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勁松 唐淑楠

秦漢時期,人們已意識到將疫病患者隔離;到了宋元時期,對各種疫病的理論和防治有了很大提升;而明代的人痘接種法則被一些外國使臣帶回歐洲……中國古代的防疫理論和手段對我們今天的抗“疫”仍有很大的啟發和幫助。
秦漢時期已有隔離措施
疾病的歷史和人類的歷史同樣久遠,而防控則是人與疾病作斗爭的重要手段。
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認識到了疫病的可怕。古代對“疫病”的概念,和現代的傳染病有相似之處。疫病傳染性強,常突然來襲,大面積流行,人群普遍易感,不論性別年齡,起病急、危害大。
例如,瘟疫使人病弱甚至死亡,使人驚慌。《周禮》《禮記》中都有相關記載。
根據甲骨文和出土文物,夏商時期的人們就有洗手、洗腳等衛生習慣,有利于防止疾病。
《禮記·內則》載:“雞初鳴……灑掃室堂及庭。”表明當時已經有起床之后灑掃的習慣。
除了衛生防疫,先秦時期人們還會思考:疫病怎么產生,又如何傳播。雖然當時沒有病毒、細菌等概念,但人們已察覺,疫病的發生和季節有關系。《周禮·天官·疾醫》有記載:“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痟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漱上氣疾。”
殷商時期,我們已能看到早期對疫病的記載和所采取回避等措施。在殷墟還發掘出了完善的下水道,說明城市已有公共衛生設施,有利于減少疫病產生。
周王室定期舉行驅逐瘟疫的儀式活動,還設立了負責處理疫情的官員。《山海經》載有熏草等7種治療瘟疫的藥物。
秦漢以后,中醫藥學趨于成熟,《黃帝內經》中有完整的疫病防治思想,提出人們應該在發病之前加強預防,或者在發病早期及早治療,治療后防止復發。其他中醫經典如《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則提供了防治疾病的辨證處方與藥物知識。
值得注意的是,秦漢時期,人們已意識到,將疫病患者隔離,能有效防止傳播。在湖北云夢睡虎地秦簡上,有對麻風病隔離院的記載:甲有完城旦罪,未斷,今甲癘,問甲何以論?當遷癘所處之。意為,甲在接受刑罰,還沒有結束,如今患麻風病,如何處置呢?應把他遷移到癘所再處理。“癘所”即專門隔離麻風病人的地方。
西漢元始二年,發生了嚴重的蝗災和旱災,疫病也隨之而來。漢平帝下詔:“民疾疫者,空舍邸第,為置醫藥。”這應該是中國歷史上較早的公立臨時疫病隔離醫院的記載。
東漢延熹五年,名將皇甫規率軍出征隴右地區,軍中發生疫情,皇甫規“親入庵廬巡視”,這里的“庵廬”,就是軍隊所建臨時的疫病隔離醫院。
不斷進步的防治思想和手段
到了隋朝,人們已認識到傳染病是感“乖戾之氣”得病,有其特殊病因。
明代吳又可敏銳地指出“氣即是物,物即是氣”,病因可能是某種不可見的物質,這是非常接近于微生物病原學的假說。
到了宋元時期,對各種疫病的理論和防治有了很大提升,尤其是對疫病的預防和治療。
兩宋時期,發生過多次疫病流行,朝廷專門派醫官到地方診視并發放藥物。到了南宋,還訂立了為軍隊配置防疫藥品的制度。夏秋是疫病高發期,太醫局常擬定藥方,配置藥品,再由惠民局、和劑局支付,分發給各地軍隊作為常備藥物。
明代防疫史上最值得記述的是推廣人痘接種術。人痘接種術預防的是天花。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傳染病,患者皮膚上出現大片斑疹、丘疹、瘡疹、膿疤等皮疹,最后會結痂留疤。天花的傳染性極強,病情重且病死率高。但患過天花后的存活者,會擁有終生免疫力。
人痘接種法就是將天花患者的痘癡研成粉,將粉末讓健康人吸入鼻孔,使其感染進而獲得對天花的免疫力。人痘接種法應用的初期,由于種痘術不夠成熟,失敗率較高甚至危及生命。到了明末清初,人痘接種術有所改進,成功率提高,并在全社會范圍內廣泛推行。后來,一些外國使臣也來學習,并把這一技術帶回歐洲,英國醫學家貞納在此基礎上發明牛痘接種術,為最終全球消滅烈性傳染病天花奠定了基礎。
清代中后期,霍亂、猩紅熱等烈性傳染病傳入中國,因此,在醫學領域也出現了一批防治這些傳染病的著作。如鄭肖巖的《鼠疫約編》以及上羅芷園增輯的《鼠疫匯編》,金德鑒的《爛喉丹痧輯要》,王孟英的《隨息居重訂霍亂論》等。
疫情中的仁心大醫
防疫與治疫,都離不開醫生。中國古代,有一批批的大醫,在大疫中挺身而出,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與治療經驗。
東漢末年,瘟疫肆虐。名醫張仲景宗族原本有200多人,10年間死亡了2/3,他在哀傷之余寫就《傷寒雜病論》,成為中醫辨證論治的典范之作。他強調醫生要有“上以濟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的擔當精神,在研究醫學中貫徹“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的嚴謹態度,被后世尊稱為“醫圣”。
唐代名醫孫思邈,收治被社會歧視的慢性傳染病麻風患者600多人,要求醫生在救治病人時“不得瞻前顧后,自慮吉兇,護惜身命”,樹立了中醫的醫德規范,其醫德醫術深為后世敬仰,有“藥王”之稱。
1232年,汴梁暴發大疫,死者九十余萬人。當時名醫李杲創制了“普濟消毒飲”全活甚眾,人們將藥方刻在石碑上以流傳。他的學生羅天益也成為善于救疫的名醫,在元代軍隊中救治了許多染疫的官兵。
其實,許多現在仍然在應用的中醫救疫名方,都是一代代名醫在實戰中總結出來的。如吳又可的達原飲、葉天士與吳鞠通的銀翹散、余師愚的清瘟敗毒飲、楊栗山的升降散和王清任創制的解毒活血湯等。
面對各種疫情,中國古代一批批仁心名醫毫不退縮,不避艱險,反復在實踐中研究治法,得出非常有價值的經驗,挽救了無數生命,為古代社會防疫抗疫作出了巨大貢獻。
(《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