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V是不V”構式由兩個相對固定不變成分“是”“不”與一個可變成分“V”構成。語義上,“V是不V”構式具有選擇、讓步等語義。句法上,表選擇義的“V是不V”構式可作謂語、充當分句,也可獨立成句、作賓語和補語等;表讓步義的“V是不V”構式可作謂語、充當分句。語用上,表選擇義的“V是不V”構式具有詢問的功能;表讓步義的“V是不V”構式具有延續話題、委婉等功能。表選擇義的“V是不V”與表讓步義“V是不V”是同形異構的兩個構式。
關鍵詞:“V是不V”構式;句法;語義;語用;同形異構
“V是不V”表達式是指由“謂詞性成分+是+不+同一謂詞性成分”組合而成的一個比較固定的格式,以四字格為主。結構中的“是”和“不”是固定詞,也就是相對不變部分;結構中的前后兩個“V”是可變部分,且“V”是謂詞性的,包括動詞和形容詞兩類,說話人可以對其進行自主選擇,但前后詞必須是一致的。
本文所論及的“V是不V”結構上是一個整體,并且其內部都有著一定的邏輯關系,所以為了論說方便,下句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之內(本文的語料來自于BCC和CCL語料庫,未標注來源的例句均為自擬語料):
(1)樹木、樓房、城市、頻道、夢想都在拔地而起、見風生長,都在印證“變是不變”的真理。(劉長樂等《傳媒大亨與佛教宗師的對話:包容的智慧》)
上例中“變是不變”內部各成分之間是分解的,不是本文所談論的對象。
1.“V是不V”構式的鑒定
Goldberg(1995)認為,假如說C是一個獨立的句式,當且僅當C是形式(Fi)和意義(Si)的對應體,而無論是形式或意義的某些特征,都不能完全從C這個構式的組成成分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成分推知。
從形式上看,“V是不V”的結構類型不能從其構成成分“V”“是”“不V”的特征中得到完全的預測,其組合后表面上形成的是主謂結構,而“V是不V”是“V還是不V”與“V雖然不V,但……”等的省縮與結構變換而來。
從語義上看,“V是不V”表達式的語義無法從其構成成分中完全推知,因為其選擇義或讓步義均不存在于其組成成分“V”“是”“不V”之中,很明顯,其構式的整體意義大于其構成成分之和,構式本身的意義是獨立于構式本身的組成成分而存在的。另外,說話人實際表達的是“V還是不V”或“V雖然不V,但……”等選擇義或讓步義,同時在語用功能上也在傳遞說話人的詢問或延續話題等意圖。
所以,“V是不V”表達式不管是從語義上還是從語用上來說,都無法用常規的語法規則和意義規則來解釋,這就體現出了這一表達式的“不可預測性”,據此,我們將“V是不V”表達式稱為“構式”。
2.“V是不V”構式中的“V”
2.1單音節動詞
根據BCC語料庫,“V是不V”構式中的“V”主要是單音節光桿動詞。如:
(2)“易先生到底請是不請?”馬太太望著他一笑。(張愛玲《色戒》)
(3)二媽哭是不哭,卻嘆氣。(王安憶《長恨歌》)
以上例子中,“V是不V”構式中的“請”“哭”等都是單音節光桿動詞,并且根據我們對語料的調查,其結構中的“V”一般都是自主動詞,且都具有[+未然]的語義特征,即其代表的動作行為都是沒有發生的動作行為。而結構中的“V”是雙音節的情況則非常少見。根據我們在BCC語料庫所搜集到的有效例句124例中,將“V”是形容詞的情況計算在內,也只發現了兩例“V”是雙音節的句子。可見單音節光桿動詞“V”占絕對優勢。
“V是不V”構式中“V”一般都不帶賓語。其中,“V”有的是不及物動詞,不能帶賓語,如例(3)中的“哭”;有的雖是及物動詞,但其賓語在前文已經提到,雙方心知肚明,若再加上賓語或造成句子的不合格,或顯得拗口冗余,所以在日常交際中幾乎不用,這是受語言的經濟原則制約的結果。所以即使有的“V是不V”構式,前一個動詞帶上賓語并不影響句子表達,如“吃飯是不吃了“睡覺是不睡了”等等,但由于我們使用漢語,一貫遵守一條語用原則,這就是:借助言語背景,言語盡可能經濟簡練。所以,構式“V是不V”中的“V”更多地傾向于光桿單音節形式。
綜上,“V是不V”構式中的“V”,具有[+自主][+未然]的語義特征,而其中的“V”之所以以單音節光桿動詞為主,是由語用原則制約的結果。
2.2形容詞
通過對語料的分析,我們發現能夠進入“V是不V”構式的不光只有動詞,形容詞也可以進入。例如:
(4)他心念一動之下,隨即自責:“張無忌啊張無忌,你義父身處大險,這當口你卻去瞧人家姑娘,心中品評她相貌身材美是不美?”(金庸《倚天屠龍記》)
(5)段譽笑道:“你不妨自己摸摸肚皮,胖是不胖?”(金庸《天龍八部》)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美”“胖”等形容詞均是單音節性質形容詞,且“V是不V”中的“V”一般不能是狀態形容詞。這是因為一方面,從詞的認知語義方面來看,單音節詞表示基本范疇,具有原型性,并且具有較強的口語色彩。加上漢族人民具有喜歡四字格表達的語言文化心理定勢,所以單音節形容詞比雙音節的更易進入“V是不V”構式。另一方面,陳靜(2002)認為性質形容詞在量上不受限制,代表一個不確定的量幅,因此其是非定量形容詞,可用“不”否定;狀態形容詞都表示量幅上一個確定的量段或量點,因此又叫定量形容詞,否定定量形容詞不能直接前加“不”字,而要通過否定它的簡單形式,即非定量形容詞才能實現。且定量形容詞不能直接用“不”否定,更不能用“沒有”否定。所以定量形容詞(即狀態形容詞)都不能進入“V是不V”格式。
綜上,“V是不V”構式中的形容詞具有[-定量]的語義特征。
3.“V是不V”構式的語義分析
3.1“V是不V”構式表示選擇義
表示選擇義的“V是不V”構式多在句中充當謂語和賓語,例如:
(6)基本建設干是不干?(《人民日報》1951年07月10日)
(7)于新生的稅,收是不收?(《人民日報》2001年01月17日)
這三例中的“V是不V”構式均用在了選擇句中。如上述三例中的“干是不干”“收是不收”表達的即“是……還是……”的選擇義。這種語義下的“V是不V”構式可以替換為“是V,還是不V”。
3.2“V是不V”構式表示讓步義
表示讓步義的“V是不V”構式多在句中充當分句,這種語義的“V是不V”也即“V雖然不V,但……”。例如:
(8)吃是不吃了,但還想再喝點兒。
(9)他打了我一記清脆的耳刮子,我懂是不懂,痛倒是很痛。(莎士比亞《錯誤的喜劇》)
這兩例中的“V是不V”構式用在容認性讓步句中。所謂容認性讓步句,即先容認甲事是事實,然后轉過來指出乙事的成立不受甲事的影響。如例(8)中,乙事“還想再喝點兒”是甲事“不吃了”的逆轉結果。結構中的“是”表示肯定,有“的確、實在、真的”等義。整個句式肯定強調“是”之后的“不V”。
4.“V是不V”構式的句法功能
4.1表選擇義的“V是不V”的句法功能
4.1.1作謂語
例如:
(10)明月森森一笑:“本真人要動手除妖了,你讓是不讓?”(莫言《中州紀事》)
(11)“你們爺兒倆吃是不吃呀?你們有精神沒處消,我可要睡覺了!”(《人民日報》1959年08月18日)
以上例子中,“V是不V”構式在都是在句中單獨充當謂語,作謂語的“V是不V”可以用在疑問句中表選擇,如例(10)中的“讓還是不讓”、例(11)中的“吃還是不吃”。
4.1.2充當分句
例如:
(12)勞動用工制度改革是一個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難題,改是不改,直接牽扯到工廠的下步改革。(《人民日報》1999年05月04日)
(13)“我是不懂,不知道您那么著解什么恨呢。寫是不寫,早拿個主意?!保ㄍ跛贰段沂悄惆职帧罚?/p>
充當分句的“V是不V”構式,一般位于前分句,且多用于在陳述句中,如例(12)(13)中的“改是不改”“寫是不寫”。
4.1.3獨立成句
例如:
(14)吳廷英以大槍逼問:“退是不退?”(《人民日報》1947年02月15日)
(15)(戈什哈)“浙江的差官求見,請大帥的示:見是不見?”(高陽《紅頂商人胡雪巖》)
以上兩例中的“退是不退”“見是不見”均是在話語中獨立成句,單獨承擔詢問的功能。
4.1.4作賓語
(16)后來,在學習十大文件以后,我還是打了報告,退不退,聽從黨委的決定。當時我還搞不清楚退是不退。(《人民日報》1974年01月29日)
(17)張無忌左手牽住張三豐衣角,右手拉著他左手輕輕搖晃,說道:“太師父,你教我的太極拳法從未用過,也不知成是不成。”(金庸《倚天屠龍記》)
上述兩例中的“退是不退”“成是不成”在句中分別直接作動詞“清楚”“知”的賓語。
4.1.5補語
作補語的“V是不V”構式中的“V”一般必須是單音節形容詞,且帶有形式標記“得”。如:
(18)李全不知道里面到底寫的什么東西,更不知道寫得好是不好。(吳強《紅日》)
4.2表讓步義的“V是不V”的句法功能
4.2.1作謂語
(19)胖子急忙向余敬唐的肩上一拍,瞇縫著眼睛笑道:“鮑縣長要是不要,老余,可得讓給老弟我呀!”(楊沫《青春之歌》)
(20)老張來是不來了,但讓人捎了口信兒。
例(19)中,“要是不要”整體作謂語,表達讓步義“雖然鮑縣長不要”,主語是“鮑縣長”。例(20)中,“來是不來”充當主語“老張”的謂語,表達“雖然老張不來了”的讓步義。
4.2.2充當分句
(21)樹高不過一丈,樹干可容兩人合抱,小是不小了,但若是置身于其他地點,恐怕亦無多大惹人注目之處。(《讀者》合訂本,《樹的故事》)
(22)靜是不靜,但山中的聲響,自有一種各別處:它來得純粹,來得清亮,來得透澈……。(《蓮華經譬喻品》)
以上例中,“小是不小”“靜是不靜”等都分別在句中充當分句,且都是前分句,其后均有與其讓步義對應的轉折詞“但”。
從句法功能來看,表讓步的“V是不V”無表選擇的“V是不V”句法表現豐富,其在句中主要作謂語和充當分句。從語義自足與否來看,表選擇的“V是不V”語義具有自足性,其后不用再出現其他的語言成分聽話人也能理解說話人的意思;表示讓步義的“V是不V”語義不自足,其只能表達說話人的部分語義,其后一般有“不過”“可”“但”“但是”“只怕”等轉折詞對其進行進一步解釋。
5.“V是不V”構式的語用功能
5.1表選擇義“V是不V”構式的語用功能
表示選擇義的“V是不V”構式,內部邏輯語義是“是……還是……”。徐正考、史國維(2008)認為:在表意明晰的前提下,為了提高語言的交際效率,盡可能采用經濟簡潔的語言符號形式,這一原則對語言的發展演變起著重要的制約作用。相對于“是V,還是不V”句式,構式“V是不V”更簡潔,這種語用功能在問句當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如例:
(23)胡:沙老太婆,你到底招是不招?
沙:你要我招些什么?(汪曾祺《沙家浜》)
語言表達總是受兩股勢力的左右,一方面,說話人總想表達得全面又精確,而另一方面,說話人又追求表達效率和經濟性?!癡是不V”構式既能傳達出“是……還是……”的選擇關系,在語表形式上也更簡潔。如例(23),在審訊問話中,問話人本來可以把兩個選擇的可能性分開審問:“你到底是招,還是不招?”然而,問話人卻兩步并作一步將兩問合二為一,這一方面體現出發問者想簡潔明快地提出問題;另一方面則體現出發話人為了在短時間內給聽話人以威懾,催促其答話以索取答案的心理。
5.2表讓步義“V是不V”構式的語用功能
表示讓步義的“V是不V”構式是說話人針對對方提出的疑問所作出回應,結構中第一個“V”是對方已經提到過的。例如:
(24)A:你還要再吃點嗎?
B:吃是不吃了,但還想再喝點兒。
說話人B所說的話也可以轉換為“吃嘛,雖然是不吃了,但還想再喝點兒”。雖然整個構式表達的是“不V”之意,但使用“V是不V”構式更能傳達出一種委婉的效果。試比較:
(25)A:你還要再吃點嗎?
B:吃是不吃了,但還想再喝點兒。
A:你還要再吃點嗎?
B:不吃了,但還想再喝點兒。
在言談中引入一個話題之后,這個話題一般要或長或短延續一段時間,就好比打開了一個話匣子之后不會馬上把它關上,這就是“話題的延續性”。從這個角度來說,前一種表達更自然。從交際策略的角度來說,說話人在與對方進行語言交流時,要受到委婉原則的支配,直接明確地回答對方“不吃了”,容易造成不太禮貌或令人尷尬的后果。而用“吃是不吃了”來回應,即符合會話中的合作原則,又要比直接回答“不吃了”要委婉一些,否定的力度也要低一些,為聽話人理解其真實意圖,即后分句的內容提供一定的心里緩沖,避免不必要的尷尬。
6.“V是不V”構式同形異構解讀
顧鳴鏑、湯京鵬(2013)認為,表層形式相同的構式,如果相應的語塊語義不能夠完全一致,那么兩個同形構式的語用功能就會存在差異。
(26)老師說,打是不打了,可要罰他背書。(《文摘·傳奇將軍呂正操》)
此例中的背景信息“打”和強調性的成分“是”都可去掉,但卻不影響整個句子的表達,如:“老師說,不打了,可要罰他背書”。所以,其前一個動詞“打”已經不再具有陳述意義,而是表示指稱,成為了話題,真正具有陳述意義的是后一個動詞性的成分。表示讓步義的“V是不V”雖然與表選擇義的“V是不V”表層形式相同,但內部語塊鏈承載的語義明顯發生了變異,這說明表讓步義的“V是不V”構式的語用功能已經發生了變化。
表讓步的“V是不V”其實源于交際中對前文信息的引述和表明立場。即前文已經涉及過的行為或性狀V,所以說話人提出:V,我是不V了,但……。經過語境作用,其最終減縮為“V是不V了,但……”,從而有了表讓步義的“V是不V”;而表選擇的“V是不V”是源于表選擇的“V還是不V”,減縮“還”以后,也就成了選擇義的“V是不V”。這樣,兩個沒有關系的結構,最終變得表面上形式一樣了。即,同形異構。句法結構上,表選擇義的“V是不V”是并列結構,表讓步義的“V是不V”則是主謂結構。
7.結語
本文主要探討了“V是不V”構式的語義、句法及語用功能,表選擇義的“V是不V”與表讓步義的“V是不V”構式只是表面形式上一樣,其實質存在顯著差異。具體如下所示:
參考文獻:
[1]陳靜:《現代漢語正反問研究》,四川師范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2年。
[2]顧鳴鏑,湯京鵬:《“V他+QM+NP”構式的承繼解析及其功能理據探究》,《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3年第5期。
[3]沈孟瓔:《現代漢語理論與應用》,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
[4]沈家煊:《不對稱和標記論》,商務印書館2018年。
[5]王燦龍:《句法組合中單雙音節選擇的認知解釋》,《語法研究與探索(十一)》,商務印書館2002年。
[6]邢福義:《漢語語法結構的兼容性與趨簡性》,《世界漢語教學》1997年第3期。
[7]邢福義,汪國勝:《現代漢語(第二版)》,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
[8]徐正考,史國維:《語言的經濟原則在漢語語法歷時發展中的表現》,《語文研究》2008年第1期。
[9]Goldberg, Adele. Construction: A Construction,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The University Chicago Press,1995年。
(作者:田影,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生)
[責編崔達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