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瑞
【摘 要】影子銀行作為金融創新的結果,滿足了眾多小微民營企業的融資需求,也促進了經濟的高效發展,但由于影子銀行具有期限錯配、高關聯性、高傳染和高杠桿等風險特征,導致其無法避免地給國家的金融穩定帶來了挑戰。
【關鍵詞】影子銀行;效應;監管
影子銀行是2007年由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ual McCulley首次提出的概念,指出其是在金融監管體系之外的非銀行金融機構經營的一系列銀行各類職能的金融活動。與國外影子銀行的內涵不同,美國的平行銀行系統更多的是隱含信貸關系的證券交易,中國的影子銀行主要是銀行之外的信貸業務。本文通過對我國影子銀行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客觀地評價了影子銀行的效應并提出了監管建議。
1 影子銀行產生的原因及現狀
(1)影子銀行產生的原因。{1}監管套利。在巴塞爾協議的監管下,銀行由于受到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存款保險等方面的約束,導致了其經營的風險成本不斷增加。隨著利率市場化的不斷推進,銀行的存貸款利差不斷縮小,利潤增長變緩。同時,由于我國P2P的興起及民營銀行的加入,導致商業銀行間的競爭加劇,為了降低成本,提高銀行利潤,規避監管,銀行開始將表內業務通過各種手段不斷轉移到表外。{2}金融抑制。金融抑制指國家對于金融活動進行干預以抑制其發展。影子銀行就是國家金融管制下產生的,比如信貸規模的監管加強使得銀行無法滿足社會的資金需求,國企、地方政府能獲得充足的低成本貸款,而對資金需求強烈的民營企業很難獲得足夠的貸款且成本較高,資金缺口使得影子銀行應運而生。存貸款方面仍存在的基準利率,降低了商業銀行對于儲戶存款的吸收能力,貸款利率的限制也讓商業銀行很難充分放款,這些都給影子銀行的出現提供了機會。{3}金融創新。金融創新是變更現有金融體制并增加新的金融工具,從而獲得現有的金融體制和金融工具所無法獲得的潛在利潤。在全球金融自由化及金融創新的背景下,為應對利率市場化的加速,影子銀行開始出現,信托、券商資管、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等非銀金融機構加速發展,理財產品、同業存單、萬能險等金融產品不斷出現。同時,中小企業的資金缺口使得融資性擔保公司、P2P平臺等影子銀行繁榮發展,影子銀行對我國金融體系是一種補充,推動了實體經濟的發展。{4}金融監管的缺失。金融監管的盲區和監管不到位使很多金融機構有了套利的機會。一些資金在通道業務內空轉,沒有把資金真正投入到實體經濟中,加劇了我國的系統性金融風險,給影子銀行帶來很多負面的評價。
(2)影子銀行的發展現狀。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我國采取的逆周期調控使得中國的影子銀行產生并逐漸發展與壯大。近幾年,影子銀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委托貸款、信托貸款比重越來越高,而銀行信貸在總融資規模中卻不斷下降。
2 對影子銀行的評價
(1)影子銀行的正面效應。{1}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傳統商業銀行由于受到信貸指標約束且對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民營中小企業在貸款業務中存在偏見,使得中小企業難以獲得足夠貸款資金進行經營發展,影子銀行的存在很好地彌補了這一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中小企業的資金融通問題,促進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吸收資金再將資金投入市場,影子銀行發揮了金融市場的媒介作用,擴充了商業銀行的渠道,同時為投資提供了新的渠道。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財富的不斷增加,居民和企業對于資產的保值增值的愿望增強,但銀行存款利率較低,股市波動大風險高,金融市場不完善,影子銀行的出現正好提供了新的投資渠道,滿足了居民和企業的投資需求。{2}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從1996年放開同業拆借市場利率,我國正式開啟了利率市場化改革。雖然我國已基本實現了大部分的利率市場化,但存貸款利率市場化改革緩慢,導致存在市場利率和基準利率并存的利率雙軌制現象。傳統商業銀行通過吸收社會閑置資金再把資金投放到經濟市場中以賺取利潤,為了有更多的資金進行資產業務,商業銀行會想方設法地進行金融創新,比如推出新的理財產品,以吸收社會上大部分的資金。理財產品占據了影子銀行的大部分業務,理財產品的火熱,說明存款利率一直處于太低的水平,理財產品很好地體現了市場的真實利率水平,由此產生的類似的以監管套利為目的金融創新產品倒逼著利率水平向市場真實利率發展,推動著我國的利率市場化進程。同時,理財產品因承諾相對存款較高的收益率而需要將吸收到的資金投向更多的利率敏感資產,因此需要更多地考慮風險變化和市場利率波動,由此形成的不同期限和風險的利率體系推動了利率市場化進程。{3}提供更高效的金融支持。隨著利率市場化的不斷推進,商業銀行憑借存款增長的利潤拉動模式難以為繼,商業銀行必須提高對吸收到的存款的使用效率,把資金投入到收益更高的領域。商業銀行為了提高競爭力,在加快金融創新的過程中,同時也會增大銀行間的競爭,在競爭中金融機構會提供越來越有效率的服務。銀行的轉型也會增大與其他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使得整個社會的金融機構提供更好、更高效的服務,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支持。{4}推進動宏觀政策改革。影子銀行的存在會讓貨幣政策的調控存在預期的偏差,主要有以下原因:中國影子銀行的數量及規模很難界定,雖然在2018年把余額寶等貨幣基金納入M2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M2的可信度,但M2對于貨幣的測算已經很難反映出實際的貨幣變化。存款準備金率是為了控制銀行的信貸規模,但影子銀行的存在使得信貸資產從表內轉到表外,貨幣政策對信貸資產的調控可能因此失靈。影子銀行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宏觀政策調控,因為影子銀行涉及機構多,產品嵌套復雜,監管難度大,且與一些地方政府債務聯系緊密,增大了相關債務風險,也增大財政政策調控的難度。為了更好地對影子銀行進行監管,中國人民銀行不斷地推進改革,創新管理方法,影子銀行的存在倒逼宏觀政策的改革。
(2)影子銀行的風險。不能否認的是,影子銀行的存在雖然對經濟產生了積極的作用,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值得關注的風險。{1}期限錯配風險。期限錯配的主要原因是風險緩釋的期間比風險暴露的時間短。傳統商業銀行一般吸收的存款期限較短,而貸款時間較長,使得商業銀行的資金期限錯配。近年來,房地產企業通過影子銀行獲得了大量的資金,而一般房地產企業的使用期限相對較長,這加大了商業銀行期限錯配導致的流動性風險。{2}高杠桿率風險。影子銀行系統通過層層嵌套,推高了杠桿水平,又加上影子銀行具有監管套利的屬性,監管層難以監管到位。信息披露的不透明,加劇了風險波動,增加了整個金融體系的脆弱性。{3}信用風險。公眾將資金存入銀行是因為銀行的信用度較高,存款者并不在意銀行將資金貸給誰,因為無論貸款人是否違約,銀行也要支付給公眾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傳統商業銀行對于貸款人的風險評估體系較為完善,但影子銀行對于風險的防控體系不健全,在逆選擇的作用下,資金容易投放到產能過剩和與未來發展相背離的企業。
3 影子銀行的未來發展及監管
(1)未來影子銀行的發展方向。影子銀行對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的融資缺口的填補充分滿足了企業的融資需求,有助于滿足實體經濟中不同企業的融資需求,因此要肯定影子銀行的積極作用。但2014年以后,影子銀行通過通道業務使得資金不斷脫實向虛,增大了金融風險,未來影子銀行的發展應當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根本目標。同時,要提高影子銀行的創新能力,未來在統一金融監管的背景下影子銀行通過監管套利的空間越來越小,只有依靠產品、技術、服務等創新,影子銀行才能保持持續的高質量發展。
(2)對影子銀行的監管。過去影子銀行由于缺乏監管而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野蠻生長,因此留下了很多的風險。隨著2017年以來的去杠桿監管措施的實施,影子銀行開始向規范化和透明化方向發展,過度加杠桿的業務將得到控制、業務間的風險傳染逐漸得到隔離等,但影子銀行的規范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則:一是要平衡風險監管和未來發展的關系,引導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二是平衡好金融監管和金融創新的關系,監管機構既要防止監管套利也要給創新留下足夠的空間;三是平衡經濟穩定與風險防范的關系。在監管的過程中,要注意政策的差異化,防止因監管過嚴對銀行穩健經營造成影響,特別是對中小企業的融資造成影響,監管措施應當在維持宏觀經濟穩定的前提下穩步推進,具體措施如下:{1}加強對影子銀行的監管和風險控制。影子銀行一般涉及行業復雜,種類繁多,而我國傳統的金融領域一直是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這樣的單一部門監管很難抵御影子銀行的風險,因此政府需要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作,提升監管水平。商業銀行為逃避監管,通過銀信合作的方式將資金從表內轉移到了表外,擾亂了正常的監管。因此,要建立商業銀行和影子銀行間的風險防火墻。此外,要建立風險預警機制,通過數據分析構建預警模型,以提升對于風險的防控水平。{2}強化信息披露。強化影子銀行的信息披露有利于減少影子銀行的風險積聚,主要要對影子銀行信息的全面性和透明性進行監管。因為影子銀行大多是商業銀行的表外業務產生的,所以商業銀行要強化其表外業務的信息披露,規范商業銀行信息披露的方式并細化需要披露的內容,為監管機構的監測提供必要的信息。監管機構也要設定一個統一的測算影子銀行的指標,并把獲得的信息及時準確地記錄到影子銀行的運營數據中。同時,信用評級機構的不規范也掩蓋了影子銀行的相關風險,政府要加強對信用評級機構的監管,對信用評級報告進行嚴格審查。{3}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官方對于利率的控制使得金融機構有了去突破利率束縛的動機,影子銀行的出現發揮了利率“尋找”功能,使得利率水平逐漸趨近真實利率,因此只有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才能有效對影子銀行進行疏導,反映真實的市場資金供求關系。
參 考 文 獻
[1]阮健倫.中國影子銀行現狀及法律監管[J].廣東經濟,2017(4).
[2]魏濤,劉義,楊榮,等.中國“影子銀行”與金融改革[J].金融發展評論,2013(2).
[3]賀建清.影子銀行的風險與監管改革研究[J].金融論壇,2013(3):15-21.
[4]貢曉紅.影子銀行風險生成機制及其規則[D].哈爾濱:哈爾濱商業銀行,2015.
[5]于菁.中國影子銀行對宏觀經濟影響的作用機理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