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晚心 黃有廷 黃詩廈 彭舒芯
【摘 要】國家發展改革委943號文件提出要進一步完善綠色發展價格機制,文章從建立城市污水處理費差別化征收政策的角度出發,通過對現行污水處理費征收現狀、存在問題的梳理,提出建立污水處理費差別化收費政策的相關建議,以期解決目前征收標準“一刀切”、污水處理費無法完全彌補污水處理成本等問題。
【關鍵詞】污水處理費;差別化;定價機制
國家發展改革委在《關于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意見》(發改價格規〔2018〕943號)中明確提出,鼓勵各地按照補償成本并合理盈利的原則進一步細化污水處理費分檔分類標準,建立與污水處理標準相協調的、可動態調整的差別化收費機制,進一步發揮價格杠桿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1 征收污水處理費現狀
污水處理費是指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按規定向排污者提供污水處理有償服務收取的費用。目前,我國主要有江蘇、浙江等省份建立了差別化污水處理費征收機制。其中,浙江省采用“實測污水COD濃度+有害污染物濃度”多因子分檔的復合式計價方式,江蘇省則通過對重工業企業環保信用等級分級,采用“基準價+信用等級分檔收費”的計收模式,其余地區基本上按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制定和調整污水處理收費標準等有關問題的通知》(發改價格〔2015〕119號)文件規定,將城鎮居民污水處理費、非居民污水處理費分別調整為1.14元/m3、1.40元/m3。
污水處理費依據征收對象的不同,可分為居民污水處理費和非居民污水處理費。由于居民污水處理費主要針對住宅、寫字樓等區域產生的污水,污水排放量大但處理工藝簡單,差別化征收意義不大,因此本文主要針對工業污水開展研究。
2 污水處理費征收政策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污水處理費征收政策體系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2.1 缺乏科學合理的定價政策
目前,我國出臺了《政府制定價格成本監審辦法》,用于規范政府制定價格成本監審行為,但這對于指導出臺污水處理費的征收政策還不足,缺乏專項污水處理費的指導意見。
一是缺乏差別化征收標準。現行政策將污水處理費只劃分為居民污水處理費及非居民污水處理費,但對于工業污水等非居民污水并未進一步細分,執行同樣的收費政策、收費標準,未體現價格機制對不同污染物濃度、不同污水處理成本等多類型污水的杠桿作用。
二是定價標準調整周期過長。我國污水處理費調整頻率較低,與污水處理企業建設運營成本不相適應。同時,我國環保要求不斷提高,污水處理標準也相應提高,政府購買服務支出也在增加,若不及時調整污水處理費征收標準,將進一步加重財政壓力。
2.2 差別化配套制度不健全
現階段,除浙江、江蘇兩個省份外,其余地區還未出臺相關的配套政策,配套制度建設提升空間較大。
一是信息公開及監督制度不健全。我國目前沒有制定污水處理費價格公開和意見反饋的專項監管機制,雖有年度成本核算,但未公開詳細信息。城市污水處理的污水處理行業監管部門既是污水處理政策法規的制定者,又是污水處理行業的監管者,監管“錯位”與“缺位”。
二是部門聯合治理監督機制未能發揮有效作用。雖有法規明確規定要落實城鎮污水處理費減排經濟政策,深化“以獎代補”“以獎促治”支持機制,但缺乏相應的污水處理費減免細則可供參照,各地無法落實關于降低企業用水成本的相關措施,部門之間相互監管、溝通效果有待提升,政策落地情況也有待提升。
3 國內先行實施差別化征收污水處理費模式
參考浙江、江蘇等典型省份的具體做法,將我國先行實施差別化征收污水處理費模式總結如下。
3.1 化學需氧量(COD)濃度及有害污染物多因子濃度分檔計收
該模式選擇主要污染物指標進行檢測,并根據有關指標分檔設定差異化的收費標準。具體來說,就是依照“基準值+多因子浮動”累加計價的方式進行計收,基準值以COD作為征收依據,多因子主要使用綜合水質指標,如pH值(酸堿度)、SS(懸浮物)、TP(總磷)、TN(總氮)、NH3—N(氨氮)5種污染物。該模式依據“多污染多付費”的原則,以實現推動企業主動加強污水預處理、減少污染物排放的目的。
3.2 企業環保信用等級分檔計收
該模式是環保部門根據企業環境行為信息,按照規定的指標、方法和程序,對企業遵守環保法律法規、履行環保社會責任等方面的實際表現,進行環境信用評價,并將企業分為“綠、藍、黃、紅、黑”5個等級。對于評為“紅色”等級的企業,加收不低于0.6元/m3的污水處理費,對于被評為“黑色”等級及連續兩次(含)以上被評為“紅色”等級的企業,加收標準不低于1.0元/m3。若到下一年度企業環保信用評價結果達到“黃色”等級以上,方可停止執行差別化污水處理費,對使用再生水的企業不收取污水處理費。以實現促進排污企業重復使用水資源、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的目的。
4 對策建議
為落實“943號文”件精神,進一步完善有利于綠色價格的差別化污水處理費收費政策體系,提出如下建議。
4.1 結合實際科學制訂差別化價格方案
一是摸底調查本地區整體經濟情況,對污水排放單位和污水處理單位的處理能力和經營承受能力進行綜合考量,并分析本地區水污染防治形勢和經濟社會承受能力等因素,結合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合理規劃。二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本地區的征收模式,可按照污水中污染物種類、濃度、企業環保信用等級分類制定差別化征收標準,將污水排放單位的污水濃度、當地計劃削減指標、計收標準相掛鉤,加重對重點污染物的征收力度,倒逼企業主動升級污水處理設施,提高排放污水水質。
4.2 建立差別化征收政策體系
一是試行差別化征收政策,強化“多污染多付費”的政策導向。運用價格杠桿促使污水排放單位減少污水排放,提高污水入網達標率,試點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后,及時總結經驗,再全面推行污水處理差別化收費政策。二是針對重點污水排放單位要“對癥下藥”,加強管理,重點突出對這類單位的監管,按照非居民用戶高于居民用戶、重污染行業高于一般行業的原則分類制定污水處理費收費標準,拉大重污染企業與其他企業污水處理費的差距。
4.3 建立污水處理費動態調整機制
一是應基于生產要素價格變化和實際污水處理任務的變化,建立滿足污水處理企業實際運營需要的、“定期+動態”相結合的污水處理費調節機制。二是依照《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對水污染削減的指標要求,可借鑒環境保護部發布的《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分類管理名錄(2017版)》,分類制定工業污水預處理標準,實行排污許可證制度與總量減排結合的方式。同時,為規范化管理,建議將化學需氧量、氨氮等綜合性水質指標等具體排放限值注明在排污許可證上,用排污許可證制度將總量控制落到實處。三是建議未來可加強對污泥處置問題的監管,全面系統地制定與污水減排規劃相銜接的污泥防治規劃,重點放在處理效果較差或污染較為嚴重的行業,實行分行業、分類別管理。
4.4 建立獎懲減免政策和核定辦法
在補充配套政策時,為體現“943號文”要求“誰污染誰付費”“多污染多付費”的公平負擔原則,發揮價格政策對污染物減排和水環境治理的引導作用,應出臺獎懲機制和核定辦法。在執行懲罰機制及相關辦法的同時,引入獎勵機制,一方面加大對治污不利的污水排放單位的懲罰力度,另一方面通過減免主動治理的污水排放單位的污水處理費等辦法,以激發企業對環保的積極性,進一步鼓勵企業對污水排放的治理。
參 考 文 獻
[1]張彤.制定污水排放差別化收費辦法[J].北京觀察,2015(2):62.
[2]劉學東,方文慧,龍筱剛.浙江省污水處理收費政策的回顧與反思[J].價格月刊,2015(3):42-45.
[3]於方,牛坤玉,曹東,等.基于成本核算的城鎮污水處理收費標準設計研究[J].中國環境科學,2011(9):1578-1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