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有個俗稱——“雞娃”。何為雞娃?就是給孩子打雞血,“虎媽”“狼爸”們為了孩子能讀好書,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不停地讓孩子去拼搏。依靠“打雞血”讓孩子變得優秀,這樣真的就是對孩子好嗎?
近期,兩張課表在網絡上引起熱議。這兩張課表來自一個家庭,一張是10歲讀小學四年級哥哥的課表,周一到周日,除了在校,都要參加各類補習班,還要完成相應的練習。另一張是妹妹的,5歲讀幼兒園中班,但琴棋書畫樣樣都要學。
對于這兩個小孩,現在有個俗稱——“雞娃”。何為雞娃?就是給孩子打雞血,“虎媽”“狼爸”們為了孩子能讀好書,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不停地讓孩子去拼搏。這種現象在北上廣深尤為明顯,孩子每天不是在上補習班,就是在去補習班的路上。而家長要付出更多的物質和精力,陪著孩子一塊去上。
雞血可以打一陣子,但不可能打一輩子。依靠“打雞血”讓孩子變得優秀,成為父母眼中期盼的樣子,真的就是對孩子好嗎?
給娃報班是家長圈的流行病
如今,“雞娃”已經是家長圈的流行病。
每到周末,北京的一些大型商場都會有很多或蹦蹦跳跳、或規規矩矩的孩子出現。他們不是來逛街玩的,而是來參加興趣班、補習班。陪同孩子的家長也不閑著,坐在教室后面,和孩子一起聽課,還時不時對板書拍照。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為家長把孩子變為“雞娃”的重要誘因。而不輸的標準就是孩子上了多少興趣班、補習班。
對于這種心理,北京市某中學教師吳凡把它總結為“緊迫感”。她認為,現在絕大部分家長認為孩子能夠取得良好的成績,上更好的初中、高中、大學才算是成功,而很少有“快樂就好”的教育觀念。即使有,也無法落實在行動上。
“生活中對‘別人家的孩子的推崇也在加強家長的緊迫感,讓家長覺得不給自己孩子報班可能就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吳凡說。
在北京某雜志社工作的孫琳琳正面臨這樣的問題,“我不想讓孩子成為‘雞娃,但還是采用了培養‘雞娃的方式”。
孫琳琳為了不讓女兒在學習中掉隊,也為了保護女兒的自信,給孩子報了一些補習班。“朋友的小孩都是幼兒園上的,我女兒是在小學開始上的。”但令她擔心的是,女兒剛剛升入初中,因為沒有在暑假報班提前學習課程,導致現在學習上很吃力,比起其他同學有些跟不上。
“本質上,還是因為一種高篩選的升學機制導致的。家長希望孩子能夠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所以需要把孩子變得更有競爭力。”北京市某中學教師李若辰表示,這其中可能還包含著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希望孩子能夠完成自己人生的缺憾,比家長更優秀,“這對于孩子來說其實是不公平的。”
從更深的層次上看,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無論是社會還是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多樣化。家長為了防止孩子在未來的競爭中失敗,就希望讓孩子多掌握技能,多擁有證書,不斷地給孩子加碼。
把教育焦慮傳導給了孩子
焦慮,如今越來越成為都市人的常用詞。工作焦慮、情感焦慮、生活焦慮……而現在困擾著許多都市父母的是教育焦慮。
隨著中國中等收入群體的興起,這個群體的父母們希望孩子比自己更優秀,至少不比自己差。而實現這個目標的主要方式就是接受良好的大學教育。一路往前推,進入好大學,需要在好的高中、初中、小學甚至幼兒園接受教育,自己的娃也就成了“雞娃”。
為了能夠在好的中小學學習,家長為孩子們報各種興趣班、補習班,開展了一場教育競賽。很多中國家長對孩子教育的支出占到了全家收入的很高比例,同時也有很多中國家長為了孩子的學業而放棄了休假和愛好。可以說,教育焦慮已經逐漸成為都市中產家長的“標配”,而最終為教育焦慮埋單的卻是孩子。
一些課外培訓機構的做法,對家長的教育焦慮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命題組老師親臨授課”“學霸面對面輔導”“誰誰誰用了我們的輔導資料成績得到大提升”……課外培訓機構的廣告滿天飛,在向家長們展示本機構實力的同時,也為家長許以各種美好的未來,讓家長心甘情愿地把錢掏出來。
現在還有一種“凡學皆比賽、凡賽必獲獎”的現象。“凡賽必獲獎”就是指一些機構抓住家長心理,組織了名目繁多的藝術類賽事,凡參賽都能獲獎,不少孩子拿獎拿到手軟。對這種現象,有的家長是為了讓孩子見世面,認為對其成長有好處,但有的則是為了給孩子升學加砝碼,能夠讓孩子的簡歷更好看。
尊重孩子是第一位的
校外培訓機構就應該一棒子打死嗎?
校外培訓機構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可以提供更多元的教育,幫助學生實現個性發展。但是為了利益夸大其辭、虛假宣傳,或者只為讓家長掏錢而不顧教學質量等亂象,值得警惕。
要改變“雞娃”的“凡學皆比賽、凡賽必獲獎”現象,更主要的還是家長要轉變觀念,尊重孩子的意愿。
現在許多家長都以“孩子還小,什么都不懂”為理由,代替孩子做選擇,逼著孩子上興趣班、補習班。如果孩子感興趣,那皆大歡喜;而一旦孩子不喜歡,就會產生抗拒感,結果適得其反。
李若辰認為,如果給孩子的學習壓力超過承受范圍,對孩子身心發展是有負面影響的,最重要的是可能會導致孩子自我價值感的缺失。“如果我們把成績、分數和孩子的自尊綁定在一起,將會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在教育中,尊重孩子是第一位的。中國一直講究“因材施教”,就是希望能夠發掘每個人不同的特點而實施不同的教育。而這個“材”就應該是孩子的興趣愛好、時間精力以及現階段所處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制定適合孩子的學習計劃。
教育的初心是什么?李若辰認為,三觀正,人品好,個性成熟,具有實現自我價值的能力,還能尊重體諒他人,是一個大寫的人。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之外,還要有家國情懷,能夠為民族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