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鯉財經

智能穿戴設備滿足了人們對于科技的想象。正如移動時代在信號傳輸技術更新迭代的科技力加持下屢次突破人們對于未來的設想,智能穿戴設備在出現的早期同樣拓展了人們多于未來想象的界限。
早在1955年,麻省理工學院數學教授Edward O. Thorp在他的輔導書“Beat the Dealer”第2版中想到了一個有關可穿戴電腦的點子。由此之后的40年,智能穿戴設備作為人類想象力的華美樂章一直在尋找最悅耳的音符組合。
1975年末,世界上首款手腕計算器Pulsar末正式發布,1981年,還是高中生的全球“可穿戴設備之父”Steve Mann把一部6502計算機連接到了一個帶鋼架的背包上,以此來控制攝影裝備。1999年,Steve Mann更是成功開發出令智能眼鏡小型化,并與電腦和網絡相連的技術EyeTab,比Google Glass要早十三年。
波瀾壯闊的智能穿戴設備探索之路在21世紀開始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商用時代,當科技潮流的颶風從西方吹向東方之后,華為、小米、步步高等眾多國內廠商都將智能化穿戴視作未來的引航標。也由此迎來了2010年到2020年中國智能化穿戴科技的啟蒙與早期快速沉淀的黃金十年。
時至今日,智能化穿戴設備依舊處在發展的階段。與世界范圍內近65年的發展積淀不同,中國市場智能化穿戴設備起步較晚,技術沉淀相對不夠成熟,因而更容易被資本追逐造成少數公司壟斷的局面。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前五大可穿戴設備廠商的出貨量與市場份額統計數據中,除蘋果外,華為與小米在2020年第一季度已占據47.8%的總份額,同比增長22%。中國智能穿戴設備市場,已經逐漸進入少數廠商壟斷的局面。
與此同時,由于在智能穿戴設備領域的技術沉淀尚淺,設備的其他創造性缺少硬件環境的支撐。因而在智能穿戴市場,壟斷不僅體現各個廠商在出貨量的差距上,還體現在不同的智能穿戴設備的產品類別上。如耳機、手環、手表的技術化成熟度更高,在疫情防控期間,耳機、手環與手表出貨量逆勢上揚,而包括智能運動鞋和智能眼鏡在內的諸多外接智能穿戴設備逐漸進入銷售的平臺期。
可以預見,在當下的技術積累尚顯情況下,在宏觀層面上,會呈現個別企業實現增長,整體市場出貨量放緩的現象;在微觀層面上,個別種類的智能穿戴設備的增長與整體受技術制約下進入平臺期的緩慢爬坡之間的長期拉鋸,會成為未來十年智能市場的基本盤。在整體放緩、個別增長的背后,是智能穿戴設備市場逐漸壟斷的過程。

從商業的角度進行觀察,民用科技如果無法實現商用,最終必然會走向衰敗的結局??v然新生事物總是帶著新手光環讓資本為之側目,但概念炒作與真實利益之間存在著天然的界限。
當技術逐漸普及到成為一種剛需的時候,它所現身的前夜被人稱之為“風口”。但從如今的情況來看,真正能夠成為日常剛需的智能穿戴設備恐怕除了手機以外就是充電寶這一類手機周邊產品了。
iTouch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已經證明人們不再需要與手機長相類似的功能性掌機設備。同樣,其他智能穿戴設備在手機面前一概相形見絀,是什么造成了手機與其他設備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
手機功能的全面性彰顯了科技的進步,但同樣,也給智能穿戴設備帶來了兩大疑惑。其一,是技術性的風口必須突破手機本身的功能使其難以被兼容。其二,是技術性的審美必須突破手機本身帶來的感受,帶來一種前所未有的技術體驗。
手機從最初的模擬信號通話,逐漸在2G網絡時代加入了短信的功能,將長距離的書信從綠桶郵箱中解放出來。而后,3G網絡帶來了影音圖文體驗。4G網絡則拓寬了人們對于手機的想象,各種流媒體與高速的信息傳輸幾乎讓手機成為我們離不開的生活幫手。
如今的手機可以是給孩子講故事的保姆,可以是銀行卡、公交卡乃至身份證,可以是包羅萬象的美食飯店,可以是世界各地的衣柜窗櫥,也可以是導航儀、音樂廳、電影院與圖書館。如今,5G將至,為手機賦能的能力會得到成倍的提高,手機作為集現代科技于大成的設備,已經成為人類生活的一部分。
這讓任何一款智能穿戴設備都需要找到手機的技術盲區,也將技術的非對稱性拉伸到“美”的量級。換言之,手機已經將人們對于科技的審美提升到了一個短期內難以再進行突破的高度,人們的審美閾值在提高。這種情況下,技術性的風口短期內無法作為一種剛需為大部分人所承認,智能穿戴設備需要尋找手機使用場景以外的部分,發揮技術的非對稱優勢,達到“美”的境界,以吸引懂得“審美”的用戶群體。
如今,市場上的智能穿戴設備五花八門,但無一例外,所有的設備或多或少都會需要手機屏幕進行數據呈現。
手環與智能運動鞋需要連接藍牙同步運動、健康數據,智能手表的諸多“智能場景”完全是為了手機而準備,更像是手機的外接設備。而智能耳機等設備更是為手機量身打造,脫離手機徹底無法工作??v觀市面上的智能硬件,大多都是手機功能的延展而已,并沒有單獨存在的能力。而這恰恰是如今智能穿戴設備最大的軟肋。
如同雙屏手機得不到市場認可最終失敗一樣,正反兩面屏幕的設計確實足夠炫酷。其中水墨屏可以讓閱讀更為舒適,在陽光下絲毫不刺眼,這是手機主屏無法做到的事情。但是水墨屏卻無法單獨脫離手機工作,兩個屏幕共用一塊電池,雖然水墨屏并不是耗電大戶,但仍舊讓手機整體變得厚重的同時失去了相同厚度下應該具有的續航能力。
如今的智能穿戴設備的處境如同雙屏手機一樣,或多或少擁有一些手機無法實現的功能,但無一例外的無法脫離手機進行工作。這種缺少獨立性的功能是以手機承擔更多的負擔為代價的,而不論是手機本身還是智能穿戴設備,續航在現階段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如果手機本身并非旗艦還可能面臨性能方面的問題。
獨立性的缺失最大的弊端是暴露了智能穿戴設備在實用性上尚存在不足,人們仿佛并不會因為一個手環獲得了什么改變,也不會因為一個手表產生顛覆性的效果。很多時候,這些智能穿戴設備更像是一種玩具,擁有取悅人們的功能卻并不特別實用,在新鮮的感覺過去之后,智能穿戴設備很快就會失寵。

“我的手環早就已經不戴了,以后買不買看看有什么更好用的新功能吧!”在廣場上跑步的王先生這樣說道。王先生的情況并非個例,缺乏獨立性與實用性的智能穿戴設備很難長存,這在當下亟待解決。
縱觀智能穿戴設備市場,如今已經逐漸步入少數巨頭壟斷的整合期與發展的平臺期,呈現出逐漸步入瓶頸的態勢。但人們對于科技的想像從未停止,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仍舊十分強烈,如何制造出兼具審美與科技的同時,讓獨立性與實用性并存的智能穿戴設備是各大智能穿戴設備制造商未來需要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