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
鼠年開年,疫情漸漸緩解,有些地方復工復產。始料不及,我收到一封這樣的信:
“疫情期間,自私地說,我其實竟有點開心,家人都在,難得團聚,他們不用為生活而奔波勞累,也不用為明天發愁。我們家就在工業園區,他們就是做工的,我上高二,平時學習也忙,也早出晚歸的很壓抑。這段時間工廠停工,空氣好了天也藍了有點小時候的樣子,說實話這樣的日子我挺開心的。

一復工復產就不行了,廢氣灰塵到處都是,刺鼻的氣味又有了,還有噪音,睡覺也很困難。有的時候我想為什么要發展呢?就這樣每個人都簡單生活不好嗎?社會的發展需要人付出代價,我們家的代價就是大家不能團聚。”
我一時間,只覺得百感交集,不知從何說起。
那句“他們不用為明天發愁”針一樣刺進我的眼睛。怎么可能。所有略有常識的人都在擔心大疫之后經濟會如何:工廠能否按時復工,年前接下的訂單能不能完工,不能返工的工人能不能拿到工資。一定有些企業撐不住,最繁華的商業街上,先是歡歡喜喜的告示:“我們過年不打烊”,然后是整排的“防疫通告”,最后全是一張一張的“旺鋪轉讓”……
那為什么他有這樣的感覺?顯然是父母對他只字未提。
要論忍耐,中國父母排了第二,全世界無人敢排第一。從孩子尿床時候起,就眠干睡濕。自己吃扒堆的大白菜,給孩子吃進口奶粉;省吃儉用,帶孩子去上昂貴的樂器培訓班——上了有什么用?鋼琴十級和九級的區別在哪里?他們沒想過,他們只是淳樸地說:人家孩子有,我的孩子也要有。
中國沒有這么多中產階級,卻有太多孩子誤認為自己是中產階級出身。這世界上哪里有風調雨順的溫室?老父親老母親雙雙躬下身給孩子搭一個。
很多話,中國父母是永遠不和孩子講的。他們鼓勵孩子好好學習就夠了,從來沒說過:自己在外面,不僅拼命工作,還要四處賠笑臉;他們說“別人家的孩子”來勉勵自家的,孩子們很反感,孩子們從不知道,自己也在無數間提到“別人家的父母”刺痛他們。“我在我們班是唯一沒出過國的。”“其他家長都經常在學校做志愿者。”——是這些父母特別不愛孩子特別懶嗎?不,他們只是沒錢,因為沒錢要格外辛苦地工作。這些,父母覺得:孩子大了自然知道。
知道什么?知道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也就是:社會的發展需要人付出代價。“每個人都簡單生活”是不存在的,生活從來不簡單,身下一張床,口中一粒米,都必須用勞動去換。不然怎么辦?在城門口拿著碗等人施舍嗎?那也得其他人去賺了錢才能賞給你呀。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幻想中的樂園。古希臘人是《理想國》,中古英國人是《烏托邦》,中國人是《桃花源記》: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把這個當作真實生活,會立刻發現站不住腳:病了怎么辦?這片土地得有多大,能養活多少人?這些人彼此通婚,幾代之后全是近親,遺傳就完蛋了;說既然提到了“衣著”,那一定得有針。不與外界交通,當然不能買,難道真用鐵杵磨嗎?我小時候就想不通中間那個孔是怎么磨出來的,現在當然更想不通。
真實的生活是什么樣的?辛苦勞作,難以應付的人際關系,賺不到很多錢,卻有無盡的風險與危機。一病返貧很常見,意外并不意外。萬般努力卻可能一事無成。家人之間的團聚非常重要,你不先買房置地,都不能保證全家人安安穩穩待在一起。
這些,十幾歲的少年們想都沒想過:食物來自超市,衣服來自淘寶,學費生活費來自爸媽,教科書來自學校……伸手要錢要物太久,以為這一切都是天經地義。
曾有網友給我留言,說:直到大學畢業后自己租房子住,才知道,連衛生紙都要花錢買。還有,家務不是指做飯洗衣,是包括了買天然氣、買電、隨時補充一切物資,否則,就可能在冬天的后半夜,你還要穿上衣服去24小時便利店買衛生巾。
這不免引發我的思考:是否應該早一點,在中學階段,就多少讓學生們接觸一些世界?
這次大疫,對全體中國人來說都很殘酷,都是考驗,對每一位父母都像當頭一棒:你愿意寵你的孩子,讓他們到多大年紀永遠是小公主——你能保證永遠天下太平、沒有風吹草動嗎?
而對年輕人來說,是一門必修課提前了幾年。別說你年紀還小,別驚惶失措說這是大人才應該管的事,你已經吃過免費早餐,現在,開始要為午餐做準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