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磊
【摘 要】農村金融組織作為我國農村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驅動資源開發、激活農村經濟活力等方面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為進一步強化農村金融組織的作用,有效解決農村金融組織功能單一、缺乏市場活力的問題,文章基于多個維度,在梳理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細化金融體系判定標準,采取有針對性的手段,積極推動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的完善與創新。
【關鍵詞】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完善;機制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為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挖掘農村發展潛能,不斷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政府相關部門逐步引導、規范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的建設,形成以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及農村發展銀行為核心,以合作金融、商業金融及政策金融為保障的金融服務體系,旨在為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生產的進行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本文著眼于實際,通過系統梳理及全面分析,嘗試從多個角度,采取系統化的手段,扎實推進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完善與創新的方式方法,為后續相關實踐工作的開展創造條件。
1 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存在的問題
對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存在問題的探討與分析,從整體層面,幫助相關政府部門及工作人員掌握金融組織體系的運行態勢,梳理在體系建設及日常服務環節存在的短板和弱項,為后續相關完善策略的制定與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
1.1 金融組織體系不健全
目前,我國農村金融組織體系不健全,農村金融市場基本上被農商銀行壟斷,農業發展銀行等農村金融組織,其業務范圍相對而言較為有限,主要針對于糧食生產、農業貸款等方面的業務。商業銀行或者合作銀行對農村的金融覆蓋范圍有限,因此絕大多數農村金融業務由農商銀行承擔[1]。金融組織體系的不健全、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村金融市場的活力,對于金融活動產生了一定的阻礙作用,在很大程度上無法為農民提供相應的自主權。
1.2 農村金融渠道單一
在較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農村金融市場不完善,體量規模較小,改革開放之后,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金融市場逐步擴大,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大多數地區金融市場體系不健全,融資渠道較為單一,幾乎所有的融資方式均以間接融資的方式進行,這無疑對農村金融活力及融資能力產生了限制作用[2]。農村常見的存貸款業務主要以吸納儲蓄然后投資的方式進行,各個農村企業往往通過向銀行貸款的方式獲取資金,很少借助于發行股票或者企業債券直接進行融資。融資渠道的單一,增加了農村企業融資的難度及成本,長此以往,對農村企業的發展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同時,各個農村金融組織對同一金融業務的拆借難度相對較大,農村金融體系內部缺乏聯動,無形之中造成融資效率低下。
1.3 金融利率的非市場化
從金融層面來看,利率能夠引導資金供應、資金需求的有序流動,是一種良性競爭的體現,借助于利率,農村金融組織實現了農民儲蓄到投資的順利轉化。從現階段農村經濟的發展成效來看,普遍存在農村貨幣化程度較低,資金供給受政策因素影響較大的情況,沒有全面發揮出市場的利率調節作用,尤其是農村金融組織在利率調整的過程中,需要依據國家相關部門出臺的“三農”政策來進行,所以市場對農村利率的調節作用減弱。這種利率調節方式雖然能夠保證農民的投資收益,避免利率過低,造成投資成效的下降,但是限制了市場的調節作用,無形之中妨礙了農村資金的正常流動,對農村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轉型均產生了消極作用。
2 農村金融組織體系評價標準
為增強農村金融組織完善與創新成效,有效應對農村金融組織體系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在各項工作開展之前對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完善的評價標準進行明確、細化。通過這種方式,形成一種框架,實現對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完善成效的科學反饋,確保相關完善創新工作的有效性。
2.1 農村金融組織體系應當具備適應性
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在建設過程中需要保持適應性,具體來看,其要求農村金融組織體系能夠與農村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根據不同的分工、經濟發展特點,采取靈活的金融政策,提供更為科學的金融服務[3]。同時,農村金融組織體系與農村經濟運轉結構相適應,植根于不同區域農村經濟的差異,對儲蓄、貸款及融資等方式進行優化,使其更加符合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相關要求。
2.2 農村金融組織體系應當具備效率性
農村金融組織體系需要具備一定的效率性,主要是指農村金融組織體系通過體系建設,縮短儲蓄向投資轉變的周期,增強金融交易的效率,降低金融交易的總體成本。從過往經驗來看,高效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通過合理的組織安排及業務策劃,將金融交易的整體費用支出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激發金融主體的活力,最大限度地將儲蓄轉化為投資,在保證農民受益的同時,也降低了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融資的困難程度,為農村各項經濟活動的開展提供了穩定的金融支持。
2.3 農村金融組織體系應當具備穩定性
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的穩定性是指農村金融組織需要借助相應的政策手段,保證金融體系的穩定性,確保金融組織的有序、協調、高效運轉。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金融組織在運行過程中表現出一定的脆弱性,金融風險不斷增加。這就需要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在完善與創新的過程中,對金融活動、金融項目進行優化,采取必要的保護性舉措,構建安全、穩定的農村金融市場,最大限度地降低金融風險。
3 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完善與創新的基本方法
面對現階段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存在的問題,相關政府部門及工作人員需要堅持問題導向,根據現存的相關問題,依托有關標準,吸收過往有益經驗,采取相應的手段舉措,推動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的不斷完善,切實發揮出農村金融組織在農村經濟發展、社會生活中的積極作用。
3.1 實現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的多元化
在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完善與創新的過程中,必須清楚地認識到農村地區發展不均衡的問題,為了保證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的適應性,發揮其積極作用,在進行完善與創新工作中,農村金融組織體系需要進行多元化建設。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除了進行常規性金融機構的優化調整之外,還需要對農村民間金融機構進行適當的引導、規范,逐漸形成一個“三農”問題為前提的,全方位、多層次金融組織服務體系。通過這種方式,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投資回報率較低、融資難度較大等相關問題,為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注入新的升級與活力,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內部競爭力,以競爭力為切入點,促進現有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的轉變,為各項金融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4]。
3.2 優化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的服務方式
隨著我國農業農村業態的不斷變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逐步深化,為滿足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訴求,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在完善與創新的過程中,需要率先轉變工作理念,全面厘清農村經濟發展、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過程中對于資金的供給、使用需求,以此為前提,對現有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進行必要的完善。例如,考慮到農戶貸款金額逐步增加,因此在農村金融組織體系服務項目設定過程中,可以適當擴大小額貸款的規模,提高貸款的上限,滿足實際的貸款需求[5]。對于一些農村家庭小作坊、私營小企業,可以采取靈活處理的方式,例如采取貸款證明、聯保貸款等不同的方式,為其提供更好的貸款服務。
3.3 構建完善的農村保險機制
在完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保險體系的優化完善等方式,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更為多元化的金融服務。例如,設立專業化的國家農業保險服務機構,通過自愿投保及強制投保的方式,對農業進行保險覆蓋,以實現一定程度地金融兜底,為農業生產等各項經濟活動的開展提供政策支持。通過農村保險機制的創設,將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風險進行適當的轉移,以增強農村經濟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這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創業活動的開展提供了便利條件,同時保證農村金融組織服務的穩定性與全面性,對農村經濟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4 結語
農村金融組織體系作為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村發展的重要金融保障,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扮演著關鍵性的作用。為保證農村金融組織體系作用的充分發揮,扎實開展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的改革優化,增強其社會影響力。本文從多個層面出發,采取多種手段,嘗試對現有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進行完善與發展,使其服務質量得到提升,服務方式日趨多元,更好地滿足現階段農業、農村的發展訴求,為“三農”問題的解決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
參 考 文 獻
[1]趙靜.我國農村金融機構創新發展[J].今日財富,2017(10):53-54.
[2]于彩鳳.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J].時代金融,2017(8):106-107.
[3]趙明慧.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4):97-98.
[4]馬婷婷.論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支持[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7(11):97-98.
[5]王海波.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金融支持問題和對策[J].財訊,2017(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