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疫情防控期間,“在線教育”的局限性暴露出寫作教學的諸多“短板”。盡管如此,“取微型寫作之妙,用網絡環境之便”,可將現實危機轉為教育契機:在滿足學生寫作發展的需求時提供有效的寫作指導和真實的教育資源,學生的寫作訓練方可真正落實。
關鍵詞:微型寫作;在線教育;寫作指導
文豪雨果說:大自然是善良的母親,也是冷酷的屠夫。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國上下一心共戰疫情,涌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和感人故事,這是生命教育最完美的詮釋。“離校不離教,停課不停學。”在此背景下,倘若教者巧用真實情境和網絡平臺進行微型寫作教學的實踐指導,可有效激活學生的寫作動能,提升學生的寫作素養。
下面,筆者就自身開展的線上微型寫作教學的經歷談談如何將疫情危機轉化為寫作教學的有利契機。
一、嚴峻考驗:“在線教育”暴露寫作教學的“短板”
疫情防控與“在線教育”的交織,暴露出寫作教學存在的諸多短板。對此客觀分析和理性把脈,可促使教者從更多層面對寫作教學作深入思考。
(一)教師遭遇寫作指導的尷尬
“疫情+網課”的背景下的寫作教學常遭尷尬,具體表現為:無法依據學情煉制有效的寫作知識,屏幕阻礙了寫作知識的呈現方式,合宜恰適的寫作活動難以面對面的展開等。面對生活現象的全息多維,學生本就難以察覺和不會言說;再加之網絡基礎平臺運行“擁堵卡頓”等諸多不便,教師的寫作教學指導更是困難重重。
(二)學生缺少寫作過程的監督
網絡環境下,教者無法提供基本的監控要求,更是無法幫助學生在寫作過程中自主、自覺實現“監控”和“調節”。譬如,在“目標設定和計劃”方面,學生在缺乏支持的情況下無法“建立修辭目標以及獲得這些目標的技巧”;在“自我言語”方面,學生個人也無法“在寫作中出聲自問自答或自己說出需要做什么”等。
(三)家長困惑寫作結果的診斷
在學生居家學習的前提下,家長的焦慮與困惑主要體現在無法對學生的習作成果作科學合理的評判。作文的診斷,關鍵在于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選擇核心問題,幫助學生解決寫作過程中碰到的實際問題。有人會說,作文講評是教師的任務;但此環境下,學生習作的諸多毛病悉數展露在家長面前,家長自然也參與其中。
(四)網絡迷失寫作教學的本位
教育部提出的“停課不停學”快速得到了響應,但各自為戰,出現了省、市、縣、校各個層面的教學資源全部“在線”的熱鬧景象,課程往往偏向數理化等科目的功利安排[1]。在此情況下,寫作教學迷失于追求高分的呼聲之中,具體表現為:寫作教學內容的缺失錯位;寫作教學方法的“營養不良”;寫作教學評價的靜止單一等。
二、巧化機遇:“在線教育”帶來微型寫作的“契機”
在說明化現實危機為教育契機之前,我們對“微型寫作”先作一番闡述。微型寫作又稱“片段寫作”或“情境寫作”,篇幅短小,內容簡單,選材聚焦,便于學習,正好契合當下線上教育的寫作教學需要。基于此,筆者設計出如下的“微型寫作”訓練內容:
【訓練一】在全國人民抗擊新冠病毒的日子里,網絡電視上有大量的圖文信息,其中定有某一個場景、某一幅圖片擊中我們柔軟的內心,讓人感慨萬千。請以一幅照片為素材,寫一篇140字的微博。
【訓練二】庚子年的春天注定不平凡,原本美好的日子,卻被來勢兇猛的新型冠狀病毒的陰霾所籠罩。快節奏的生活瞬時被按一下暫停鍵,但生命還在延續。請結合身邊真實的人和事,談談你對生命或人生的感悟、理解和愿望。(不限字數)
【訓練三】2019年底,我國爆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之后,與我們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積極向武漢等地捐贈物資,而且日本友人還很用心地在包裝箱上寫有各種贈語。如“青山一道同風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等,許多都源自我國古代詩詞,不僅語句優美,而且寓意深刻。來而不往非禮也!作為華夏的一分子,我們也要表示謝意。為此,請你完成下列任務:
現在日本疫情也有逐步擴大的趨勢,不容樂觀,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也可用自己的方式去關心支援日本人民。請在信封背面上也寫一句贈語。要求:①表達你的誠摯謝意;②建議引用或化用古詩文及典故;③字數不超過20字;④請用50字左右的文字來解說一下自己的贈語,譬如出處、典故、寓意、形式等。
為了體現以上三個訓練內容的設計理據,我們不妨從以下五個維度作一番說明:
第一,勾連情境,訓練表達能力。
以上設計遵循“利用真實的寫作情境,設計合理的教學流程,抓住生成的教學契機”的微型寫作課程原則。首先,我們要梳理學生的生活情境,抽取適宜的情境載體安排寫作任務。“訓練一”選取感人照片,“訓練二”選取當下生活的生命感悟,“訓練三”選取鄰國日本的美好贈語。其次,我們在呈現寫作任務的同時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訓練一”將學生的目光聚焦到網絡圖片,“訓練二”將學生的注意指向對疫情生活的深層感悟,“訓練三”將學生的寫作動機引向對日本友情的珍視。最后,我們需要在學生重新面對某類寫作任務時抓住教學契機,精選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提升完善。以上三個訓練內容皆注重引發學生寫作思維的發散,調動寫作興趣,明確寫作動機,激活寫作欲望。
第二,創設梯度,追求多層境界。
以上設計是立足精神成長的微型寫作教學序列,要求上層層遞進,難度上逐級上升,分別指向不同的表達層次和寫作境界。“訓練一”旨在調動寫作的積極性,驅動學生收集整理有表達價值的寫作素材。哪張作品最打動“我”呢?學生在積極能動的語言實踐活動中形成個人的言語經驗和表達素養。“訓練二”要求選取適合的寫作素材,倒逼學生運用豐富多彩的藝術手法加以呈現。康·巴烏斯托夫斯基說:“缺乏細節描寫的作品,會失去生命力。”學生為了表達的需要,會動用細節描寫、詳略分明、聯想想象和情景交融等技巧表達感悟、陳述理解和抒發愿望。“訓練三”叩問靈魂,挖掘思想深度,形成對主題的深層理解,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人文情懷。如何利用書信體表達謝意,實現語篇的交際功能?如何動用既定的言語經驗寫出一段回饋的贈語,并對此進行合理解說?……這些問題亟待解決。
第三,出示支架,完善語篇塑形。
學生語篇的塑形,離不開教師出示具體的寫作支架對那些超出學生寫作能力的任務元素加以控制,從而使學生將認知資源集中到他們力所能及的任務內容上[2]。以“訓練一”為例,筆者給出如表的寫作支架。下表分“描寫維度”和“描寫詞語”兩欄,其優勢在于使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有意識地增加描寫維度和使用描寫詞語,使看似捉摸不透的“細膩描寫”變得易學上手。
第四,依據網絡,設計作業流程。
疫情下的特殊學習方式亟需教者及時適應并采取與之相配套的作業設計。以“訓練二”為例,教者設計如下:網上作業一般要求在一日內完成,要求學生以WORD格式(文件名以“題目·姓名”的形式保存)一對一私發給老師;而老師可在電腦上專門建立一個文件夾存儲學生們每一個專題的微型作文寫作,以便及時批閱。待第二天線上授課時,老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優秀習作,展示其中的優點和孩子線上溝通;而對于有待提升的習作,老師可發揮集體力量,加以修改升格;面對不合格的習作,老師指出為何如此,從而引導學生在學習他人長處的基礎上規定重新提交作業。最后,學生習作以電子稿形式發放在班級群文件之中,這既有利于教者抓住優秀作文的閃光點展開“鼓勵式”指導,還有利于班級同學一同探討、交流和學習,形成樂于習作,互相切磋的良好學習氛圍。
第五,注重過程,形成多元評價。
特殊時期有特殊要求,特殊要求有特殊形式,對“微型寫作”的指導評價應注重多元。一方面,重點關注學生的“自控力”和“自學能力”,習作評價要指向學生的適應力、自主力和有效性。另一方面,鼓勵教師實行有針對性的“個別化評價”,放大“因人施教”的效果,尊重學生,呵護成長,滿足每一學生的特殊需求。以“訓練三”為例,筆者如此評價:
【學生作品】青山一道共明月,同擔風雨渡難關。(解說:此句化用唐朝詩人王昌齡的七言絕句《送柴侍御》,一來彰顯中日文化的相通之處,二來表示中華兒女的感恩之情。)
【個性評價】語言清麗,句式工整,意境別致,情感真摯,讀來朗朗上口,品來回味無窮。你的才情和文筆,讓老師感受出古典文學的廣袤和生命夏日的盛大。
一言以蔽之,“取微型寫作之妙,用網絡環境之便”,教者可將現實危機轉為教育契機:在滿足學生寫作發展需求的同時,適時提供有效的寫作指導和真實的教育資源,學生的寫作訓練方可真正落實。
參考文獻:
[1]張春華:《“疫情+網課”帶來的危機與契機》,《江蘇教育(教育管理)》2020年第3期。
[2]鄧彤:《微型寫作教學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86頁。
(作者:韋偉,江蘇省無錫市梅里中學教師)
[責編張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