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賢
海鹽縣人民醫院,浙江海鹽 314300
留置導尿是臨床常用的護理操作診療技術,在急癥患者、危重患者、尿潴留患者及神經源性膀胱功能失調患者中廣泛應用[1]。同時,在臨床實踐或教科書中,比較重視置入導尿管的方法和步驟,并進行了規范,但對拔除導尿管時的細節問題較少涉及,以至于部分患者拔除導尿管后出現疼痛、出血、排尿困難等不適[2]。消炎痛栓是臨床常用的消炎鎮痛制劑,有研究顯示消炎痛栓對婦科手術、泌尿外科手術后的止痛作用療效確切[3-4]。為了緩解導尿管拔管時產生的疼痛,避免因疼痛而影響患者自行排尿,最終導致尿潴留或再次插管,本研究基于超前鎮痛理念[5],嘗試在導尿管拔管前應用消炎痛栓塞肛,經臨床應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納入標準:海鹽縣人民醫院泌尿外科住院患者;年齡>18~<85歲;首次行留置導尿,置管時間>1周;意識清楚,能配合研究;無消炎痛栓治療禁忌證;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留置導尿期間并發尿路感染,伴有精神疾病或認知行為障礙,處于孕期、哺乳期、癌癥晚期及多臟器功能衰竭的危重患者,既往有尿潴留或肛門手術史患者,既往有消化道潰瘍病史、出血性疾病病史者。本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符合納入和排除標準的患者850例,按隨機數字表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25例。對照組:男357例,女68例;年齡59~80歲,平均(69.68±10.22)歲;導尿管置管時間9~12 d,平均(10.54±1.25)d;良性前列腺增生329例,前列腺癌早期28例,尿道肉阜53例,壓力性尿失禁15例。觀察組:男354例,女71例;年齡58~81歲,平均(69.24±11.24)歲;導尿管置管時間8~13 d,平均(10.56±2.45)d;良性前列腺增生328例,前列腺癌早期26例,尿道肉阜52例,壓力性尿失禁19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導尿管拔除、消炎痛栓塞肛的操作均由受過統一培訓、持有護士執業證書、泌尿外科工作2年以上的責任護士擔任。
1.2.1對照組
按常規護理拔除導尿管。即遵醫囑,按《基礎護理學》留置導尿操作規程[6],在患者膀胱充盈的情況下,先抽出導尿管頭端水囊的液體,再輕輕拔出導尿管。拔管時囑患者放松心情,模擬排尿行為效果更好。若拔管時手感阻力或患者訴疼痛則暫停操作,待癥狀緩解后再行拔管。
1.2.2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拔除導尿管的基礎上增加消炎痛栓塞肛操作。即醫囑拔除導尿管,按醫囑在拔管前12 h使用消炎痛栓半顆(50 mg)塞肛,并于拔管前30 min再次使用50 mg塞肛。拔管和異常情況處理方法同對照組。
1.3.1拔管時疼痛
應用疼痛數字評分法(NRS)[7]進行疼痛程度評估,長度為10 cm,代表0~10分,0分表示無痛,1~3分表示輕度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10分表示重度疼痛。由責任護士在患者拔除留置導尿管后即刻詢問局部疼痛情況,并作記錄。
1.3.2尿潴留和再次插管
參考相關文獻[8],在拔除導尿管6 h后,如患者仍無尿意或出現腹脹、排尿困難、排尿不盡,則考慮尿潴留可能,立即行超聲檢查,查看膀胱尿量或殘余尿量,如膀胱尿量>400 ml或殘余尿量超過100 ml,診斷為尿潴留。經誘導排尿無效,需再次插導尿管者,定義為再次插管。
1.3.3不良反應
應用消炎痛栓后連續觀察24 h,記錄患者有無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等與消炎痛栓使用不良反應相關的癥狀,如消化道出血、變態反應、頭暈、癲癇發作等。
應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留置導尿管拔除時,均存在下腹部或尿道部位不同程度的疼痛和不舒適感。觀察組NRS評分0~4分,對照組NRS評分3~7分,兩組患者拔管時疼痛情況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導尿管拔管時疼痛情況比較
拔管后,觀察組尿潴留4例,再插管2例;對照組尿潴留25例,再插管20例,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拔管后尿潴留發生率及再次插管率比較
注:1)Fisher精確檢驗。
觀察組患者使用消炎痛栓期間,未發生消化道出血、變態反應、頭暈、癲癇發作等不良反應。
消炎痛為非甾體抗炎藥,具有明顯的消炎鎮痛作用[8],其作用機制主要為制止炎癥組織痛覺神經沖動的形成,抑制炎性反應,且能直接作用于盆底神經,改善疼痛的閾值。因此,消炎痛栓被廣泛應用于婦科手術和泌尿道手術后止痛[3-4]。留置導尿管拔管時疼痛的產生和痛覺傳導主要取決于盆底神經的興奮性,本研究觀察組患者經消炎痛栓塞肛干預后,尿路疼痛閾值改善、痛覺傳導抑制,因此觀察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
本研究中,觀察組尿潴留的發生率及再次插管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拔管后尿潴留的形成與多種原因有關,除了疼痛,其他還包括拔管刺激導致尿道和膀胱平滑肌痙攣性收縮,以及機械性損傷所致的尿路炎性反應。有研究指出,消炎痛能抑制前列腺4合成酶,具有強效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縮的作用而有效緩解膀胱痙攣[4]。同時消炎痛栓塞肛經直腸給藥可穿透直腸黏膜,直接作用于膀胱和尿道,吸收更快[9]。其次,消炎痛所具有的抗炎作用對尿路炎性反應也有一定的療效。因此,觀察組患者膀胱痙攣有效緩解,降低尿潴留的發生率及再次插管率。
本研究嘗試將消炎痛栓應用于導尿管拔管中,有效改善了留置導尿管拔管時疼痛程度,降低拔管后尿潴留,同時未發現消化道出血、變態反應、頭暈、癲癇發作等消炎痛栓藥物不良反應,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和臨床意義。但本研究僅局限在1家醫院進行探索性研究,缺乏多中心研究的結果數據;且為同期隨機對照研究,兩組患者在同一病房時可能會影響患者的主觀判斷。今后擬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展多中心、大樣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