后進行問卷調查:是否認為這一代年輕人不如上一代人聰明。實驗結果是,總體而言,被試者認為兩代人的智力方面沒有變化。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自身智力得分越高的人,越傾向于認為這一代不如上一代聰明。而權威主義傾向得分與這一觀點沒有相關性。
第三項:閱讀喜好。實驗重新選取了1500名被試者,進行問卷調查:是否認為這一代年輕人不如上一代人愛讀書。同時對他們進行“作者認知度測試”,這個測試可以反映被試者的閱讀量大約多少。實驗結果表明,總體上,被試者認為現在的年輕人不如以前的人愛讀書。并且自身閱讀量越大的人,越傾向于這么認為。
這三項實驗表明,人們傾向于認為“一代不如一代”。
源自于對自身記憶的美化
為了進一步探索背后的原因,研究者又進行了兩項實驗:
重復實驗三,同時加入主觀測評——第四項實驗換了一批被試者,重復了實驗三,但這一次加入了幾項主觀測評:參與者自身喜歡閱讀的程度、參與者年少時喜歡閱讀的程度,以及參與者兒時朋友喜歡閱讀的程度。結果仍然表明,越認為自己博覽群書的被試者,越傾向于認為現在的年輕人不愛讀書。
普羅茨科認為,這個觀點來源于一個人對年少記憶的美化。那些傾向于認為自己年輕時很愛讀書的被試者,也更傾向于回憶起他們的兒時同伴喜歡讀書。潛意識里,他們美化了當時整體的讀書氣氛。
重復實驗四,然后給予錯誤的反饋——第五項實驗引入了1500名新的參與者,然后給予他們錯誤的反饋(也就是刻意的“誤導”),再隨機告訴一部分人他們測試成績很好,同時告訴另一部分人測試成績很糟,然后重新測試了這些參與者關于兩代人閱讀能力的看法。
實驗結果表明,被給予較差評價的被試者,無論他們真實閱讀水平如何,對待年輕一代閱讀能力的態度都更加寬容,不再那么認為現在的年輕人顯著遜色。
回顧五項實驗,研究者總結:“一代不如一代”的效應,實際上是人們一種下意識的傾向,源自于對自身記憶的美化。
當下的感受,會給回憶加上濾鏡
人類的記憶并不是錄像帶,當我們回憶時,大腦的工作方式并不是分毫不差地倒帶重播。記憶是可以被重構的。
我們認為自己記起來的事情就是100%的真實情況,這是一種錯覺。我們的記憶輸出存在偏差。在回憶時,我們會不自覺地把當前的狀態投射進去。例如,當我們回憶過去和某人的關系時,如果現在和這個人關系緊張,我們會更多地回憶起過往不那么友善的相處片段;如果現在相處融洽,我們會更多地回憶起過往的歡樂時光。
當下的關系,給過去的回憶加了一層濾鏡。甚至,當人們被問起過去一個星期的進食情況時,回答都會被當時的饑飽狀態所影響。被試者是饑腸轆轆地進入測試室,還是剛剛飽餐一頓后受試,回憶的結果、所做的陳述都會有所不同。
同樣,為了對比兩代年輕人,我們需要回憶自己那一代年輕時的情景。但是,過去的記憶不會像當下這樣清晰可見,我們并沒有關于過去的詳實數據。這太難了,怎么辦呢?用當下的信息去填充吧。
然后,正如前面實驗的結果,自身現在越愛讀書的人,越覺得現在的年輕人不愛讀書。自身當下越聰明的人,越覺得現在的年輕人不太靈光。當下越尊重權威的人,越覺得現在的孩子都自我任性、不尊重長輩。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自身情況,是客觀得分,不是主觀想象和暗示。如果現在的你是一個很好學的人,當被問及年輕時的情況時,你的記憶會是被當今狀態潤色之后的記憶。你會情不自禁地把當下好學的印象代入進去,共同形成整體“記憶”。
(《成都商報》20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