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我的紅軍媽媽潘家珍

2020-05-30 01:03:27劉南征
百年潮 2020年3期

劉南征

潘家珍

潘家珍(1916—1975),四川通江人。1932年12月參加紅軍,先后參加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后,任解放軍第六十一陸軍醫院政治協理員、南京染織廠黨委書記。1955年當選南京玄武區人大代表。1961年6月被授予中校軍銜,任湖南省軍區政治部直工處副處長。1965年當選湖南省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三級解放勛章。1975年6月17日去世,后被解放軍總政治部追認為革命烈士。

巴山上的一棵川黃連

都說黃連苦,黃連里要數川黃連最苦。我的媽媽就是大巴山里的一棵川黃連。

我媽媽潘家珍,1916年1月出生在四川通江縣鳴盛鄉楊柏河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家里靠租種地主楊三元的土地為生,每年靠一石六的谷以及紡紗、織補、背腳(用背簍運貨,四川人俗稱巴山背兒哥)維持生活。外婆潘王氏在我媽媽八歲時就去世了,靠外公潘國海、大舅潘家德、大舅媽潘魏氏做工養活我媽、小舅潘家治、小姨滿香,還有我媽媽的老外婆。我媽媽是個非常潑辣、利索、聰明、能干的人。

媽媽九歲那年的年三十,北風呼呼地吹,天上飄著鵝毛大雪,家中四壁透著冷風。外公躲債不敢回家,家里什么吃的都沒有。鄰家大嫂可憐他們,就把自家過年買的豬頭肉送了一塊給我媽媽一家。很久沒沾到肉星了,一塊肉讓大家高興極了,大家連忙用三塊石頭架起一口破鍋來煮。天已大黑,屋外北風吹得刺骨疼。外公前腳剛踏進門,地主家的兩個家丁后腳就撞進屋里,揪住外公的衣領往外拖。我媽媽拼命哭喊,一個家丁一腳把她踢倒在石頭地上,碰破了鼻子,鮮血直流。他們看家里太窮,沒東西可拿,見鍋里煮著豬頭肉,提起剛下鍋的肉就跑。舊社會窮人過年,真是如同過鬼門關啊!

家里實在窮得沒辦法,剛過完春節,就把媽媽送到太平鄉地主家干活抵債。媽媽在那里受盡了折磨,她打豬草、挑水、洗碗……地主家夏天生子,她又要打扇、洗尿布,挨打受罵是家常便飯。后來,因地租一年比一年重,外公沒辦法養活她,便把12歲的她轉賣給地主楊家做了童養媳。在楊家,她每天吃殘湯剩飯,經常填不飽肚子,12歲的她看起來只有七八歲的樣子。地主婆打她已經成了習慣,稍不滿意就用鍋鏟子把她腦袋打得流血。

媽媽雖然不識字,但心靈手巧,看見村里人家繡花,怎樣用針、怎么描樣,她都悄悄地記在心里。夜晚,楊家人熟睡了,她便拿出破布仔細琢磨。有天晚上,她被地主婆發現了,硬說她偷了布、繡花針和線,用針扎她的指頭,把她打得半死。

一次,媽媽像是染了傷寒病,發高燒、上吐下瀉,她被關在牛棚里三天三夜,不給吃喝。鄰居家大嫂看她實在可憐,偷偷送水給她喝。媽媽不能干活了,地主婆揚言要打死她,媽媽也曾多次想尋死。鄰居家大嫂替她求情,媽媽才逃過一劫,最后奇跡般地挺了過來。我外公得知情況后,給她帶來兩升黃豆、兩升綠豆,教她做豆腐、做涼粉,并鼓勵她一定要堅強地活下去。

媽媽就像一棵黃連,以頑強的生命活了下來。

跳出苦海當紅軍

1932年12月,紅四方面軍從鄂豫皖戰略轉移,涉漢水,翻秦嶺,越巴山,一舉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建立了川陜革命根據地。聽說紅軍要來,大家奔走相告,紛紛揭竿而起,迎親人、籌軍糧、縫軍裝、做軍鞋、當紅軍。整個通、南、巴卷入了火紅時代。

這年年底,紅軍進了通江城、進了鳴盛鄉,各鄉村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賣豆腐的母親聽說紅軍到了,便跑去聽紅軍宣傳員的演講,當時有一首歌流傳甚廣:“當兵要當紅軍,打倒土豪劣紳,窮人才能翻身!當兵要當紅軍,推翻三座大山,窮人才能解放!紅軍,紅軍,紅軍是窮人的大救星!”(解放后媽媽還時常哼唱這些歌)。當時媽媽由于長期營養不良,長得瘦瘦小小的,想參軍又不敢去,怕紅軍不要,她便托彈棉花的鄰居李大哥,悄悄給自己簽上名,還虛報大了兩歲。紅軍看她可憐就收留了她。

媽媽終于跳出了苦海。那年她剛滿17歲。

媽媽在家里沒有大名,因為在冬天出生,家里人都叫她“冬女子”。參加紅軍后,部隊根據我舅舅潘家德、潘家治的名字,給我媽媽取名潘家珍。婆家知道她當了紅軍,想拉攏她,特地做了一件紅棉襖,跑到紅軍駐處拉著她的手假惺惺地說:“冬女子,你別走了,你看這棉襖,特地給你做的,多漂亮呀!”媽媽一點沒動心,頭也不回地跟紅軍走了!參軍兩個月后,發了一套衣服、一雙襪子,媽媽高興得又蹦又跳,流下了眼淚。這種感情是現在人難以理解的。長那么大,十七八歲的她,從來沒有穿過一件新衣裳、一雙襪子呀!

潑辣的川妹子成了紅軍連長

媽媽加入紅軍后,先后組織和帶領婦女自衛隊、縣宣傳隊、運輸隊打土豪、分田地、打土匪、救傷員、放警戒。后來,媽媽調到縣里保衛局工作。1933年5月媽媽加入了共青團,1934年秋天調到婦女獨立團二團一連任連長。

這時,我媽媽頭抬起來了,腰板直了,說起話來聲也響了。她笑了,開懷大笑!她再也不是當童養媳的“冬女子”,而是紅軍婦女獨立團連長潘家珍。媽媽在革命隊伍里積極學習文化,學習革命理論,學習打仗,學習做群眾工作,活躍在巴山秦嶺。家鄉楊柏河村、鳴盛鄉一帶都知曉曾是童養媳的媽媽成了潑辣能干的女紅軍。

1935年1月,她喬裝成逃荒群眾,去偵察國民黨中央軍的情報。在離縣城十來里路僅有七八戶人家的村子,一位大娘見她模樣可憐,收留了她。她每天以砍柴為由外出偵察,獲取到四川軍閥劉文輝運糧部隊的詳細情報。她立即返回部隊,帶著偵察隊在敵人運糧路線上設伏,打了個漂亮仗,緩解了紅軍部隊的缺糧困難。

后來紅軍長征離開通、南、巴,“還鄉團”回來殘酷報復楊柏河村。他們沒能抓住我媽媽,但殺害了參加赤衛隊、帶領貧苦農民打土豪分田地的外公和擔任赤衛隊隊長的大舅媽。大舅潘家德跑到川陜交界的山里替人家背鹽巴、拉纖度日,當時僅有八九歲的小舅潘家治被賣到青江一位楊姓地主家里,小姨則病亡了。這些情況在解放后媽媽才知道。

尤其讓我們欽佩的是,媽媽膽子特別大,有天不怕、地不怕那股子勁兒。我哥哥是1940年9月1日在呂梁山下、黃河岸邊的一個小山村梁家會出生的。媽媽臨產時,她所在的一二〇師七一五團離師醫院還有近百里路,不能趕到那里。這時,媽媽跑到村中一個傳說鬧鬼的空窯洞里,打了幾槍,算是驅了鬼,然后請來接生婆,把大剪刀煮了煮,剪斷臍帶,便把我哥哥生下來了。此時,恰值百團大戰發起后沒幾天,部隊正與日偽軍激烈戰斗,糧食又極度匱乏,全師上下不得不用喂牲口的黑豆充饑,孕產婦每天只有不足半斤的黑豆。由于缺乏營養,媽媽沒有奶水喂養我哥哥,村里大嫂寧肯不喂自己的娃兒也要給八路軍后代喂上幾口奶,大娘們也時常煮點小米粥送來。堅強的媽媽背著兒子,一邊幫老鄉干活、一邊給兒子找奶吃。

當時在一二〇師同我哥哥先后出生的共有八個男孩子,大部分都因營養缺乏而夭折,活下來的只有獨立第一旅旅長王尚榮之子,還有我哥哥。他們是吃著百家奶成活的,為銘記呂梁人民的養育之恩,我父母給哥哥起了個響亮的名字——劉呂梁。

聽我爸爸說,就在打日本鬼子阿部規秀中將時,他們七一五團在北面牽制,前方打了三天三夜。團部在上官莊,后方留守300多人,由財務股長和我媽媽負責,她是七一五團政治處特派員(實際是保衛股長),警衛連有200多人,剩下的還有炊事員、馬夫、后勤人員及少量家屬。這時有100多日本兵襲擊留守處。危急時刻,我媽媽沉著勇敢地指揮警衛連、后勤人員跑到前面山頭與敵人周旋,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整整一天,把鬼子搞得暈頭轉向,他們也不知道八路軍到底有多少人。轉到天黑,鬼子怕被全殲,悄悄跑了。

不拿工資的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媽媽在1953年從解放軍六十一陸軍醫院調到南京染織廠當黨委書記。她沒日沒夜地干活,使工廠扭虧為盈,在工人中威信極高,受到市委書記表揚。干了兩年,她原本虛弱的身體一下子又垮了,住進了醫院。身體稍好一點,她又去干。

1955年,軍隊推行現代化正規化建設,我媽媽復員做了家屬。因此,只能靠爸爸的工資養活我們全家六口人(爸爸、媽媽、哥哥、姐姐、我、弟弟)。可她卻把6000元復員費全部捐給了南京市玄武區人民政府,她要為玄武區人民辦些實事。她說:“現在比戰爭年代好多了,黨給了我穿的、吃的,連我的命都是黨給的,比起長征路上犧牲的戰友,我知足了,還要錢干什么?”要知道那個年代1000元就能買一棟別墅啊!

后來組織上照顧她的身體,讓她做了軍事學院不拿工資的家屬委員會主任(相當于居委會主任)。媽媽當時是南京市玄武區的人大代表,她是個閑不住的人。這位不拿工資的主任,每天非常忙,除了上工廠、學校、機關做革命傳統報告、講長征爬雪山過草地的故事,還要調解一些家屬糾紛,協調各種關系。

我媽媽就是這樣的人。從參加革命那天起,就抱定了為人民奉獻的初心。

媽媽是我們最嚴格的老師

媽媽對我們子女要求十分嚴格,甚于學校老師。

父母認為我們從小就讀軍隊開辦的寄宿制學校,生活條件遠比工農孩子優越,所以對我們要求很嚴,教導我們要夾著尾巴做人,絕不能在學校炫耀父母;要時刻記住自己是工農的后代,是小小老百姓,一切要靠自己自立自強;自己有能力、有本事才是真,才能報效黨和祖國。我永遠都記得媽媽最常對我們說的話:“路是自己走出來的,是蛇鉆草,是龍上天。”

1954年,哥哥小學畢業,剛從武漢回到父母身邊。他參加完初中升學考試,媽媽就把他送到句容縣湯山炮校附近的農村,幫助那里的農民種田。每天天不亮,他就和當地農民一起下地,天黑后才回來;晚上去瓜棚看瓜,就睡在瓜棚里,蚊叮蟲咬就拿大蒲扇打;困極了,就倒頭在瓜棚里睡。一個暑假過后,哥哥曬得極黑,皮膚就像當時燒火用的黑煤球,旁人給他起了一個綽號“黑蛋”。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是我媽媽掛在嘴邊的話。她經常對我們說:“笑破不笑補。”爸爸的舊衣服給我哥哥,媽媽的舊衣服常給我姐姐,老大穿完了,老二穿;老二穿完了,老三穿;老三穿完了,小四穿。這是我們家的家規,所以我們兄妹四人從小都穿打補丁的衣褲。

蘇哈木林中將是蘇聯派到南京軍事學院的首席軍事顧問,1956年冬天他來我們家做客。我爸爸向他介紹我們家全體成員,說到我哥哥時,蘇哈木林十分驚訝,連問了三遍,他怎么都不相信眼前這個穿著補丁舊棉衣的我哥哥是將軍的兒子,仍一個勁地反問:“他是誰?”翻譯告訴他,是劉子云的兒子。他又搖腦袋,“是勤務員吧?”確認是我哥哥后,他依然不理解。因為在蘇聯一個將軍的兒子,不會像中國將軍的兒子這樣穿得像“叫花子”。

2005年春,我來到北京參加小學同學聚會,大家40多年沒見面了,當年搶渡大渡河十七勇士之一的孫繼先中將的兒子孫東生,他還清楚記得我和我媽媽當年的形象,他對我說:“我記得你小時候,經常穿打補丁的衣服褲子。還有就是你媽媽是老紅軍,給我們做報告,講長征的故事,進行傳統教育。”

媽媽對我們要求十分嚴格,平時從不給零花錢,只有過年才給兩角壓歲錢。記得哥哥在南京市第十中學上初中,每天騎自行車上學,風雨無阻,碰到下大雨、下雪天便破例給他1000元錢(舊幣1000元是1角錢)買一碗800元(八分錢)的陽春面當早餐。1999年南京市第十中學(后改為金陵中學)校慶,請五〇、六〇、七〇屆畢業同學回母校,老同學在一起回憶起往事說,學校組織去中山陵、玄武湖春游,同學們圍著我哥哥,以為將軍的兒子一定有錢,想叫他買點瓜子請客,沒想到他根本沒錢,和大家一樣是“窮人”。

每到星期天,媽媽都給工作人員放假。家里的衛生就叫我們兄妹包干,擦窗子、拖地板、抹桌子、洗鞋、洗衣服。大孩干重活,小孩干輕活,都不能閑著。記得1955年國慶節,我哥哥早上六點要集合參加大游行,媽媽把表看錯了,半夜兩點把我姐叫起來做飯,當時她才12歲,在媽媽幫助下,點著了火(那時用柴火燒飯),一邊加柴,媽媽一邊教導我們:“火要空心,人要實心。”結果我姐把水加多了,米煮成了爛飯。那天半夜是她第一次學做飯。

我們家還有一個傳統“節目”,每月開一次講評會,每半年開一次表彰會,春節前要開表彰大會,這應該與父母都是軍人有關吧!每放寒假,媽媽會把我們兄妹四人的成績冊和老師評語收好,除夕那天,父母、兄妹,工作人員(警衛員、司機、保姆、炊事員)都坐在廳里,桌上擺好瓜子、花生、水果、糖塊。媽媽主持,先點評我們兄妹每個人的學習成績、在校表現、優缺點,然后分別獎勵書、筆或本子,接著再點評工作人員,分別獎勵襪子、毛巾或者筆、本子。總之以鼓勵為主,基本上每人都有一份。好在我們兄妹四人學習很自覺、成績很不錯,在校都是“三好學生”“優秀干部”,爸媽也從來不用為我們的學習操心,每次學校開家長會都為他們臉上添了光。由于哥哥在學校各方面表現突出,學習成績優異,1960年被保送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當然,媽媽還是會批評我們,我受的批評最多,比如不愛疊被子、不愛掃地、喜歡吃零食……媽媽從小事情上敲打著我。

每次開完講評會,就表演小節目,自娛自樂一番,非常快樂。我媽媽最愛唱的一首歌是《八月桂花遍地開》,一邊唱一邊表演,好像回到了紅軍時期。我們家的保留節目是大合唱《在太行山上》,只要聽到“紅日照遍了東方,照遍了東方……”就知道家庭會議到了尾聲。這時,全體人員開始聚餐,迎接新一年的到來。這個傳統一直保持到我們兄妹都參加了工作為止。

我的媽媽也是很多困難孩子的媽媽

1961年我媽媽又重新回到部隊,穿上了軍裝,被授予中校軍銜,任命為湖南省軍區政治部直屬工作處副處長。

我們家搬到長沙后,父母的老戰友、老部下、老同事紛紛前來看望我父母。我媽媽參加紅軍時連隊的炊事員張榮桂阿姨也來了,媽媽拉著她的手,親熱地噓長問短。當得知張阿姨住在榮軍學校、沒有工作、家里有八個孩子、生活困難以后,媽媽每月寄錢幫助張阿姨渡難關。更令我驚訝的是,就在當時,媽媽毫不猶豫地把自己身上穿的一件深藍色呢子短大衣送給了張阿姨。那是媽媽路過上海時花40元錢買的最好衣服,還帶著媽媽的體溫呢!我瞪大了眼睛看著媽媽。而她自己一直到去世,都穿著1954年買的毛線自己織的毛衣。她的襪子也補了又補,連買一雙新襪子都舍不得。

在省軍區,管理部門多了,遇到生活困難的人和事也多了。從此,我的媽媽又成了那些困難家庭孩子的媽媽。處里同志有困難,她就幫助二十、三十元,一點也不心疼。

湖南省交通廳老廳長盛科是三五九旅的老同志,家里不富裕,小孩子多。我媽媽知道后,把自己舍不得穿的新衣服,另加100元錢,送給了盛家的孩子們。

劉子云、潘家珍與子女們合影

媽媽的一位戰友趙珠明,她家女兒上大學后家里負擔重,媽媽便每月給戰友孩子寄生活費。后來,我哥哥、姐姐上大學離開了長沙,但一到周末,我家卻又多了三四個哥哥姐姐,他們都是父母戰友家的孩子。

1962年,我姐姐要高考了,她的同學莫咬奇突然患上急性化膿性闌尾炎,且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我姐姐和另外兩位同學趕緊把他送進湖南省人民醫院。當得知手術還需30元押金時,莫同學犯了愁,家里一時半會兒籌不到錢,病情嚴重又耽誤不得,怎么辦?我姐姐馬上找媽媽說明情況,媽媽毫不猶豫掏錢解了莫同學家的燃眉之急。后來,莫同學考上了武漢大學數學系。50年后,大家再重逢,莫同學的愛人拉著我姐姐說:“莫媽媽年輕守寡,你媽媽救了莫同學就是救了莫媽媽。”

1966年3月,河北邢臺發生了大地震,媽媽立即把家里的存款2000元寄給災區的孩子們。

鄉下的親朋好友帶著孩子來,我的爸爸媽媽招待吃住;沒有衣褲,就把家里的衣褲都找出來送給他們;家鄉孩子生活困難,就寄錢;家鄉修水利、修公路,就幫;只要是造福百姓的事,有能力一概幫忙。唯獨沒有通過他們手中的權力,為任何親朋好友安排工作、調動戶口。

媽媽是榜樣永在我心中

我永遠記得1975年媽媽去世時,她的存折里只有80元錢,而她給別人的卻已數不清。

我的媽媽就是這樣的人,一個心里總是裝著他人的人;一個生活儉樸、始終保持艱苦樸素本色的人;一個砥礪初心,永遠為普通百姓著想的共產黨員。

在我們家,除了媽媽、爸爸外,還有爺爺、大伯父、二伯父、二姑父和外公、舅母,他們都參加了革命。憑著對中國共產黨和革命隊伍的無比忠誠,對真理和共產主義信仰堅定執著的追求,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熱愛,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流血犧牲、無私無畏。

如今,他們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但他們給我們留下的那顆顆金子般的心,永遠照耀著我們前行的路。

(責任編輯 葉松)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另类色| 欧美精品啪啪| 久久夜夜视频| 国产专区综合另类日韩一区| 国产91丝袜|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无码中文AⅤ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伦视频| 国模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操国产美女|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97视频精品全国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亚洲欧美激情小说另类|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97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欧美中文字幕第一页线路一|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久久性视频| 亚洲乱伦视频| 99视频在线免费|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97色婷婷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4虎影视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精品不卡片视频免费观看| 尤物精品国产福利网站|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欧美激情网址|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不卡的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免费黄|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va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无码 在线 在线| 国产永久在线视频| 日本a∨在线观看| 5555国产在线观看| 九九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本在线播放|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69av在线| 91最新精品视频发布页| 日韩国产无码一区|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伊在人亞洲香蕉精品區|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一区|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 久久精品免费看一| 久久精品国产在热久久2019| 自慰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天堂网| 欧美成人第一页| 国产欧美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99热这里都是国产精品|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免费欧美一级|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亚洲一区网站| 亚洲一级毛片| 777午夜精品电影免费看| 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 国产91线观看| 天堂亚洲网| 人妻中文久热无码丝袜| 精品偷拍一区二区|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