鋅財經

移動互聯網時代,地圖APP成為人們裝機必備APP時,類似的商機就像遍地黃金一樣數不清。
在一度火熱的O2O之戰,抑或在LBS服務中,地圖就像“水電煤”,提供最基礎的底層數據,也被視作本地生活服務平臺的下一個入口。也因此,BAT(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在地圖之戰中曾近乎貼身肉搏。
高德地圖曾經宣言“三年不商業化,專注導航服務”,與百度地圖走上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路。而今,兩個三年已經過去,或許到高德地圖出手的時候了。只不過,在這個戰場上,除了老牌三巨頭,新生代的美團也加入了角逐的賽場。這場地圖里的戰事,從未停歇。
高德地圖在本地生活服務上的加碼越來越重。在《高德地圖》APP搜索欄下,已然有美食、酒店和景點門票等入口。從“美食”進入后,展示結果與口碑、大眾點評極其相似。商家主頁除了展示基礎信息,還可購買優惠券,查看點評。目前來看,優惠券的購買會轉流到《口碑》APP,而餐廳評論大多來自《大眾點評》APP。
在發布會上,阿里巴巴合伙人、高德地圖集團總裁劉振飛提到,2020年6月《高德地圖》月活躍用戶數創下新高,達到5.3億,在出行領域排行第一,全網排名第五。排在高德地圖前面的四個APP是《微信》《支付寶》《淘寶》和QQ。
在高德地圖的設想里,《高德地圖》會越來越成為一個重量級的本地生活的流量入口。而這,無疑是盯上了美團的中心地帶。加上早已短兵相接的餓了么,新老兩個巨頭的戰火勢必愈發激烈。
地圖服務本就是LBS最底層的數據支撐,在這一點上,地圖就像基建中的“水電煤”。在美團現在的業務中,外賣服務、到店及酒旅、大眾點評均需要用到地圖服務。
美團當然也想過“自力更生”。2018年架構調整中,美團成立了LBS平臺;2019年,美團開始招聘地圖服務職能人員。據財新報道,美團還申請過導航電子地圖制作(甲級)資質,但是審核未獲通過。目前國內擁有這一資質的單位總共就二十家,BAT通過資本運作拿到了這一資質。
當下的地圖,早已不僅是一個用來導航的APP了。
早期,地圖廠商們的主要客戶是企業。高德地圖早期主營業務就是GPS應用,面向汽車廠商提供車載導航電子地圖,并于2010年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
移動互聯網風起時,是地圖搶奪戰最激烈的時刻。地圖類APP數據大概可分成三層,第一層是專業的底圖數據;第二層是POI,需要積累商超、銀行和餐廳等資源;第三層則是社會化的數據反饋,譬如積累下來的用戶導航數據。
在第一層面上,四維圖新和高德地圖是中國最大的底層數據提供商,合計占去了90%的底圖數據市場份額,因而也就成了BAT的搶奪對象。
根據高德地圖的財報顯示,移動互聯網業務在高德地圖的營收比重中占比高達39%。對于正為自己的本地生活出行服務找一個入口的阿里巴巴來說,高德地圖是一個最佳的選擇。
在2013年5月,阿里巴巴注資2.94億美元拿到高德地圖28%的股份;第二年,阿里巴巴又以11億美元全資收購了高德地圖。
也是在2014年,騰訊通過四維圖新拿到了地圖戰局的入場券。同年4月7日,騰訊以11.73億元人民幣投資四維圖新,占股11.28%。
在這期間,高德地圖就與百度地圖發起過拉鋸戰。在2013年8月,百度地圖宣布導航永久免費,三個小時后高德地圖也宣布導航免費。當時有業內人士認為,這兩家公司的免費策略將徹底顛覆導航APP收費的既有格局。
彼時,《百度地圖》在市場上比《高德地圖》更具優勢。易觀智庫數據顯示,2014年四季度在手機地圖APP的啟動次數統計中,《百度地圖》《高德地圖》和《搜狗地圖》位居前三,占比分別為61.1%、25.3%和2.3%;在使用時長上,三者分別占比54.0%、29.6%和2.9%。

在2014年,高德地圖選擇了和百度完全不同的路,這也讓結局變得大不同。當時,被整合進阿里巴巴的高德地圖第一次召開發布會,時任高德地圖互聯網事業部總經理的俞永福宣布:高德地圖將退出O2O領域,專注地圖服務。
這一舉動在當時讓高德地圖順勢獲取了一大批O2O玩家,譬如58到家、神舟專家均與高德地圖達成了合作。
走了相反一條路的百度地圖則漸漸陷入泥淵。百度選擇將LBS與O2O結合,致力讓百度地圖成為O2O的入口,并與旗下糯米、外賣業務深度融合。但隨著外賣業務慘敗,而美團與大眾點評合并也徹底改變了O2O格局,百度地圖終究沒能圓滿“平臺夢”。
地圖,不僅是BAT的高架橋;在需要的時候也能夠成為它們進攻的武器。
高德地圖在聲言“放棄O2O”的時候也提到,三年不商業化,只做好數據服務。但如今已經是六年過去,高德地圖在商業化上開始采取了進攻的姿勢。
阿里巴巴CEO張勇曾經提到,阿里巴巴如今成為了覆蓋電商、支付、云計算和物流等龐大的數字經濟體,但所有這些都和地理信息高度相關。
以菜鳥物流為例,高德地圖面向菜鳥物流推出智慧物流配送,提供位置能力應用,5級地址庫建設,專業貨車導航,貨車軌跡服務等各項能力。而菜鳥物流的運單和物流車數據,乃至餓了么的外賣數據,這些都能夠對高德地圖數據以反哺。

本地生活固然是高德地圖充滿野心的一步,但在地圖主戰場內,下一步聚焦在高精地圖上。有趣的是,這一個戰場不僅站著BAT,美團也再次入場。
在2017年前后,百度地圖和高德地圖紛紛推出了高精度地圖,率先爭奪自動駕駛和智能交通時代的寶座。百度的Apollo高精地圖強調AI技術融合,同時基于百度自身的自動駕駛布局,在落地場景上得到了承接。
在2019年,高德地圖宣布以成本價向合作伙伴推出高精地圖服務,價格為每年每輛車不超100元人民幣。也在同一日,百度宣布牽手廣汽啟動高精地圖和自定位量產項目,預計雙方合作的搭載L3級自動駕駛車型將在2020年上市。
美團進軍地圖行業的意圖是減輕外賣配送的人工成本。在2018年美團就推出了無人配送開放平臺,在去年來也不斷加強高精地圖制作,自動駕駛團隊不斷擴張。在2020年的CES上,無人配送小車法雷奧eDeliver4U出場亮相。
對地圖行業來說,本地生活服務戰火還沒徹底熄滅,高德地圖一只手的布局始終對美團充滿不確定的威脅;而在高精地圖及自動駕駛下一個爭奪焦點上,大小巨頭也早早進場。不過,如果要對陣在生活服務領域積淀豐厚的美團,這一仗不僅難打,而且還存在諸多變量。
而我們也不妨大膽設想一下,高德地圖撕開這條口子,將會如鯰魚入池一般,把市場格局攪得水花四濺。而“商業無邊界”的現狀下,BAT或TMD(今日頭條、美團和滴滴出行)這些互聯網大廠 ,未來也必將引起更多混戰。
簡而言之,這場地圖行業搶奪戰,仍然在繼續。
除了美團、百度地圖和騰訊,過去幾年,高德地圖一直視滴滴出行為最直接的競爭對手,因此在原有出行服務的基礎上,不斷新增網約車、共享單車等出行方式,將服務類型擴展至公交、地鐵、出租、共享單車、火車、飛機、自駕、網約車、步行等“出行服務百寶箱”,其豐富程度遠超滴滴出行,且有全面碾壓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