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淵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以下簡稱“評價體系”)通過解決“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問題,從高考層面對“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給出了回答。具體內容由“一核”“四層”“四翼”三部分組成。其中,“四層”是對考試內容的概括,包括“核心價值”“關鍵能力”“學科素養”“必備知識”四音部分。
本文以近幾年高考語文卷為例,討論考試內容中“關鍵能力”的檢測如何落實,主要分析信息類閱讀如何訓練和檢測學生的關鍵能力,并根據評價體系對教學和命題提一些建議。
評價體系強調:關鍵能力是指即將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習者在面對與學科相關的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問題情境時,高質量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必須具備的能力。評價體系確立了三個關鍵能力群:以認識世界為核心的知識獲取能力群,主要包括語言解碼能力、符號理解能力、閱讀理解能力、信息搜索能力、信息整理能力等;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核心的實踐操作能力群,主要包括實驗設計能力、數據處理能力、信息轉化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應用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涵蓋各種關鍵思維能力的思維認知能力群,主要包括形象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歸納概括能力、演繹推理能力、批判性 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等。
以上是覆蓋各個學科的總體能力要求。教育部考試中心張開在解讀評價體系時指出,語文學科的關鍵能力,根據學科特點,可從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兩個方面分類、分層呈現。[1]閱讀能力由信息性閱讀、文學性閱讀和古代詩文閱讀三方面能力構成。本文僅討論信息性閱讀。信息性閱讀對象主要包括論述性文本和實用性文本。
據此,本文擬從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觀點、方法,分析評價觀點和材料的關系,評價文本的觀點、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在不同文本的信息之間建立聯系等幾方面討論信息類文本閱讀如何訓練和檢測關鍵能力。
評價體系特別指出,體現關鍵能力的前提是學習者面對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的問題情境。根據學生的學習現狀,高考試題目前主要設置的是關于學習探索的問題情境;但學習的終極目的是走向社會,學習者最終必須面對的是復雜的、不確定的現實生活情境,所以本文的分析和討論重點在于指出:教學和檢測中應設置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學會分析情境,提高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走向未來的現實生活作好充分的預演。
一、搜索和整理信息,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觀點、方法
評價體系在關鍵能力的第一個能力群“知識獲取能力群”中,提及了閱讀理解能力、信息搜索能力、信息整理能力等,在過去的考試說明里也有類似的表述。閱讀論述類和實用類文本,在整體理解文本大意的基礎上,必須關注文本的概念、觀點和方法。這類試題在過去的教學和檢測中是常態呈現。下面結合具體的試題案例,試作闡釋(闡釋時先詳后略,以便理解)。
【例1】(2019年全國卷I論述類文本閱讀第1題)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
A.作家樹立了與時代積極互動的理念,在創作實踐中就能做到以人民為中心.,
B.對人民的情感認同,是新文化運動以來很多作家創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人民是認識現實、理解時代的依據,因為普通勞動者才是文藝最理想的讀者。
D.真正扎根時代、富有責任感的藝術家,無須考慮人民群眾的娛樂和消費需求。
這里設置的是學科認知情境,要求學生在閱讀和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根據備選項搜尋原文與之相關的信息,檢測的是學生把握文本主要概念和觀點的能力。
原文信息是:只有與身處的時代積極互動,深刻同應時代重大命題,才會獲得藝術創作的蓬勃生機。原文“只有……才”表達的是必要條件的假言判斷,選項A運用的關聯詞是“(只要)……就”,是充分條件的假言判斷,信息提取錯誤。與原文信息不一致的還有作家樹立“與時代積極互動的理念”無法推出其實踐中“以人民為中心”的行為。
原文信息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勞動者,或許并不是我們的讀者,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將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廣大人民作為我們認識現實、理解時代的依據。此信息與(:項“普通勞動者才是文藝最理想的讀者”這樣的結論矛盾。
原文信息是:娛樂和消費也是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原文已承認“娛樂和消費需求”合理,D項卻說“無須考慮”這種需求,對原文信息的理解有誤,犯判斷絕對化的錯誤。
信息搜索能力、信息整理能力,不是簡單的信息概括和比對,完成本題必須運用語法知識(關聯詞)和邏輯知識(判斷、推理),才能準確獲取有效信息。本題也證實了“關鍵能力”要靠“必備知識”來支撐。
2019年全國卷Ⅱ和卷Ⅲ的論述類文本閱讀的第1小題與此相同,都指向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觀點的把握。下面的試題在命題形式和思維難度上有所推進。
【例2】(2019年全國卷I實用類文本閱讀第4小題)下列不屬于可移動文化遺產“修復”工作的一項是(? ? ?)
A.使用真空干燥法對受潮的古代文獻進行處理。
B.使用鹽酸、硝酸等化學試劑給青銅器除銹。
C.使用紙漿補書機對破損的古籍進行修補。
D.使用樹脂黏合劑粘接破碎的古代瓷器。
原文信息是:修復是對已經發生變形或變性的遺產進行處理,使之恢復到原有的形態或性質。修復的內容大致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標本上的一切附著物;二是修補文物和標本的殘缺部分。
完成本題需要更強的信息整理能力。原文呈現“修復”的概念并對此有詳細的解釋,本題要求據此信息判斷新H;現的情況是否符合這一行為:修復是指清除文物表面的附著物或修補殘缺部分,據此判斷A項不屬于“修復”。這種命題思路是引導學生由學習探索的問題情境向生活實踐的情境轉身,全國卷I進行了嘗試,卷Ⅱ和卷Ⅲ的第4小題還停留在信息的比對上。引入新的生活實踐情境的試題在其他省市偶有出現,如:
【例3】(2014年高考上海卷論述類文本閱讀第6小題)根據第③段提供的解讀新聞的方法,分析下面這則新聞報道。
本報訊綜合多家媒體報道,昨天傍晚6點半左右,本市西北上空出現不明飛行物,從出現到消失,持續了兩分多鐘。本報也收到了許多目擊者發來的照片。某市民用所帶的Jason品牌最新型號手機拍攝了一組照片(見本報),色彩自然,畫面清晰,為“不明飛行物”的研究提供了素材。
原文信息是:如何批判性地解讀新聞?受眾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以考慮:1.報道有無確切的來源?來源可靠嗎?2.報道的內容完整嗎?是否包含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經過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報道者提供了什么證據?這些證據是怎樣檢驗或核實的?4.這則新聞除了報道事件外,是否還有其他意圖?
本題的啟示:搜索整合信息能力不只是靜態地獲取信息本身,重要的是獲取信息之后能利用信息去分析和解決問題。試題要應對“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問題情境的需求”,要引導學生為解決問題而獲取和整理信息。
以上主要討論的是文意的理解和觀點的把握。涉及方法的運用和概念的厘定這類“知識獲取能力”的試題也有很多。如三套全國卷論述類文本閱讀的第2題,檢測的是論證方法的把握,這類試題的統一設問方式是:
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概念厘定類試題有:
下列對文中“引橋”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2019年高考江蘇卷實用類文本閱讀第18題)
下列對材料中“苗繡”的相關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2019年高考浙江卷實用類文本閱讀第7題)
“非意愿性記憶”不符合文意的一項(? ? ?)( 2019年高考上海卷論述類文本閱讀第5題)
【建議】搜索和整理信息,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觀點、方法,不算高難度能力,但在教學和命題中不能只關注篩選、整合等技法訓練,而要設置復雜的問題探索情境或者真實的生活實踐情境,教給學生相應的語文知識和能力(語法、修辭、邏輯等),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并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促進師生養成在復雜多變的現實生活中、在海量信息中獲取有效和有用信息的習慣。學生將來在科學研究和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具備的就是準確地搜索、整理和獲取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學和命題應在設置更豐富的生活實踐情境上著力,培養和檢測學生為了解決現實生活和學習探索中遇到的問題而主動獲取信息的能力。三、分析評價觀點和材料的關系
亮明觀點很重要,清晰地呈現觀點的得出過程更重要。我們閱讀信息類文本不僅是獲得觀點,更要分析和評價文本的觀點是怎樣呈現的,分析和評價觀點與材料的關系,搞清楚材料能否支持觀點,觀點能否統攝材料,從而形成理性思維。
目前的題型主要鎖定在對觀點與材料關系的分析上,例如:
為什么說今天的中國橋梁已經成為體現國人自信心的一張名片?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2019年高考全國卷Ⅱ實用類文本閱讀第6題)
單車獵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請結合材料分析這一說法的根據。(2019年高考全國卷Ⅲ實用類文本閱讀第6題)
就城市化與生物多樣性的關系,上面三則材料分別表達了什么觀點?說說這些觀點對你認識這一關系有何啟發。(2019年高考北京卷實用類文本閱讀第6題)
這類試題要求分析觀點的呈現過程,能力要求高于搜索整合和獲取信息,仍然屬于關鍵能力里的知識獲取能力群,指向的是對文本的閱讀理解。更深一層的能力應該從思維認知能力群考慮,特別是從批判性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等角度設計教學和檢測。目前,對材料運用進行評價的試題已有部分省市呈現。如:
【例4】(2019年高考上海卷論述類文本閱讀第7小題)“河邊”釣魚事例在文中反復出現,請對其在論述中的作用加以評析。
論述類文本選取的是格非的《記憶與寫作》。文本以河邊釣魚事件為例說明記憶與寫作的關系。回答這道題,首先要分析事例(材料)每一次呈現對表現觀點的不同作用,這一點同上面的試題(多次呈現作用的分析已經高于一次呈現)。然后要對這個事例(材料)的運用進行評價。這是較高的能力層級要求,即評價體系中關于關鍵能力里所指定的思維認知能力群,要求對這種說理行為進行評判:這個事例的選擇準確嗎?對說理有何助益?取得了什么效果?如果事例(材料)的選擇不妥,不妥在哪里,對觀點的表達有何阻礙?
學會對別人建立的材料與觀點之間的關系進行評判,能促進學生養成講道理的習慣,認清講道理過程中的妙招/瑕疵,并盡力學習這些妙招、規避這些瑕疵,從而提高自己講道理的水平。這類涉及批判性思維的試題,可以讓學生的思維更精細、更準確、更深刻,在辯證思考中磨礪其鋒芒。
【建議】評價體系在關鍵能力的第三個能力群提及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在過去的考試大綱里也有類似的描述,但是多年來這樣的試題較少出現,能充分檢測這一能力的試題就更少了。批判質疑是創新的開始,有理有據是理性思維的基礎,在教學和命題中,應設置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的問題情境,訓練和檢測學生的這種思維能力。以上所舉的例4,設置的是學習探索的問題情境;如果能設置在生活實踐情境中運用辯證思維解決問題的試題,應更能檢測學生的思維品質,如在發生重大的公共事件時,面對微信朋友圈傳播的各種文章,如何檢測其觀點與材料的一致性,對培養未來公民的理性思維,提高整個民族應對危機的能力,都大有好處。評價體系提出的關鍵能力不是蹈空之論,語文教學和命題宜對此多加探索。
三、評價文本的觀點、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
這一能力也屬于評價體系中關鍵能力的第三大類群,即思維認知能力群,重點仍是批判性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
至少在2007年的考試大綱里就對實用類文本閱讀提出了以下要求: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評價文本產生的社會價值和影響,對文本的某種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斷。
一直到2019年,全國卷對論述類文本的檢測要求僅限于“理解”和“分析綜合”能力,對“評價”能力不曾涉及。但是早在2007年,部分省市如江蘇的考試說明,就將三種現代文(文學類、論述類、實用類)合在一起,提出了“評價”能力層級的要求: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要注意把握觀點和材料之間的聯系,關注思想的深刻性、觀點的科學性、邏輯的嚴密性、語言的準確性。
遺憾的是,論述類文本閱讀中這類試題沒有出現。全國卷的論述類文本閱讀因為考試說明里沒有這個能力要求,自然不會出現,但是考試說明提出這一能力要求的江蘇卷也沒有。實用類文本閱讀,考試說明里有這個能力要求,也很少出現這類試題。
閱讀這兩類信息文本,試題基本是從理解、分析兩個能力點來設計的。如2019年高考三套全國卷的實用類文本閱讀:
下列對“志愿服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卷Ⅲ第4題)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卷Ⅱ第5題)
請結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復的檔案文件的受損原因。(卷I第6題)
其他省情況也大致如此,如:
請結合全文,概括開合橋的優缺點。(2019年江蘇卷第20題)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2019年浙江卷第8題)
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2019年北京卷第4題)
論述類文本閱讀題也全是從理解、分析兩個能力點設計的,如:
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2019年江蘇卷第16題)
書家和善書者的區別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簡要概括。(2019年江蘇卷第17題)
上海春季招生考試卷的論述類文本閱讀有評價類試題,但只是對材料是否有力地支持了觀點進行評價,也沒有出現對文本的觀點、社會價值、現實意義進行評價的試題。如:
第⑦段論證了藝術美在推動社會前進方面的特殊價值,你認為論證是否充分?請作出判斷并說明理由。(2018年上海春招卷第7題)
第⑩段用《小王子》中的話來證明觀點,你認為論證是否充分?請具體分析。(2019年上海春招卷第6題)
【建議】以前的考試大綱對信息類文本閱讀的能力進行設定時,考慮到了“鑒賞評價”能力層級,但在試題中無一體現。現在評價體系擬定的“關鍵能力”之三“思維認知能力群”,強調了辯證思維、批判思維的重要性。教育部考試中心專家在解讀這個文本時,認為信息類文本的閱讀能力包含“能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能評估作者的寫作意圖、讀者意識和信息來源,評價文本的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有理有據地評判文中觀點,發展新的觀點,或呈現更客觀的事實”[2]等具體要求。那么,教學和檢測是否應在實用類文本閱讀和論述類文本閱讀中考慮設置這一能力層級的試題,特別是設置生活實踐情境,讓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思考文本與現實的關系,找到文本的當下價值?信息閱讀更應關注現實人生,關注現實社會問題的思考路徑和解決方法。教學和命題從這方面著力,將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培育未來公民參與社會生活、擔當天下的精神。
四、在不同文本的信息之間建立聯系
近年來在教學中提倡混合文本(連續性文本和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在試卷中也多有體現。學生將來在生活中的閱讀很少是單篇閱讀,更多的是群文閱讀,無論生活中了解某種信息還是從事科學研究工作,都要面對大量的文本,如何在文本中找到聯系、發現問題,是學生未來必須面對的問題。因此,分析比較多個文本在內容、材料、觀點、表達方式和價值取向等方面的異同,對有關問題形成更全面的認識,能夠提出值得進一步探究的問題等,是信息類文本閱讀必須關注的。
這類試題已開始_Ln現,如2019年高考北京卷信息類文本閱讀的5道題:
1.根據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屬于生物多樣性危機的一項是(? ? )
2.根據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
3.材料二說,與遭受高度集約化農業嚴重破壞的鄉村環境相比,城市中的物種往往更多。下列對其原因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4.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5.根據材料三,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
除了第4題考慮到了多個文本的比較閱讀,其他幾題與單篇文本閱讀的檢測沒有差異。說明這類試題的命制還停留在比較低的水平上。命題者對從多個文本中找到異同形成對問題的全面認識這一點考慮得還很不夠。
值得關注的有2020年高考上海春季招生卷中的一道題。本卷論述類文本閱讀選材是《小說家的情感流溢》,作者認為,小說中的情感越是潛隱就越有藝術魅力,作者的意圖不宜“強勢入侵”。本卷的文學類文本閱讀選材是《踩星星的孩子》,最后一道題問:這篇小說是否符合前一篇論述類文本中“小說不要有作者意圖的‘強勢入侵”的觀點?
本文討論的僅限于信息類文本,這道題已經超出了討論范疇。但是本文特別強調教學和檢測要讓學習者面對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的問題情境。從這個意義上看,閱讀信息類文本,目的絕不只是獲取信息,而應該在整理信息之后去解決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中遇到的問題。因此,本題的創設仍然很有意義,值得認真思考。混合文本閱讀的目的就是將其打通,激勵學生去發現、思考和解決問題,這里設置的就是典型的學習探索情境,學生拿第一個文本教給的方法,來解決第二個文本的問題,應該很有學習探索的成就感。當然,第一個文本呈現的未必成為共識的觀點,能否作為評價第二個文本的標準,是否會誘發學生思路跑偏,也應引起注意。但從“在不同文本的信息之間建立聯系”這一點來看,這道題起到了先導作用。
【建議】多文本閱讀已經成為共識,多文本閱讀的目的何在,如何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發現多個文本之間的聯系,仍有許多問題需要思考。如學生對某位作家的作品感興趣,教師可以提供該作家的若干篇重要代表作,以及研究這位作家的權威著作供學生研讀,學生從多個文本的研習中可以比較全面地了解其創作風格。再如,學生對某類社會生活或文化現象感興趣,教師可以提供相關信息類文本,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研習多個文本,獲得自己的看法,提煉自己的思考。對照評價體系,完善這類訓練和檢測,還有大量的T作要做,這也是對此有思考的語文教師樂于思考和參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