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國,葛寶山,宮建美,董 莉
(1.吉林大學 管理學院,長春 130022;2.吉林大學 護理學院,長春 130022;3.錦州醫科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中心,遼寧 錦州 121000)
在過去20 年里,商業模式創新(BMI)在管理學領域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積累了大量的研究文獻,但鮮有文獻通過共被引文獻分析方法研究商業模式創新發展趨勢。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WOS)數據,運用CitespaceV 軟件對1999—2018 年的BMI 研究文獻進行可視化數據挖掘,梳理商業模式創新研究發展脈絡,分析商業模式創新研究現狀,把握其研究熱點、前沿領域和發展趨勢,為促進商業模式創新的深入研究提供參考。
近年來,商業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的概念在宏觀管理研究中影響力與日俱增。商業模式的概念已有幾十年的歷史[1],最初的定義將它與信息技術背景下的系統建模操作活動相關聯[2]。直到20 世紀90 年代中期,創業和戰略領域學者才將這一概念應用于企業關鍵業務流程的整體描述及各流程間的聯系[3]。盡管不同的研究對商業模式的定義有所不同,但是大多數定義相近,即企業的“價值創造、交付和補貨機制的設計或架構”[2,4]。此外,Saebi 等[5]指出,商業模式研究文獻集中于構成商業模式的各個組成部分,即“企業的價值主張(定位)和細分市場、實現價值主張的價值鏈結構、企業部署的價值獲得機制以及將這些元素鏈接在一起的架構”。
商業模式創新代表了一種新穎、更全面的組織創新形式,需要理論構建、操作化和測試。早期調研顯示,商業模式創新是可持續價值創造的一個關鍵來源[6],甚至超過了新產品和服務在形成未來競爭優勢的作用[7]。即使是在不同的環境制度下,商業模式創新對創業公司的績效也具有積極的影響[6]。同樣,創新商業模式的成熟企業體驗到了積極的績效效應[7]。盡管這提高了學術界和企業界對這一領域迅速增長的興趣,但也體現出對商業模式創新進行更多的概念和實證研究的需求,以更好地理解這一現象。因此,在這一新興領域開展一些基本的梳理是至關重要的。
本文運用科學知識圖譜研究方法進行數據可視化分析。科學知識圖譜是顯示科學知識的發展進程與結構關系的一種圖示,通過對數據庫中目標文獻的時序和被引情況的數據統計,形成可視化圖譜,從而歸納相關領域的研究熱點和核心詞匯,揭示領域研究的發展趨勢[8]。本文選擇CiteSpaceⅤ作為商業模式創新研究的可視化數據分析工具。CiteSpace 是美國德雷塞爾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陳超美博士與大連理工大學WISE 實驗室聯合開發的科學文獻分析工具,它基于Java 應用程序,側重于尋找一個領域或領域發展中的關鍵點,特別是知識轉折點和關鍵節點[9]。CiteSpace 提供多種功能用于理解網絡框架和演進趨勢,包括識別快速增長的主題領域、發現文獻共被引熱點、提供網絡聚類分析等,能有效地識別某研究領域在一定時期內的發展趨勢和方向。
本文以WOS 數據庫核心合集為數據源進行主題詞檢索,檢索范圍設定為1999—2018 年,語言選擇“English”,文獻類型選擇“article”,主題檢索詞設定為TS=(“Business*model*”AND innovat*),主題檢索詞涵蓋了其名詞(單復數)、動詞和形容詞三種形式,這樣檢索出的相關文獻較為全面。檢索結果為1999—2018 年共1890 篇相關文獻,導出純文本格式數據信息(含全部文獻作者、機構、摘要、關鍵詞和參考文獻等)。
如圖1 所示。整體上看,該領域年發文量逐年增加,且呈指數增長趨勢(y=e0.3351x,R2=0.417)。按發文增長情況初步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早期(1999—2004 年)發文量很少且增長速度緩慢,這表明商業模式創新研究在這一時期還沒有受到學者們的關注,正處于醞釀期;中期(2005—2012 年)發文量逐漸上升且增長速度比早期略有提高,這說明該領域研究關注度略有升溫,處于緩慢增長期;從2013 年起,發文量快速增長且上升速度較快,至2018 年達到頂點(366 篇),這說明2013—2018 年,該領域研究處于高速發展期,更多的學者們開始關注商業模式創新領域,并呈現出繼續升溫的趨勢。
面對復雜的知識研究領域,科研合作已成為科學研究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更好的理解商業模式創新領域研究主體合作狀況,本文對參與該領域研究的主要國家與研究機構的合作網絡進行分析,識別該領域研究的核心國家和學術團體,從而分析出領域內的重要研究主體。以“Country”和“Institution”為網絡節點,運行CiteSpaceⅤ,得到國家與研究機構合作網絡圖譜,如圖2 所示,對該網絡圖譜結果進行數據整理匯總,得到國家/研究機構發文量前十二列表見表1。
由圖2 可見,美國在國家/機構混合網絡圖中節點最大、最突出。結合表1 中發文數量上分析,美國發表的文獻最多(466 篇),在領域內研究貢獻最大且占據領先地位。之后依次是英國(285 篇)、德國(191 篇)、荷蘭(136 篇)、意大利(132 篇)、中國(121 篇)、瑞典(120 篇)和芬蘭(105 篇)等。雖然美國在領域內論文產量最大,但參與的研究機構卻不集中,僅有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28 篇)比較突出,其余分散在美國其他研究機構。作為商業模式創新領域論文產量第二大國家,英國研究機構主要分布在高校中,如英國劍橋大學(55 篇)、曼徹斯特大學(16 篇)和薩塞克斯大學(14 篇),芬蘭(2 所)和瑞典(2 所)的研究機構也同樣集中在高校中。此外,由表1 可知,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合計發文量83 篇,超過了排名在法國之后的其他國家的發文量。這足以說明這兩所大學在商業模式創新研究中貢獻巨大。

圖1 商業模式創新研究的發文量年代分布(1999—2018 年)

表1 國家/研究機構發文量
從發文影響力角度分析,節點中心度最大的國家是荷蘭(0.98),這說明荷蘭與網絡中多數國家或科研機構都有密切合作關系。其次是德國(0.77)、意大利(0.61)、丹麥奧爾胡大學(0.48)、英國劍橋大學(0.46)和澳大利亞(0.35)等,可見,丹麥奧爾胡大學(0.48)和英國劍橋大學(0.46)在該領域與其他國家或科研機構合作關系較為密切。分析圖2 可看出,荷蘭、意大利、德國、澳大利亞、英國劍橋大學和丹麥奧爾胡大學6個節點外環顏色比較深、線條比較粗,其中荷蘭、意大利和英國劍橋大學由關鍵路徑相連,德國、澳大利亞和丹麥奧爾胡大學由關鍵路徑相連。這說明“荷蘭-意大利-英國劍橋大學”和“德國-澳大利亞-丹麥奧爾胡大學”構成了該領域兩大核心學術群體。
結合圖2 和表1 可知,盡管中國商業模式創新研究發文量排名相對靠前(第6 名,121 篇),但發文量與美國(466 篇)相比仍然較少,僅僅占美國發文總量的四分之一,這說明中國在該領域研究與國際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其次,在發文影響力方面,中國節點中心度僅為0.15,與其他國家或機構的連接路徑少,說明中國與其他國家或機構的合作較少;在科研機構上,中國在該領域研究的科研機構只有清華大學較為突出,但目前研究成果很少,也沒有形成一定的合作網絡。因此,國內學者應該增加與核心學術群體之間的合作,從而提高我國的學術影響力。

圖2 國家/研究機構網絡圖譜
關鍵節點是在Citespace 圖譜中連接兩個及以上不同聚類,且中心度和被引頻次相對較高的節點,這些節點可能成為研究領域中過渡的關鍵節點[10]。本文通過關鍵節點文獻分析,識別出商業模式創新領域核心研究學者及其經典文獻。在Citespace中,節點選擇“Cited Reference”,網絡裁剪選擇“Pathfinder”和“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運行CiteSpaceⅤ,生成文獻共被引網絡圖譜,如圖3 所示。共866 個節點,2057 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055,模塊性指標Q為0.81998(>0.3),平均剪影度指標(Mean Silhouette)為0.415(>0.4),可以看出該圖譜的聚類結構清晰,內部的同質性水平均相對合理。通過數據整理和匯總,得到12 個學術影響力較高的關鍵節點文獻(被引頻次>100),見表2。
觀察圖3 與表2,所得關鍵節點文獻中發文時間均在2010—2014 年。被引頻次最高的是Teece 的《商業模式,商業戰略與創新》。Teece 深入解讀商業模式的重要意義,并探討其與商業戰略、創新管理和經濟理論的聯系。他認為商業模式的本質是企業向客戶交付價值、吸引客戶為所提供的價值付費并以此獲得利潤的方式,若通過創新獲得利潤,不僅需要產品創新,而且需要商業模式設計創新[11]。Zott 和Amit 在《商業模式設計:活動系統視角》中從活動系統視角提出商業模式設計,他認為企業商業模式是一種相互依賴的活動系統[12]。

圖3 文獻共被引網絡圖譜

表2 文獻共被引網絡關鍵節點文獻
在關鍵節點文獻中,被引頻次僅次于Teece 的是Zott 在2011 年發表的《商業模式研發展現狀與未來》。他在該文中對已有的商業模式文獻進行了廣泛、全面的回顧,通過多個主題來研究商業模式概念。他發現,商業模式研究者之間浮現出一些共同的主題。一是商業模式正在作為一個新的分析主題出現;二是商業模式強調一種系統的、整體的方法解釋企業如何“做生意”;三是企業活動在各種商業模式概念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四是商業模式嘗試解釋價值是如何產生的,不僅僅是如何獲取的。這些新主題對商業模式研究起著重要的作用[13]。Osterwalder 的《商業模式的產生:挑戰者手冊》、Casadesus-Masanell 的《從戰略到商業模式再到策略》和Demil 的《商業模式演化:動態一致性研究》的被引頻次也相對較高,而且發表時間均為2010 年,分別從不同角度對商業模式開展進一步研究。
隨著商業模式研究的不斷發展,Chesbrough 的《商業模式創新:機會與障礙》成為商業模式創新研究領域中被引頻次最高的文章。Chesbrough 認為企業通過商業模式將新的想法和技術商業化。同樣的想法和技術通過不同的商業模式將會產生不同的經濟效益。因此,商業模式創新能力的發展對于企業具有重要意義[14]。Boons 的《商業模式可持續創新:先進技術與研究方案》通過商業模式視角推進可持續創新的研究。他發現,以往的可持續創新研究往往忽略了企業將價值主張、上下游價值鏈組織和財務模式結合起來從而給市場帶來可持續創新的路徑研究[15]。Sosna 等的《試錯學習商業模式創新》通過試錯學習研究商業模式創新,該研究采用動態的視角,立足于組織學習研究,強調了反復試錯學習對商業模式創新的重要性[16]。
通過對關鍵節點文獻的分析,可以發現商業模式創新領域的高被引文獻主要集中在21 世紀前十年,結合上述分析(圖1)可知,此階段是該領域研究轉折期,文獻數量處于急劇增加的初期。文章數量相對較少,但大多成為領域研究的關鍵文獻,對后來此領域文獻急劇增加并逐漸成為研究熱點奠定了理論和方法論基礎。從發文期刊看,被引頻次前12 的文獻中有8 篇發表在Long Range Planning中,這說明此期刊在該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地位。從研究內容看,早期文獻主要集中于“商業模式”“商業模式創新”“商業模式可持續創新”和“商業模式設計”等研究。
文獻關鍵詞是對文獻主要內容的概括性描述,CiteSpace 可以通過關鍵詞共現分析探索研究領域在一定時期的研究熱點,從而對該領域研究熱點演進過程進行探析。在CiteSpace 中選擇“Keyword”節點,運行CiteSpaceⅤ,得到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圖4),通過數據整理,得到各階段高頻關鍵詞(表3)。
觀察圖4,在關鍵詞共現網絡視圖中,頻次較高的共現關鍵詞為innovation(創新)、business model(商業模式)、management(管理)、strategy(戰略)、framework(結構)、performance(績效)、technology(技術)、firm(公司)、sustainability(可持續)、value creation(價值創造)、design(設計)和perspective(視角)等,結合各階段高頻關鍵詞,得到商業模式創新研究的各階段研究熱點,按時間順序分為以下五個發展階段(表3)。
第一階段(1999—2004 年):主要研究創新和商業模式基礎理論,此階段的研究熱點關鍵詞有“創新”“商業模式”“績效”“戰略”“公司”和“管理”等。此階段處于商業模式創新領域的研究初期,研究熱點關鍵詞主要集中于創新和商業模式等基礎理論研究,研究者們圍繞商業模式的概念進行初步探索,而商業模式概念尚未達成一致。這一階段的商業模式創新研究源于技術驅動視角,伴隨網絡經濟發展不斷被關注。此階段研究更多地關注新興的互聯網企業,互聯網新技術的應用是這一階段商業模式創新研究的主要動力[17]。Afuah 和Tucci 的電子商務模式分類研究對商業模式研究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18]。

圖4 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

表3 各階段高頻關鍵詞
第二階段(2005—2008 年):市場競爭壓力迫使企業尋求創新機會,成為企業尋求商業模式創新的驅動因素。這一階段的熱點關鍵詞主要有“技術”“視角”“價值創造”“工業”和“可持續性”等。Venkatraman 和Henderson提出了壓力促進商業模式創新的作用機制,他們認為商業模式創新源于企業對技術和經營方式變化帶來的壓力[19]。Miles 等[20]以企業商業模式創新途徑為視角,提出了企業商業模式持續創新的動力源于企業之間的合作經營。Osterwalder[21]提出了企業商業模式創新驅動來源于企業的價值主張、目標客戶、分銷渠道、顧客關系、核心能力、價值結構、伙伴承諾、收入流和成本結構等因素的改變。
第三階段(2009—2012 年):此階段熱點關鍵詞有“商業模式創新”,即本研究領域的主題詞。其他重要的熱點關鍵詞有“創業”“未來”“服務”“產品”“影響”“開放創新”和“轉變”等。商業模式創新是在商業模式研究的基礎上引入了創新維度,由此提出了系列重要的理論和實證問題。商業模式創新的驅動因素、推動者和阻礙因素是什么?商業模式創新在什么情況下可以帶來持續的競爭優勢?商業模式創新是否僅僅源于上層,還是也可能起源于底層組織?然而,目前還沒有系統地提出、處理和回答這些基本問題,這反映了商業模式創新研究的突發性。Zott 提出,商業模式研究的發展大致分為三個研究方向。首先,商業模式被用于企業分類的基礎,隨著新的電子商務企業的出現,商業模式結構被越來越多地用于理解和分類商業模式的價值驅動;其次,商業模式被視為是對企業績效做出貢獻的重要因素,成功的商業模式被視為可以被模仿[14]或復制[22]的模板;第三,商業模式被視為一個潛在的創新單元[13]。
第四階段(2013—2015 年):“挑戰”“政府”“平臺”和“消費”是這一階段的主要熱點關鍵詞,相比其他階段的熱點關鍵詞出現的比較少,說明這一階段發展平穩,更多的關注以往的研究熱點。商業模式創新領域從商業模式創新定義,發展到商業模式創新影響因素,再到商業模式創新路徑。此階段學者們更多關注市場的不確定性、制度的不穩定性、市場競爭、顧客需求驅動、技術創新和動能力等方面商業模式創新影響因素。
第五階段(2016—2018 年):這一階段的熱點關鍵詞有“機會”“服務化”“循環經濟”“可持續商業模式”“生態系統”“中小企業”“研究議程”“障礙”和“共享經濟”等。這一階段研究進一步關注商業模式創新影響因素和路徑的研究,并且結合新的經濟環境探討可持續商業模式、共享經濟和生態系統等研究視角。
突變詞指在較短時間內出現較多或使用頻率較高的詞,根據突變詞的詞頻變化可以判斷研究領域前沿。從而更好地把握研究領域的發展趨勢和研究方向。運用CiteSpace 軟件的突變檢測功能,通過軟件分析得到商業模式創新突變詞,如圖5 所示,按突變詞強度排在前十位的關鍵詞分別是innovation(創新)、knowledge(知識)、firm(公司)、organization(組織)、economics(經濟學)、internet(網絡)、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術)、community(團體)、strategy(戰略)和strategic management(戰略管理)。可以看出,商業模式創新未來將從以下幾個視角開展進一步研究。
首先,技術驅動視角。網絡和信息技術驅動因素仍將是研究前沿。商業模式概念起源于互聯網和電子商務,隨著互聯網、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不斷發展,商業模式創新將利用一系列互聯網平臺,挖掘創新途徑。
其次,組織視角。作為商業模式創新主體,公司、組織和團體仍將是商業模式創新研究的主流趨勢。組織學習、組織價值、組織設計及公司等利益相關者團體對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影響起著重要作用,Foss 和Saebi 認為組織設計在商業模式創新研究中曾被完全忽視,組織設計卻似乎與商業模式創新是相互交織的,企業的組織設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內生于商業模式創新[23]。因此,組織在商業模式創新中起著重要作用,也必將開展深入的探索研究。
再次,宏觀經濟視角。戰略、戰略管理和經濟環境因素將成為未來研究重要組成。循環商業模式和共享經濟將引領企業從線性經濟向循環經濟轉型,給企業帶來了一系列的實際挑戰。對于那些想要轉向循環經濟模式的企業來說,產品設計和商業模式創新策略是必要條件?;谠僦圃旌驮倮玫难h商業模式保證了顯著的成本節約。施樂公司(Xerox)的產品服務是循環商業模式著名的成功案例之一[24]。
最后,資源和能力視角。知識和管理認知作為企業家重要資源和能力,對企業創新起著決定性作用。管理者通常是第一位察覺商業模式創新需求的,并且也是創新轉變的決策者。因此,管理者的知識與認知對于企業創新影響的研究仍是未來研究的重要趨勢。

圖5 突現詞列表圖
本文基于CiteSpace 軟件,運用文獻計量學和知識圖譜研究方法,對WOS 數據庫核心合集收錄的1890 篇主題為商業模式創新的文獻進行了可視化分析。研究發現,該領域總發文量在經歷多年增速緩慢的醞釀期后,自2013 年發文量開始大幅度急劇增長;美國在商業模式創新領域處于領先地位,核心學術群體由“荷蘭-意大利-英國劍橋大學”和“德國-澳大利亞-丹麥奧爾胡大學”構成。中國在該領域發文量排名雖比較高,但與國際先進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與其他機構或國家合作甚少。Teece 的《商業模式,商業戰略與創新》、Zott的《商業模式設計:活動系統視角》和《商業模式研發展現狀與未來》對商業模式研究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該領域的研究熱點經歷了“商業模式理論構建—商業模式創新的提出—商業模式創新演變發展—商業模式創新影響因素和路徑研究—新經濟環境下的可持續商業模式創新研究”五個階段。商業模式創新領域將從技術驅動視角、組織視角、宏觀經濟視角和資源能力視角進一步開展研究。過去20 年里,盡管商業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在宏觀管理領域發展成效顯著,但仍然缺乏系統的理論提煉和判斷依據,導致現有的理論對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實踐活動指導性不強,缺乏實踐性。因此,商業模式創新領域發展仍需進一步探究,尤其是在指導性較強的實證研究方面,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