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睿
【摘 要】近幾年來,隨著國際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必須面對生存和發展的一系列問題,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融資困局一直以來是阻礙民營企業發展的難題。因此,文章以國內中小民營企業為例,探討其融資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
【關鍵詞】民營企業;融資;發展
0 引言
相較于傳統的國有大型企業,中小民營企業分布面廣、覆蓋領域廣泛且從業人員復雜。近年來,廣大中小民營企業的迅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人口就業問題,同時對地區經濟多元化發展及社會繁榮安定等做出了巨大貢獻。如今,隨著市場競爭環境的日益惡劣及國際局勢的波動,國內民營企業面臨著嚴峻的生存與發展考驗。融資成為許多中小民營企業謀求生存的重要途徑。但迫于企業規模、發展前景及資本實力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中小民營企業融資資金遲遲不能到位,由此也給社會穩定造成巨大隱患,因此有必要探討民營企業的融資問題。
1 民營企業融資難的主要特點
1.1 可貸款份額不高
由于為中小規模的民營企業放貸需要投入更多的監控成本及承擔更大的風險,因此大多數銀行并不愿意為民營企業撥放貸款。除此之外,一般民營企業的信用等級不高且在可質押固定資產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因此融資難度更大,難以獲得銀行的認可。雖然近些年我國就政策層面逐漸放寬,并提倡金融機構擴增民營企業融資額度,銀監會等部門也先后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文件,但就實際實施情況而言,民營企業相較于國企等獲得貸款的壓力更大、份額更低。
1.2 民間融資市場尚未完善
當前,許多民營企業的主要融資渠道來源于各級金融機構推出的短期信貸業務,但中長期業務嚴重缺乏。一些民營企業迫于融資的壓力轉而尋求非正式的金融產品補強企業的資金運作,拓寬融資渠道,常見的有從地下錢莊等以高額的借貸利息獲得資金或者通過拖欠貨款等提升企業資金運轉水平。我國目前施行的擔保服務機制不能完全覆蓋各類民營企業,運作過程不夠規范,存在較大的風險,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1.3 民營企業自身存在諸多問題
調查發現,目前我國大多數民營企業規模不大且在財務制度的構建方面不完善,可作為抵押的資產不多,企業未來發展存在諸多隱患。由于企業自身存在的問題,使得金融機構難以與企業達成共識,一些經營面臨巨大困境的中小民營企業為了獲得銀行的授信,甚至會蓄意提供虛假信息等,因此金融機構普遍不愿意為中小民營企業提供信貸支持。相當一部分民營企業的信息管理建設并不完善,特別是財務管理缺乏一定的規范性和真實性,企業的發展與市場發展難以達到協調一致,無法為銀行提供可以信賴的信息。此外,中小民營企業融資大多具有“頻、急、小”的特點,大大提升了整個融資過程的難度及成本,銀行往往不愿意與中小民營企業合作,因此使融資陷入了僵局。
1.4 金融機構存在的問題
當前,國內的金融體系依然為國有性質的商業銀行與股份制商業銀行為主,而近些年來,隨著國有銀行與股份制商業銀行的不斷合并,使得縣區以下所覆蓋的網點越來越少,且銀行主要扶持的企業也主要集中在具有一定規模的中大型企業,對于深耕縣域以下的中小民營企業往往會被忽略,造成中小民營企業融資環境相對惡劣。雖然近年來縣域出現了大量的小金融機構,它們積極為中小民營企業化解資金難題,但由于該類機構本身體量不大,資金實力不足分且受相關監管單位的約束較大,因此實際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
1.5 缺少法律法規及公平競爭的環境
目前,我國在信貸政策制定方面依然有待完善,落實到基層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刀切”的情況,導致大多數金融機構不愿為中小民營企業提供更多的貸款額度。當前的國際市場環境不明朗,銀行經常會出現抽貸情況。此外,國家相關稅收政策對于中小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依然不夠,遠未達到對大型企業的支持程度;并且,我國在中小型企業的法律法規建設方面依然比較滯后,缺乏有效且全面保護中小企業的合法融資權益的法律制度。
2 解決中小民營企業融資難題的辦法
2.1 提升企業實力,增創融資效力
對于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務必重視對自我內在的塑造及外在形象的建立。信用是中小民營企業獲得融資的關鍵憑證,沒有良好的信用,企業無法獲得銀行的支持。在非公經濟環境下,中小民營企業應當充分認識到企業信用的重要性,不斷提升企業資信水平,不斷地拉近自身與銀行之間的關系,依托良好的信用、準確的信息等獲得銀行的支持與信賴。此外,中小民營企業應當注重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增加企業的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生產力水平,凝聚企業核心競爭力,逐步提升企業對信貸資金的吸引力。
2.2 完善民營企業融資政策環境
為了在體制建設方面做到更為完善與客觀,我國可以學習和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并結合國內的實際情況對相關政策進行完善,盡可能地完善實施細節及配套的機制,尤其是面向中小金融機構、企業等的信用擔保法律法規,構建完善的民營企業管理與服務的法律法規體系,采用科學、規范的法律法規明確金融機構和民營企業融資主體、責任、保障措施等,使更多的民營企業融資渠道走上法制化道路。
2.3 優化銀行結構體系
政策性金融主要指在政府等的支持下,基于國家信用所實施的一系列融資渠道,依照社會發展方針推出的特殊性的融資方式。就市場經濟基本架構環境,市場機制的作用并不是萬能的,在不同的環境下或者限定的情況下,市場也會存在失靈的情況,因此需要政府基于一定的政策手段進行調校,促使社會資源的高效化配置。政策性金融機構特殊性直接關系其在民營機構所發揮的作用。
2.4 逐步放寬民間借貸資本限制
對于上規模銀行往往不太愿意與中小民營企業合作,也不愿過多地為中小民營企業提供貸款資金,因此國家可以扶持中小銀行,促使其提供更多的對接中小企業的貸款服務。我國民間資本的金融活動越來越頻繁,且地下信貸逐漸興起。因此,政府部門應積極進行創新,嘗試構建更多的中小規模銀行,以標準化、規范化的方式監管其運營,為民間資本提供更多的融通渠道,幫扶中小民營企業緩解生存壓力,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
2.5 完善擔保體系,推動穩定合作關系建立
當前,我國應大力構建多元化、多層面及政策性與商業險相結合的信用擔保機制,構建以地方財政為基礎的基金機制,并慢慢擴增資金來源,逐步推動企業或個人等成立擔保機構,形成多層次的信用擔保機制,從而降低當前中小民營企業的融資壓力。此外,提倡企業之間構建會員制的聯保形式,組成商業性的互保及民間互助擔保,從而完善自身的擔保架構。
為了促使擔保機構和民營企業及金融機構三者之間形成長期穩定的業務關系,需要政府擔起相關職責。由政府支持構建三者交互平臺,鼓勵各方的交互往來。例如,可以將各個地區的銀企座談會轉變為銀擔企座談會,由信用擔保、私營企業及銀行同業協會等共同舉辦,形成三者共同參與的常態化、規范化及協作性運營機制。此外,金融機構特別是地方性的中小型金融機構等應當及時把握當地政策,更新觀念,精準定位,并與擔保機構形成合作關系,爭取雙方的做大做強,為中小民營企業開拓新的融資形式,并將其作為自身新的業務增長點。
3 結語
市場環境的變化勢必會對企業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一些企業會憑借自身實力化困局為發展機遇,從而推動企業在新市場環境下穩固前行,一些企業則可能由于未能靈活應變而陷入發展困局。中小型民營企業由于資本實力有限且與市場信息交互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因此非常容易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而一蹶不振。融資一直以來都是中小民營企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難題。面對融資困局,需要民營企業、地方政府及金融機構三者的共同努力,并客觀地認識到對方的困境及潛在機遇,從而謀求雙方合作的契機,及時為對方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持與幫助,最終實現三者的共贏,為地方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做出貢獻。
參 考 文 獻
[1]王梓橋.新形勢下我國民營企業融資問題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6(36):19.
[2]張琪.上海地區民營企業融資問題研究[J].智富時代,2017(5X):9.
[3]駱靜艷.泉州地區中小民營企業融資問題探討[J].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2):12.
[4]呂曉偉.我國小型民營企業融資問題探討[J].中州學刊,2002(1):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