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魁富 李賀 丁潔 劉太鵬



【摘 要】柳州市擁有強大的工業生產基礎,現階段制造業物流運作在柳州已初步成型。柳州有柳鋼、柳工、柳汽、五菱等大型汽車制造企業,這些企業對物流的需求量大,物流的專業化要求高,目前各企業合作的物流公司數量過多導致合作存在缺陷,物流公司物流系統不夠完善,專業化、系統化、一體化不足。文章研究表明,隨著制造業不斷發展,制造業增加值與貨運量的灰色關聯度不斷下降,與貨運量有關的灰色關聯度都處于中度失調的界定內,分析了制造業與物流業低融合發展的原因,并提出改善建議。
【關鍵詞】融合;制造業;物流業
0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穩定健康增長,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簡稱“兩業”)融合發展加速推動了制造業的轉型,促使物流業振興,“兩業”互利共生[1]?!皟蓸I”的融合發展,受到政府與社會的密切關注。我國經濟的頂梁柱來自于強大的制造業,制造業存在企業的物流業務,物流業面對經濟環境的多變性,成為物流業發展的一項難題;我國的制造業發展不僅保持著良好的上升勢頭,而且我國的制造業規模也處于世界前列。制造業的穩定健康發展不僅對國家經濟增長有積極意義,而且對于其他相關產業也有促進作用。近年來,物流業和制造業融合發展迅速,物流業屬于服務業里的生產性服務業,其在促進經濟發展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不斷受到社會與政府的關注,推動其發展的建議政策也在逐步推出[2]。
1 柳州制造業與物流業發展現狀
1.1 柳州制造業發展現狀
2018年,柳州市生產總值(GDP)為3 053.65億元,比2017年增長6.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195.00億元,增長4.9%;第二產業增加值為1 608.66億元,增長2.6%;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 249.99億元,增長11.9%。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6.39%、52.68%和40.9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2%、22.1%和72.7%。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75 945元。柳州的生產總值占廣西的生產總值比率很大,在生產方面具有很好的發展空間,而且在廣西的發展優勢比較明顯,柳州是一座很有發展潛力的城市。
柳州是西南地區工業重區,最為突出的是汽車制造業。柳州擁有一汽、東風、上汽、重汽等汽車生產基地,汽車年銷售量達200多萬輛。然而,柳州的汽車配件、零部件物流配送條件卻十分簡陋,物流配送中心基礎設施簡單,功能少、規模小、配送成本高,及時生產響應滯后,嚴重影響了汽車產業更好、更快發展。因此,整合物流資源,建設現代大型配送中心是現階段物流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1.2 柳州物流業發展現狀
在過去10年,柳州物流業得到較好的發展。柳州物流業產業增加值由2009年的40.24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79.37億元。隨著柳州的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物流的需求量也相應增加,物流運輸業的增加值也不斷有所突破。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經濟高速發展,使得柳州出現了一批快速增長的物流企業。
柳州擁有先進管理體系和現代化體系的物流企業有四大類:一是國有大型制造業創辦;二是貨運代理與原始物流結合倉儲企業轉型的物流企業;三是非柳州本土物流企業或外企物流業,如中遠、中鐵、順豐、德邦等;四是民營物流企業。柳州現有25個物流園區,包括柳南區物流園區、中鐵物流園區、杭星物流市場、匯銀物流市場、國聯物流市場、桂中海訊物流市場等?,F有物流企業2 000多家,其中3A以上企業7家,4A以上企業5家。
2 制造業與物流業融合發展基于灰色關聯的實證分析
灰色關聯分析法是一種量化參考序列與比較序列相似程度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據兩類序列曲線形狀的接近程度來確定關聯度的大小。熵值法是一種根據每種狀態出現的概率大小來確定權重大小的方法,具有較強的客觀性[3]。
假如上文中給出公式可以參考集合記作x,現階段需要對比的序列為X,這兩個序列之間的關聯系數為ζ,它們之間的關聯度為y,那么根據鄧氏灰色關聯分析法的概念,設原始數列如下:
(6)關聯度排序:根據關聯度值大小進行排序,越接近于1,說明關聯程度越大。由經驗得知,當ρ=0.5時,兩個因素的關聯度大于0.6,即認為顯著關聯。
3 柳州市制造業與物流業融合發展灰色關聯度分析
3.1 選定指標體系
目前柳州市物流業相對滯后,統計指標比較零散,很多指標都沒有全面統計,現通過分析柳州物流業與制造業的相關性,選取兩個物流業的代表性指標即貨運量與貨物周轉量,通過選取制造業的工業增加值作為代替。分別計算2014—2018年的貨運量、貨運周轉量及其影響因素的灰色關聯度[4]。文中選取了柳州地區生產總值、第一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對外貿易總額等數據列為比較指標,用于柳州市制造業與物流業關聯度的比較。2014—2018年柳州市數據統計見表1。
接下來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鋼化處理,本文將數據除以其對應均值數據,將其結果組成一個新的數據,然后處理數據線表格,再將表1數據去除貨運周轉量列,求差數列后取分辨系數ρ的值為0.5,計算貨運量及其影響因素的關聯系數,并得出關聯度值,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影響柳州貨運量與貨運周轉率的主要經濟指標是第三產業增加值和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第三產業增加值灰色關聯度為0.624 911,而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的灰色關聯度為0.587 950,然而從經濟系統協調程度界定表可以看出二者的關聯度雖未最高,但是仍在中度失調(0.5,0.7)的界定內,可見,隨著制造業的不斷發展,制造業增加值與貨運量的灰色關聯度不斷下降。表2中所有與貨運量有關的灰色關聯度都處于中度失調(0.5,0.7)的界定內,可見柳州的制造業與物流業不顯著關聯。
3.2 制造業與物流業融合發展低融合的原因
2019年,柳州制造業與物流業運作已經初步成型,但是相關的標準化模型和法律法規制度還需政府與企業加以完善和統一規劃。目前,柳州有柳鋼、柳工、東汽、上汽通用五菱等大型汽車制造企業。這些企業對物流的需求量大,對物流的專業化要求高,是第三方物流企業的重點服務對象。上汽通用五菱和下游船舶供應商采用上下游供應鏈的合作方式,給企業額外提供定制零部件運輸、倉儲、裝配及配送相關服務,減少零部件庫存的同時,縮短貨物準備和交付的前期時間,并降低物流成本;柳工采用了多種供應商管理庫存(VMI)物流模式,大批量第三方物流公司為制造企業提供精益生產物流服務。它們具有共同的特點,合作的物流公司數量過多導致合作上存在一定缺陷,柳州現有的物流公司物流系統不夠完善,專業化、系統化、一體化有待加強。現階段物流業的發展還需要引進大量管理型、操作型、復合型人才。
在制造業與物流業融合發展中,以下兩個方面是主要影響因素:一是柳州大力推行產業升值,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近年來汽車市場處于瓶頸期,行情有待發展,隨著工業化不斷發展,汽車行業對物流的標準化要求更高,從柳州目前的物流專業水平來看,還不能滿足制造業的需求,同樣價值高端的工業增長值,相比低端工業導致更少的貨運量;二是物流業的進步減少了無數的物流活動,同樣的工業生產中加量不會導致同量的貨運量,物流的一體化水平較低,無論是人才的專業化,還是物流設施設備的現代化,物流信息系統的完善程度都還沒有達到融合發展的要求。
近年來柳州汽車工業不斷發展,汽車行業開始不斷引進供應鏈管理模式,供應鏈模式已經取代了傳統的生產、供給、銷售一體化的模式,而剛剛興起的產業模式則存在一定的弊端,關系鏈的上下端協調不當,各企業之間的地位不平等,如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核心企業融資需求飽和等現象。
4 柳州制造業與物流業融合發展的推進策略和建議
4.1 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健全制造業物流體系
面對快速發展的先進制造業,更需要對先進制造業與物流業的業務進行協同化,規劃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亟待加強[5]。近年來,柳州市經濟發展不斷加快,制造業與物流業融合發展逐步成型,針對制造業與物流業運作等標準化、規范化搭建尚未完善等問題,本文基于制造業的相關特性進行相關物流配送服務等資源整合,從而提高配送效率。相關措施包括搭建完備運輸系統、倉儲設施建設,并對物流倉儲配送網絡進行整合。
4.2 培養優秀物流方向人才
柳州市物流業目前存在大量的人才缺口。物流業不僅需要培養大量管理型、技術型人才,還需要培養與引進綜合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新時代的到來,理論知識與實際結合變得越發重要,為此可以通過企業與高校合作,建立孵化室,進行適合企業發展需求的物流人才培養。除此之外,還可以邀請國際先進的優秀物流企業專家為企業進行培訓,提高企業物流人才的專業水平;通過與先進物流企業交流合作,不斷學習先進經驗,并結合自身情況進行更新,從而切實提升服務質量。
4.3 合理利用制造業集聚區物流,優化區域布局
合理利用制造業集聚區物流,優化物流業發展的區域布局,加強物流園區建設和管理[6]。統籌規劃工業生產地與物流企業建設地址,不能廢棄現存的交易中心、運輸站場、倉儲用地等功能性園區,應該加以改造并發揮其更大的作用,形成合理布局,增加吸引力和輻射力。由于在物流服務過程中可能會存在風險,可以采用風險抵押金制度,以促進集聚區制造業企業與物流企業建立物流業務托管機制。物流供給聚集和需求對接制造企業,使物流企業不管是從業務擴展的角度還是從雙方共贏的角度,都能推動“兩業”融合發展。
參 考 文 獻
[1]李松慶,蘇開拓.廣東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的灰色關聯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09(15):104-105.
[2]賀團英.關于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思考[D].北京:交通企業管理,2009.
[3]王健.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理論和實踐[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
[4]廣西柳州統計局.柳州市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liuzhou.gov.cn/xwzx/notice/201807/t20180717_1132419.html.
[5]馮強.基于山西省制造業與物流業的聯動發展實證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150-154.
[6]林小芳.江蘇省物流業與制造業聯動發展研究——基于耦合模型及灰色關聯[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9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