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比起煌煌史冊上,諸多讓人吃驚的軍事政治“歷史真相”,今天不妨聊一下另一類:那些中國科技生活文化史上,讓人大開眼界,更發人深思的奇葩事件。
大唐“揍印度”,就為吃口糖?
唐貞觀二十一年,大唐使節王玄策率團出使印度大陸的摩伽陀國,卻正趕上摩伽陀國爆發叛亂,殺成一團的亂兵們,順手搶了大唐使團的財物。這可把王玄策氣得夠嗆,憤然率領使團自衛還擊,不但把作亂的摩伽陀國王子抓了俘虜,斬殺了一萬三千多亂兵,還抓了一萬兩千多俘虜回長安匯報工作。從此“天竺震懼”,大揚國威。
可問題來了,好端端的,王玄策跑到印度干啥去?其實,就為了“吃糖”——學習印度的制糖技術。
中國雖是糖果的故鄉,但隋唐年間,印度制糖業早已跑在前頭。產自印度的“石蜜”,自三國年間起,就是“中國貴之”,公認貴族享用的高檔奢侈品,素來以產量稀少價格金貴著稱。晉朝時就有特殊法令,只要有人能增產二升石蜜,就能獲得十斛谷子的重賞。可重賞之下,制造“石蜜”的熬糖技術,當時依然可遇不可求。直到大唐年間,唐太宗決定:天竺有,那就派王玄策去瞧瞧?然后就誤打誤撞,有了一樁中國古代外交史上空前的“揍印度”奇事。
當然,締造奇跡的王玄策,正事兒也沒耽擱。隨著“天竺震懼”,印度大陸先進的熬糖技術,陸陸續續傳入大唐,并與中國本土蔗糖業完美對接,終于造就了中國古代蔗糖業的突飛猛進。從唐宋年間起,中國糖果的產量越來越高,質量也越發精美,明代時更出現了“黃泥水淋糖法”,使制糖的成本大大降低。糖果,不但從貴族的專享變成了民間的美食,更隨著陸海絲綢之路走出國門,暢銷世界各地。
直到鴉片戰爭前,中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糖果出口國。1804至1829年,中國僅輸往美國一國的糖果,就從每年幾百擔暴漲到上萬擔。甚至“遠如不列顛島,亦有華糖蹤跡”。與其說,是當年王玄策的憤然一擊換來了“熬糖法”這個吸金神器,不如說,是那時中國人開放學習的精神,造就了這青出于藍的逆襲。
宋朝窩囊,全因愛吃羊?
北宋為何積貧積弱?一個流行的說法,就是缺馬。特別是燕云十六州的丟失,讓大宋失去了良馬產地,以至于馬匹稀缺,無力組建強大騎兵軍團。“大宋運氣差”的感慨,也一度長期流傳。可如果細讀歷史,“缺馬”這事兒,真不能背鍋。
北宋前期時,馬匹確實不缺,單是宋初討伐北漢時,就一次性調度17萬匹馬。后來與遼國的戰爭里,彪悍的宋軍騎兵,也打了一堆漂亮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全國僅飼養的官馬,就有20萬匹以上。大宋能夠打出《澶淵之盟》的和局,養馬業的功勞也同樣大。
那為什么后來大宋的騎兵就越發稀缺了?這源于宋朝貴族的特殊愛好——吃羊。
在兩宋王朝的餐桌上,羊肉公認是最受歡迎的奢侈品。宋朝宮廷就有“御廚止用羊肉”的規定。待到宋遼和平后,那更是撒開歡了吃。《宋會要》記載,北宋中期時,宮廷每年要吃掉44萬斤羊肉。許多北宋皇帝更是羊肉的“鐵粉”。比如宋仁宗時期,每天御廚就要宰殺280只羊以供皇室食用。就這宋仁宗還吃不夠,有一次半夜醒來流口水,近臣慌問咋了,答:“思食燒羊。”
皇室如此帶頭,羊肉在民間的身價,當然也就暴漲。官員們宴請客人,常見“會客食羊肉”。民間大小城市里,羊肉充斥在各個酒樓飯鋪,宋代羊肉菜肴,竟有數十種之多。價格當然水漲船高,有些地方的羊肉價格,竟賣到每斤900多錢。北宋養羊業也迅速膨脹起來:宋仁宗年間,昔日的產馬重地陜西,每年就要牧羊16000多口。刑州洺州等地都設立“牧羊監”。大片原先養馬的草場,從此全改成養羊。大宋的戰馬數量,也就從此急劇萎縮。被羊“驅趕”得沒地方的馬匹,就算存活下來,也是“急有征調,一不可用”。待到宋夏戰爭爆發,乃至后來金兵南下,北宋統治者不止一次驚奇發現:大宋竟然沒幾匹馬了。
如此慘狀,宋仁宗在位時就嘆息“戰馬乏絕,何策可使足用”。其實,對戰略資源的肆意侵占,忘戰必危的悲慘后果,才是積貧積弱的北宋,留下的觸目驚心的教訓。
宋王朝“吃了吐”
“吃了吐”,是個相聲表演時的術語。但宋朝的“吃了吐”,那真是把吃進去的肉,活活吐了出來。
第一樁“吃了吐”的事兒,發生在北宋元祐年間,當時宋神宗與王安石前后腳去世,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戛然而止。“舊黨”執掌大權。可“變法”一樁實錘的成就擺在這兒:經過一番變革,“積弱”的大宋軍隊脫胎換骨,摁著老對手西夏暴揍,一口氣收復蘭州米脂浮圖等四寨,成功鞏衛了西北國防。但在“舊黨”眼里,這根本不是個事兒:割回去不就得了?
于是,諸位“舊黨”骨干們輪番上奏,把先前宋軍自衛反擊收復國土的輝煌,說成“此為國家之恥”,賣力鼓動“割地換和平”。如此歪理,氣的名將孫路拿著地圖當場質問:一旦這些土地全數割掉,大宋的熙河要地就危在旦夕,關中平原也就不保,你們想讓大宋重演唐朝天子扔下長安逃命的悲劇嗎?可聲聲質問,卻石沉大海,該割,還是割了。
正因這些熱血未涼的大臣力爭,“舊黨”原本想割的“六寨”,只割出了浮圖、米脂等四處。但不費一兵一卒就拿到好地的西夏,更是變本加厲侵擾大宋,半天和平都沒換來。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此事70多年后,南宋又上演了更雷的“吃了吐”:紹興三十二年(1162),金主完顏亮悍然南侵,沒想到在采石磯遇到名將虞允文,60萬金軍頓時瓦解。立下奇功的虞允文再接再厲來到西川,與名將吳璘密切配合,一舉收復秦鳳、熙河、永鳳三路。大宋收復中原的跳板,已經順利拿下。
可捷報傳來,宋孝宗的恩師、彼時的大宋中書舍人史浩卻著了急,他立刻歪曲戰況,以“孤軍深入”為由,賣力勸說宋孝宗放棄新收復的陜西三路十三州,真忽悠得宋孝宗下了詔書,嚴令剛打了勝仗的吳璘全線撤軍。有昔日岳飛的前車之鑒,吳璘哪敢逗留?只能含淚南歸。已經打開勝利之門的北伐良機,白扔了。
直到憤怒的虞允文上奏交涉,史浩的畫皮才被揭開,他哪里是怕宋軍“孤軍深入”?而是“既素主棄地,及拜相,亟行之”。就是為了自家“議和”的政績,毀前線大好戰局。宋孝宗這才捶胸大呼“史浩誤朕”。可誤了又如何?機會已經丟了!
大宋為何積貧積弱?因為這類“以國謀私”的角色,太多太多。
窮瘋的“大明皇室宗親”
明朝嘉靖四十年(1561),明朝代府奉國將軍朱聰浸,向當時的明世宗泣血上奏,說自己窮到家徒四壁,全家老幼餓得好幾天吃不上飯。和自己一樣的“奉國將軍”們,有的窮到30來歲娶不上老婆,有的死了十幾年沒錢埋,甚至要曝尸荒野。那真是“俯天仰地,無門控訴”。
堂堂奉國將軍,那可是郡王的曾孫,根正苗紅的大明皇室后代,真能在大明年間窮到這地步?
乍看去,這似乎很假。要知道,明朝的宗室們,是一群“只要不造反,生活很美好”的人。生下來就有爵位,躺著就有錢花,為養這幫人,嘉靖年間時,大明每年就要花掉800多萬石糧食,是京城存糧數額的一倍。另外還有大量莊田。再窮,也不可能窮這幫人。
可事實是,朱聰浸沒扯謊,到他們這一輩兒,那是真窮。
首先是他們人數太多,別看“大明宗室”這個身份光鮮,可放在明王朝,卻是一點兒不稀罕。學者顧誠認為,明亡時的宗室人數,保守估計在20萬人以上。養這么多白吃飯不干活的人,而且還要吃得好,花銷自然天文數字。在明朝當時,普通的王爺,錢糧都說欠就欠。僅嘉靖年間山西的藩王,就累計被欠了140萬石錢糧。到了“奉國將軍”這一級,自然也就更苦。
這一類窮苦的“皇族”,在明朝也有個別稱:窮宗。有人為了生計,竟然沿街乞討,還有人干脆組團打劫偷盜。整個明朝中后期,鬧出活劇種種。
救國的明清桐油
明清年間,隨著西方科技文明的高速發展,許多中國領先世界的傳統工藝,都被無情“超車”。但一樁唐代起就越發火熱的產業,卻是身價暴漲:桐油業。
中國人提煉使用桐油的歷史,是從唐代開始。但長期以來,桐油產業都是“小眾”產業。直到明朝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設立官辦“桐園”,大量種植桐樹,桐油的產量從此暴增,應用也越發廣泛。應用在造傘、造船、建筑、醫藥等各個產業,到清代時已是“功用日宏,婦孺皆知其利。”
16世紀時,葡萄牙人驚訝地看到涂有桐油的中國船只,在海上破浪的雄姿。桐油的身價也在歐洲攀升,從明代中期至鴉片戰爭前,桐油,亦是中國對外的出口物資之一。
而隨著鴉片戰爭轟開中國國門,許多中國昔日強大的傳統產業,都被西方商品沖得七零八碎。比如曾暢銷世界的中國制糖業,就在近代“洋糖”的擠兌下一度生存艱難。但同是中國本土產業,桐油業卻逆風而上。19世紀末,隨著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廣,中國桐油成了電機電纜電線等高科技產品必須的“寶貝”,身價也水漲船高。
在落后挨打的近代史上,從晚清至民國年間,中國長期是世界上最大的桐油出口國,桐油的出口量更連年暴增,幾乎獨霸國際桐油市場。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西方列國軍備競賽加劇,桐油更成了稀缺商品。抗戰前夜的國民政府,可以每年通過桐油賺取數千萬元法幣的財富。1937年中國桐油的出口額更突破8000萬元法幣。全面抗戰爆發前夜,中國的“本錢”,相當多都是桐油賺來的。
甚至,在抗戰最艱苦的年代里,也正是強大的桐油產業,成為當時中國與歐美列強談判的本錢,以桐油為抵押,一次次換來急需的軍火與糧食,支撐中國度過最艱苦的抗戰相持階段。古代史上,作為涂料的桐油,在20世紀那場衛國戰爭里,確實有著救國的意義。
核心技術對于國家命運的價值,近代史上逆風而上的桐油產業,就是最好的注腳。
求求你當我學生吧
晚清落后挨打,稀奇事兒自然不少。比如封建時代無比嚴肅的“師生關系”,到了半殖民半封建的清末,竟也變了樣:以往都是學生求著拜老師,清末卻是“老師”求著“學生”拜自己。甚至不惜臉皮跑到學生家去,強行要學生行“拜師禮”。這類“扯事”,當時也有個諢名:倒拜門。
為何會有“倒拜門”?李伯元小說《官場現形記》里如此解釋:“原指望多收幾個財主門生,好把舊欠還清,再拖新賬”。由此可見,就是讓學生給老師當提款機。
而在實際操作里,這事的過程卻更“奇”:《晚清非典型政治研究》記載,光緒年間有一個侍郎回漢口閑住。消息傳開后,當地一個周姓財主動了心思,拉著自家兒子找侍郎大人拜師,還允諾了100塊大洋的拜師禮。但許了承諾后,周財主卻糾結了:這個侍郎看上去不像個正經人,我兒子拜了他會不會學壞?要不再等等?
可周財主哪里想到,這侍郎大人卻等不得了。原來這名侍郎大人回漢口后,早就吃喝嫖賭欠了一屁股債,就等著周財主100大洋的“拜師費”救急。一聽周財主糾結,他竟然直接殺到周財主家,強逼著周財主的兒子給自己行拜師禮。“隆重”拜過師后,侍郎大人揣起一百塊大洋樂顛顛走人,卻把“學生”和“家長”扔在原地。
想攀高枝的“學生家長”,外加為錢來的侍郎,一場“倒拜門”,縮影了清政府垮臺前的眾生相。
(《明代社會生活史》《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