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5月28日文章,原題:有關新出口市場的現狀核查發現,中國的需求讓其他地方相形見絀 人們普遍認為,澳大利亞需要實現貿易多元化,減少對中國的依賴。然而,并沒有一個神奇的按鈕來實現它。澳大利亞派到新德里或雅加達的貿易代表團都不會簽訂大量合同,使我們能夠代替有保障的對華銷售。
例如,目前澳大利亞40%的葡萄酒出口流向中國。因為2015年的中澳自由貿易協定,中國對該類產品實行零關稅。相比之下,法國葡萄酒在中國面臨14%的關稅,而來自美國的葡萄酒,其被征收的關稅和其他稅率超過100%。
假設你是澳大利亞獵人谷的一名葡萄酒生產商,你剛剛與一家中國連鎖超市簽訂了一份為期5年、占你一半產量的合同,在山東省(人口約1億)各地銷售你的西拉子葡萄酒,你是否會因為堪培拉一份說政府政策是“多樣化”的通知而取消合同?你會放棄在濟南和青島這樣的大城市建立人脈,轉而在禁酒的印度或印度尼西亞銷售葡萄酒嗎?
答案顯而易見。這是由經濟學的鐵律支持的:需求和供應。盡管澳大利亞對華鷹派人士可能幻想著其他情況,但需求來自中國。澳大利亞政府的兩份官方報告削弱了這種所謂多元化的說法。2017年的《外交政策白皮書》計算了從當時到2030年澳大利亞出口的增長情況。結論很明顯,中國需求的增長將超過美國、日本、印度和印尼的總和。中國迅速擴大的中產階層市場讓其他地方相形見絀。
澳大利亞政府還邀請澳前駐印度高級專員、貿易部副部長彼得·瓦吉斯詳細地分析印度的潛力。他的結論是,到2035年,澳大利亞或將向印度出口價值450億澳元的產品和服務。這對澳大利亞是個好消息,但15年后的450億澳元應該被正確看待。僅去年我們對中國的出口就價值1600億澳元。但瓦吉斯和白皮書提供的數字似乎沒有觸動那些長期宣揚涉華危言聳聽言論的評論人士。這些人已經荒唐地偏離了目標。▲
(作者詹姆斯·勞倫斯森,劉德譯)
環球時報202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