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功彬
別以為你愛孩子,孩子就必須接受你的所有行為。殊不知,在愛的名義下,有很多行為孩子是反感的。
說話不算數(shù)
有一位演員接受采訪時說,小時候太苦,但最難過的是,有一次媽媽承諾“只要你考到班級多少名,就給你買一雙白球鞋”。她為了這個承諾發(fā)狠學習,終于達到目標,但鞋子最終沒買。她現(xiàn)在的鞋柜里幾乎都是白鞋,就是為了彌補當年的遺憾。
家長在激勵孩子的時候,都會以一定的獎勵來做誘餌,但當孩子完成時,卻有一些家長以各種借口拒絕。如果能力不夠,就不要輕易承諾。
隨心所欲,把孩子當成出氣筒
小時候有沒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當爸媽心情不好時,你做什么都是錯:看電視是錯,走路姿勢不對是錯,連打個噴嚏都是錯。而當他們心情好時,你干什么都不計較。孩子的好壞,全憑家長的心情。
更有一些家長以為孩子好為借口,來發(fā)泄個人對生活的不滿。
雙標,只講自己的道理
很多時候,家長都是以雙重標準來要求孩子和自己。比如看電視,大人看電視無論多久都行,而到了孩子看電視時,就說你是學生,不能看電視。
家長應該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窺探孩子的隱私
孩子一天天長大,開始有了自己的秘密。一些家長會想辦法弄清楚孩子在想什么,都交了什么朋友。目的是好的,但是如果把握不住分寸,窺探孩子的隱私,會導致他們反感和出現(xiàn)逆反心理。
動不動就威脅
小時候,就經(jīng)常聽爸媽說,“你再不聽話,我就把你送走”,于是孩子不得不屈服,很怕被送走。
從小到大,受過很多“威脅”,爸媽沒當真,而孩子當真了,從此活得小心翼翼。
用惡毒的語言罵孩子
“你怎么這么笨!”
“早知道就不生你了,天天惹我生氣。”
雖然孩子不會反抗,但惡毒的語言會深深地扎在他們心里。對待孩子,可以批評,但是要注意用詞,因為當你謾罵孩子時,不但會傷害孩子,還可能給孩子做了錯誤的示范。
不聽孩子的解釋
有的父母覺得自己的閱歷豐富,常憑自己的主觀印象判斷是非。當孩子跟人打架時,先入為主地認為孩子又調皮了;當孩子逃課時,不聽解釋就認為他不好好學習。
而實際情況可能是別人罵你,孩子為你出頭;同學生病了,他為送同學去醫(yī)院才逃課。每一種行為后面都有原因,不管好壞,做家長的應該先聽聽孩子的解釋,這是他們的權利。千萬別因為你的主觀臆斷或偏見,堵住了孩子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