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不斷有新的參與者入場,但社區團購并不是新鮮的玩法,上一次興起得從2015年說起。
2015年,美團和大眾點評迎來合并,O2O格局初顯。行業試圖找到另一個和“外賣”一樣高頻、剛需的業務,而尚待開拓的生鮮賽道有著最大的可能性。
雖然國內電商發展多年,但生鮮的電商滲透率一直不高,這意味巨大的市場空間。用“投資女王”徐新(中華英才網的初始投資者和董事會主席)的話講,“互聯網這么風生水起,占整個社會零售銷售總額只有10%,那90%你還沒撈著呢,那90%就是生鮮。”
2016年開始,湖南長沙出現了一批社區團購團隊。這類團隊在各小區招募“團長”,引導業主進微信群團購商品。收集完各小區的訂單后,團隊再從城市批發市場或自有渠道進貨,次日將貨品送至小區。
上述過程便是社區團購的雛形,基于微信的私域流量玩法的出現是這一模式萌芽的核心變量。個人微信、社群、朋友圈、訂閱號、服務號共同為交易創造了連接和信任基礎,微信支付的普及則提供了便捷的交易工具,加上2017年小程序的出現,微信私域運營閉環逐漸完善,與實體相結合的社區團購應運而生。
由于流量獲取效率高、模式輕、容易復制擴張,社區團購模式很快就在全國遍地開花。但隨著競爭加劇,行業逐漸陷入砸錢搶點位、搶“團長”的“燒錢”大戰,原先的成本優勢不復存在。與此同時,創業型平臺供應鏈能力不足的問題也日漸突出。
相比其他日用品,生鮮是非常“嬌氣”的品類,平臺不僅要會“玩流量”,還需要在供應鏈、SKU豐富度和倉儲配送等能力上面面俱到,后者是難啃的“硬骨頭”。無論是資金還是資源,大部分創業團隊都很難有這樣的實力。
到了2019年,由于“燒錢”過猛、短板突出,資金和供應鏈能力雙雙不足的玩家悉數出局,社區團購迅速降溫。但今年疫情的出現,又讓這個本已落寞的風口再度“復活”。
疫情防控期間,社區團購解決了小區居民的買菜難題,相關平臺的訂單量也隨之大漲:興盛優選在春節期間持續營業,其湖南區域的單店日均訂單量增長100%以上;每日優鮮小程序的到家和社群下單購買人數同樣大增,交易額同比增長超過300%。
根據微信方面統計,2020年除夕到正月初七,小程序生鮮果蔬業態交易筆數增長了149%,社區電商業態交易筆數增長了322%。
更關鍵的是,即使在疫情緩和的日子里,社區團購依然保持著高增速。以十薈團為例,其在疫情防控期間的業務單量翻倍,3月,十薈團宣布GMV突破5億元,到了4月,其GMV突破6.5億元。
漲幅的信息量很大,敏銳的巨頭隨即嗅到了機會—C端消費習慣已經養成。
于是,圍觀轉為入場,社區團購賽場硝煙又起。
不過,跟上一次熱潮相比,這一次的社區團購大戰今非昔比。除了互聯網巨頭,線下實體也對社區團購寄予厚望,這與社區團購模式本身的優勢有關。回本溯源,社區團購并非“偽風口”,上一次的落寞更多是“過分催熟”導致的結果。
在供需關系方面,社區團購解決了客戶對到家服務的需求,這一需求已經不是特殊時期的應對之舉,而是成了實實在在的習慣。除了社區團購平臺的GMV增長,這一點京東和美團等巨頭的財報中也有體現。
在流量獲取效率方面,社區團購的主要陣地在微信,增長靠的是團長本人的私域流量。在公域流量越來越貴的背景下,基于團長的私域運營方法讓獲客成本大大降低,而私域這塊“洼地”還有大量尚待挖掘的空間。
在供應鏈成本方面,“以銷定采”的方式降低了供應鏈成本,幫助行業降本增效的同時,也更好地保證了生鮮品質。
從落地結果出發,興盛優選、十薈團在社區團購領域耕耘已久,兩者的持續增長都證明了社區團購的可行性。而在疫情的壓力下,對于具備供應鏈能力,但缺乏線上運營能力的線下零售商來說,擁抱變化勢在必行。
玩家和規則隨之改變,社區團購所承載的意義也不再只有“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