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生態問題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當前我國生態建設面臨耕地整體質量惡化、環境嚴重污染、環保資金投入不足等重大危機。新時期研究人與自然和諧共贏的指導思想,能夠幫助我們更快的打造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建設美麗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過程中,我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等思想,對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有積極促進作用。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當代啟示
習總書記曾指出,目前我國的經濟建設初有成效,但物質上的充裕,不能改變人們對于幸福的渴求,只有做好生態環境的保護,讓人民生活在綠水青山之中才能滿足人民幸福的基本需求。新時代,人民在物質上的空前充裕導致其對于生活品質的要求提高,環境的優劣正是滿足這一要求的關鍵一環。面對新矛盾、新任務、新挑戰,我們應積極構建生態文明,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找到人與自然全面和解的有效途徑,在實踐中全面實現持續可循環發展。
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
雖然馬克思本人未明確提出系統的生態哲學思想,但是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及生態哲學,值得我們認真研習。經過馬克思主義各學派的分析總結,形成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主要包含如下內容:生態環境是人類載體,人的存在基礎以及前進的道路是依托于生態系統;人類想象力來自于生態系統中萬事萬物以及生態本身,沒有生態系統的存在,人類就沒有存在和前進的物質基礎,更不用說高度發展的現代文明,人與生態是能夠和諧共生、合作共贏的。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全球氣候產生了巨大變化,土壤和水體都受到了嚴重污染,地球生態環境處于一種嚴重失衡的狀態,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制約生態系統的自我調整和自然環境的自我完善。在人類尚未出現前, 自然便已經歷漫長的歲月,從本質上講,自然人類的母親,是承載人類生存的載體,從過去到現在再到未來,人類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不管是從起源上還是從發展歷程上, 人類都是自然界發展中的產物。認清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是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重要任務,隨著人們對不斷對自然改造的加深,這一行為逐漸成為人類與自然界的一種互動,兩者在不斷互動的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依托。同時,人類社會結構的創立也和生態環境也有著緊密聯系,即在團結協作的改造自然過程中,人類完成了社會階級分工的初次確立。社會的進步不僅是科技的推動,更是生態系統對于人類的包容和關愛,生態系統的良好運轉是社會穩步前進的保障;反之,我們對于生態更應如此,與自然和諧共生更是人類文明得以永續傳承的關鍵。
二、我國當前存在的生態問題
(一)耕地質量整體惡化
當前,我國耕地的養分含量持續降低,土壤污染急劇增加,耕地質量嚴重惡化。首先,質量較差、產量不高的中低產田占我國耕地面積的八成左右。其次,我國的60%的耕地存在著開發利用的限制因素,例如自然侵蝕、干旱缺水、土壤貧瘠等。再次,我國的水土流失、土地鹽漬化、農藥過度使用等都嚴重損害到了耕地的質量,加之部分地區過度施肥、農作物地膜長期殘留等,耕地污染越來越嚴重;同時在一些重工業發達的地區、城市周邊以及交通干線附近,土壤中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含量都已嚴重的超標。又次,沉重的人口壓力帶來了耕地資源的過度使用,客觀增加了水土流失速度,土壤治的理和保護趕不上破壞與沖蝕,水土流失面積逐年加大。最后,土地沙漠化也有擴大的趨勢,即便數據顯示局部地區的沙漠化面積在減少,但從整體上,荒漠化面積一直都在增加。
2018年開始的全國首次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顯示,約20%的耕地土壤點位超標。以當前國家18億畝耕地面積為基數來計算,約3.49億畝耕地不符合國家檢測規定。出現這種情況,既有部分企業環保意識不強,存在污染未經處理直接排放的現象;也有一些地方領導干部沒有生態理念,只注重眼前經濟利益,而不顧長遠發展;還有農民農業知識不足等。具體污染來源有以下幾點:第一,工業污水未經處理而直接灌溉農田造成土壤污染。第二,化工、礦山等行業排放的污水重金屬元素含量較高,同時部分礦山在開采中將廢石和尾礦隨意堆放,致使尾礦中難降解的重金屬侵入土壤或溝渠,導致土壤重金屬含量超標。第三,農民生產觀念和技術的落后,致使土壤重金屬元素沉積。部分含有汞、砷、銅、鉛等元素的農藥長期使用,引發重金屬污染。第四,汽車的廣泛普及,使車倆行駛所產生的各種污染快速加重,并產生了鉛、鋅、鎘等元素的污染帶,增加了耕地的重金屬污染面積。
(二)環境污染問題嚴重
我國環境問題異常嚴,雖然黨和政府加大了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力度,開始控制全國環境惡化總趨勢,很多地區的環境質量也有明顯改善,但環境污染物的總體排放量依然很大,污染程度較高。部分地區環境質量一直在惡化,水、空氣、垃圾、聲音的污染觸目驚心,環境總體質量一直下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以大氣污染為例,大氣污染主要是空氣中粉塵和二氧化硫的含量不斷增加導致的,最近幾年,我國對燃煤產生的二氧化硫沒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通過國家《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和《煤炭工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等文件了解到,十三五時期,我國年煤炭消費量在40億噸到41億噸之間,煤炭消費依然是我國能源消費的主力。隨著煤炭消耗量的不斷增加,給大氣帶來嚴重污染的二氧化硫含量也在逐年遞增,現各地區酸雨發生率呈現出了逐年上升趨勢。
(三)生態環境保護投入不足
我們黨歷來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將保護環境列為基本國策。但在生態環境保護的投入方面還存在不足之處。首先,資金投入存在缺口,環境保護是一個系統性、全局性的工程,需要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科學管理制度,這些都需要充足的資金保證,而我國環保資金投入的來源,主要是政府,沒有充分激發企業和社會資金的活力,存在著融資渠道不完善和資金來源狹窄等問題,環境保護資金基礎不牢固。其次環境保護高端人才匱乏,習近平同志強調,千年基業,人才為本。隨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環境保護不斷涌現新問題,而我國環保團隊的整體科技水平較低,難以應對和解決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挑戰和問題。最后,我國環境投資結構不合理。環境保護的投入主要用于治理工業污染、改善城市環保設施,對整體生態環境、農業水體污染和區域流域綜合治理的投入較少。以污水處理為例,污水處理建設的投資主要集中在東部發達地區、長江中下游區域等,在經濟基礎薄弱、發展水平較低的中西部地區,污水處理設備和技術投入明顯不足。因此,環保投入的不合理性,更是降低了原本不足的環保資本利用率。
三、研究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對解決我國生態問題的啟示
(一)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明確表示人、自然和社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他所表達的人、自然、社會和環境再生產思想,是經過實踐得來的,并在此基礎上,揭示了三者相互依托、相互促進的和諧共生關系。人類依托生態系統存在,人類的發展依賴于著生態系統提供物質元素。根據我國當前生態環境治理的指導思想,結合我國基本國情和國內生態建設的長期實踐經驗,可以總結出當前我國生態建設工作主要包括了兩個方面內容,即自然恢復、人工治理。
第一,以自然為主角,注重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強調自然恢復。所謂自然恢復,是指面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自然都有一定的自凈和自我恢復能力,比如地表林草資源,被破壞以后,如果破壞不連續,經過一年或者幾年的時間,地表植被可以自我修復,這就是自然的自我恢復能力。在現實生活中,對于還未被破壞的自然生態進行保護,要注重發揮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如劃定自然保護區,在環境承載范圍內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以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該保護區從退耕還林還草、全面禁獵、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調整畜牧結構、提高區域內居民綜合素質等方面著手,人類協助環境發揮其自我修復功能,積極進行生態保護。
第二,以人類為主角,綜合運用科技、政策等力量,對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的地區開展靶向治療。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的地區,自然難以通過自我努力修復生態,必須借助人類的力量。人類通過運用行政手段、科學技術、經濟杠桿等多重力量,修復自然環境,幫助自然恢復自我修復能力。以黃土高原為例,在歷史和地理等多種破壞因素的綜合作用下,該地區地表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生態平衡被打破。這時需要人類的介入,促進生態系統恢復。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通過植樹造林、打壩淤地、修建梯田、護坡固溝、實行小流域綜合治理等,開展以人類主導,全面改進該地區自然環境。經過十多年的整治,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初見成效,再現山川秀美、大好河山的目標基本達成。
(二)尊重自然客觀規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形成人的本質的基礎是實踐,從實踐的觀點去理解,人的本質就其現實性來說,必然表現在社會關系上,但這種社會關系也不能脫離人與自然的關系。”我國現行的生態指導思想指出,生態系統的建立有其必然性和先天性,存在的規則是不可能消失的。但是隨著科技發展和時代進步,生態系統的存在規則同樣要受影響,同時生態系統的規則必然影響人的行為,人類的行動必須遵守生態系統的法則。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強調“先在自然”對社會前進的道路表現出一定的限制,人類和生態間所存在聯系是需要進行實際操作才能證實的,只有這樣,才可以保證人、自然與社會三者和諧共處,打造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就需要在這三者間尋求一個平衡,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兩方面內容:第一,人類社會前進的步伐不可能停止,但在前進時并非一定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這一觀點早在中國古代就得到認可,蜀郡太守李冰尊重河水流動規律,運用自然力量、變害為利,建造了千年生態工程都江堰,解決了岷江水患,滋潤了萬畝良田。第二,保護生態環境,并不是阻止人類追求進步,而是以保護促發展,走一條生態經濟之路。袁隆平教授在尊重水稻生長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科學運用技術手段研制出雜交水稻,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確保中國用占世界6%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 的人口。
(三)科學尊重自然規律,大力保護生態資源
馬克思指出,生態系統作為人類現實生活的物質基礎,在我們為了更好的生活去改變現有的生態系統的同時,要注意生態系統存在一定規則性,我們也受限于它。馬克思生態哲學認為,人與自然是一種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辯證關系,我們必須尊重自然規律,保護生態資源。在當前環境下,我們必須在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指引下,明確保護生態環境資源的重要性。首先,加強領導、科學施策,保護生態。采取強硬措施,堅決制止非法占用耕地、獵殺野生動物等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消除我國生態發展中的不利因素。其次,加強整頓力度,嚴格監督查處,構建便捷高效的防治體系,重點打擊開礦采石挖沙等行為,嚴厲打擊非法獵捕、非法收購野生動植物的行為。再次,創新管理機制和保護手段。通過生態與經濟建設的緊密結合,建設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生態經濟體系,將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我國改革和發展的重要位置,在資本循環和生態循環的統一中踐行美麗中國戰略。
四、結語
習近平同志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基礎上,提出了“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思想。建設生態文明是為了滿足新時代人民的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開展卓有成效的生態文明建設是對國家和人民的最大忠誠,是我國推進“五位一體”整體布局的重要一環。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引導人們科學的認識人、自然和社會的關系,推動了整個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并給予人類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思想指引,以實踐為基礎的自然觀,注重人和自然的內在統一和協調中發展,蘊含了豐富的生態哲學觀,為我們解決自然生態環境問題提供了基本思路,對我國現行的生態建設指導思想具有實際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2017-10.
[2] 蔣洪強. 加快推進重大政策和重大項目落地,確保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解讀[J].中國環境管理,2016(06):1-2.
[3] 薛守瓊.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99-100.
[4]馮婷婷.新農村建設中的生態環境問題研究[D].東華大學,2016:5-6,17-18.
作者簡介:郭宏滿(1988.08- ),女,山東濟寧人,喀什大學研究生二年級,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