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華, 徐盛嘉, 趙寒治,韓滿朝
高校公共體育課作為高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體育工作的中心環節,而面對現如今大學生身體素質下降趨勢日益加劇,學生對高校體育課程的喜愛程度每況愈下,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的境況,教育事業從業者開始反思,如何才能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等一系列問題。本文試圖通過運用情境模擬教學法對高校體育足球課進行干預并與常規的教學手段進行對比,從而為提高教學效果增添一種新的方法。
情境模擬教學法在普通高校足球公共體育課中的運用作為研究對象。
主要以傳統體育教學法、情境模擬教學法、情境教學、體育教學實驗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數據庫、維普數據庫等進行相關文獻的收集,搜索并從中歸納整理出有關情境模擬教學法在普通高校足球公共體育課中進行實驗的相關內容,從而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和理論依據。
2.2.1 問卷的設計
本實驗問卷采用顧海勇與解超編寫的《大學生體育興趣評價量表》,從五個維度對學生學習情趣進行測評,依次是學習的積極性、消極性、技能學習、課余活動、體育關注。
2.2.2 問卷的發放
實驗前對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發放問卷,問卷發放數量36份回收數量36份有效問卷100%,實驗后發放問卷36份回收問卷36份回收量100%有效問卷100%。
2.2.3 問卷的信度檢查
為了確保問卷調查所得到數據的可靠性,本研究采用再測信度法對學生學習興趣進行了檢驗。兩次發放問卷的時間間隔為兩周,對實驗對象再次方法問卷。經檢驗計算得出相關系數為r=0.822,表明該問卷信度符合研究需要。
對教學實驗各項測試結果所取得的數據進行收集統計后,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進行分析處理,對所獲得數據進行T檢驗使實驗效果具體化,確保研究結果的客觀性。
2.4.1 實驗對象
隨機抽取華南師范大學2015級足球公共體育課學生36人(男生),分為實驗組18人對照組18人。
2.4.2 實驗時間地點
實驗時間為2017年3月——2017年7月,實驗組與對照組同時進行16次課32學時的教學實驗(考試周不包括在內),并將實驗地點統一設為華南師范大學(大學城校區)南區田徑場。
2.4.3 評價指標
身體形態指標、身體素質指標、專項技術指標、比賽指標、相關心理指標。(具體內容見附錄)
120米折返跑:距起跑線30米、20米、10米各設置一個標志物,受測者當聽到“開始”口令(開表),即從起跑線起跑,依次向30米、20米、10米做一個來回的折返跑,該折返跑以觸及標志物、起跑線為有效。
運球繞桿射門(運球及運球突破):設置間距為三米的五個標志物,最后一個標志物距大禁區線五米,當受測者聽到“開始”口令時即從起點運球依次繞標志物并在大禁區前運用腳背內側或是腳內側踢球的方法完成射門,當球越過兩門柱的垂直線時視為完成考核,每人有三次機會取最好成績,漏桿與射門不進算測試失敗。

圖一 運球繞桿射門示意圖
定位球踢遠(腳背內側踢球):測試者運用腳背內側踢球的方式將定位球踢起,落在10米寬的范圍內,根據第一落點測量成績。測試者每人踢三個球,將最遠的一個作為最終成績,球必須以腳背內側踢球的方式凌空踢起,球未落在規定的場區內、地滾球、球整體出界均為測試失敗無成績,其中觸線為有效。
2.4.4 實驗控制
1.實驗對象的控制
教學實驗前為避免實驗班與對照班之間可能存在的較大差異,影響實驗的信效度,將對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身體素質與足球技能水平進行均衡化處理,教學前對兩個組近行實驗前測對測試成績進行分析并通過對學生進行訪談得知學生并無比賽與足球技能的學習經驗,這就避免因為實驗樣本本身存在的顯著差異從而影響實驗結果。為了避免實驗對象在實驗過程中受到一些不確定因素的干擾,在心理上產生“霍桑效應”,授課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采用“單盲法”(只有任課教師知道哪個是實驗班哪個是對照班)進行教學與測試,在進行交叉比賽時每人至少上場20分鐘,從而減少最后指標統計上因上場時間差異而出現的誤差。
2.實驗操作者的控制
為了避免不同教師的特點與教學風格等存在差異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實驗班和對照班皆由本人來完成教學。同時為了避免客觀條件引發的差異,因此兩組在人數,教學內容、課時和場地器材上均保持一致。
同時為了減小因樣本本身存在的差異對實驗效果造成不利影響,實驗前對測試指標進行了實驗前測。

表1 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基本身體情況與基本素質對比分析表(n=36)
對測試數據進行了差異性檢驗,檢驗結果顯示實驗對象在上述測試內容中各項p值均大于0.05說明學生在身體基本情況與基本身體素質上無顯著性差異。

表2 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足球專項體能與技能對比分析表(n=36)
對測試內容的結果進行差異性檢驗p值均大于0.05因此三項數據均無顯著性差異,保證了實驗組與對照組專項體能與技能的內部一致性從而減小了實驗樣本內部差異對實驗結果造成的影響。

表3 實驗前對照組與實驗組足球學習興趣對比分析表(n=36)
實驗前對對照班與實驗班分別發放問卷,問卷共27題分為五個維度,分別是消極性、積極性、技能學習、運動參與、體育關注度;消極性屬于逆向賦分其他屬于正向賦分,將數據進行初步統計運用相關性檢驗得出各維度p值均大于0.05,因此實驗班與對照班在學習興趣的各個維度方面無顯著性差異。
第一步,情境創設,情境體驗。
首先根據教材內容、教學任務、教學重點難點進行情境創設,情境的設計需要從具體的實際情況出發,注重學生的接受能力和主體地位,通過主體活動和環境的交互作用,使學生自身獲得主觀的感悟與體驗,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
第二步,集體探討,講授答疑。
教師對學生所進行的情境體驗進行總結并提問,提問主要是為了引出本節課所要傳授的具體的內容,而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體驗必然會存在一些感受。教師組織學生對問題和自身的疑惑進行小組討論,首先學生通過相互探討得出一定的結論然后以小組或者個人為單位與教師和全體同學進行討論,教師對結論進行點評和總結并引出教學內容,然后教師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講解與示范,在討論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對學生的鼓勵,鼓勵學生思考與討論激勵學生踴躍發言,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活躍的學習氛圍。
第三步,學生學練
在學生與教師的集體探討過后,學生對之前情境體驗中所產生的疑問得到了一定的解答,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始主動積極的參與到練習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不斷的反復練習,并通過這種不斷的反復與強化來掌握技術動作的要領與精髓。教師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要進行巡視,糾正錯誤的動作對表現好的學生進行鼓勵與表揚。同時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調節練習的難易度從而增加學生的自主權達到提高學習興趣和掌握學習技術動作的目的。
第四步,實踐檢驗
前10學時重復第一環節,讓學生運用所學來參與到教師所設置的情境中,力求通過不斷的反復練習形成穩定的情境應答模式。
第五步,課堂總結與放松
教師帶領學生做拉伸放松運動的同時對本節課的表現進行點評,首先對同學技術動作學習效果的好壞進行評價,其次注重對同學分析與討論部分的表現進行評價,鼓勵學生大膽的去探討和踴躍發言。
第一步,整隊集合教師宣布課堂常規介紹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體委帶領跑步熱身。
第二步,教師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講解與示范,主要采用語言法與直觀法,學生進行學練,練習的過程主要運用分解練習法強調教學內容和過程的由淺入深。
第三步,教師對學生練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進行集中糾正,并讓優秀學生進行演示后讓學生繼續進一步的練習。
第五步,課堂總結放松,教師在帶領同學進行拉伸放松的同時對本節課同學的表現進行總結,并且布置作業。
經過一學期16次課的教學后對實驗班與對照班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測試,并與實驗前的測試結果進行了比較與分析,試圖從分析結果去研究情境模擬教學法在高校足球公共體育課中的可行性,同時與傳統教學法進行對比找出兩者的差異從而為高校足球公共體育課的教學方法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借鑒。

表4 對照組實驗前后各項體能技能指標變化對照表(n=36)
*表示P≤0.05,**表示p≤0.01
對對照組學生的數據進行了分析處理后可以得出學生在運球繞桿射門與定位踢遠兩項中取得了較為顯著的進步p值小于0.01具有極其顯著性的差異,驗證了傳統教學法在傳授學生技能方面有獨到之處。五十米與立定跳遠兩項沒有顯著性的變化,并且立定跳遠一項的成績出現了些許的下滑現象,這種現象的發生與傳統教學法以教師為主體單方面的對學生進行技能的灌輸有一定關系,雖然在技能的學習上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是在專項體能上卻沒什么進展,在練習中不積極不主動經常是老師要求做什么才會去做,缺乏學習的主動性這就導致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動量與強度不充足,從而導致學生身體素質沒有明顯的進步。

表5 實驗組實驗前后各項體能技能指標變化對照表(n=36)
*表示P≤0.05 **表示p≤0.01
通過將實驗組實驗前與實驗后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發現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驗班的學生在身體素質與足球技能上均取得了進步,其中進步極其顯著的有五十米,運球繞桿射門與定位球踢遠三項;折返跑一項p值小于0.05具有顯著性的提高,這就說明情境模擬教學法在高校足球選項課的教學中能夠提高學生的技術與身體素質,能夠完成教學目標,教學法本身具有可行性。通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主動的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而練習過程中通過模擬真實情境增加身體對抗和提高學生在不同情境中的適應能力,在這種學習過程中學生一方面增強了身體素質另一方面掌握了技術動作提高了技能的運用能力,因此產生了表格中的結果。

表6 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各項體能技能指標對照表(n=36)
*表示P≤0.05 **表示p≤0.01
在不同教學方法下的學習與訓練過后,對實驗班與對照班的基本境況進行了又一次測試,測試結果顯示傳統教學法與情境模擬教學法在學生繞桿、踢遠、立定跳遠上不存在顯著性的差異p值均大于0.05;五十米和折返跑的檢驗結果p小于0.05存在顯著性的差異,實驗班學生成績更優于對照班。
通過對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前后的縱向和實驗后橫向比較的差異分析可以得出,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足球專項技能學習上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兩種教學法對傳授學生足球專項技能均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在身體素質與專項耐力上卻出現了差異,實驗組在情境模擬教學法的影響下,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情境練習中主動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學生更積極主動的去學去練從而提高了練習的量,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將單一的枯燥的分解完整練習改為人與人之間相互配合或是對抗的練習,從而增加了練習的強度,致使學生的專項耐力與爆發力得到了顯著的提升,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經提出學習的形式分為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在接受學習中學習的主要內容以定型的形式呈現給學習者,學習者不需要任何發現只需要把教師傳授的知識內化到自身的認知結構中,當到了適當時候在運用出來,而發現學習則更適合年齡較大有一定認知能力的人,學習者能夠親自發現學習的主要內容;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并無好壞之分只是側重點不同,就如本實驗中涉及的兩種教學方法,傳統教學方法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單純技能的掌握來說更為省時省力;情境模擬教學法在完成技能傳授的目的同時還可以從其他方面提高教學的效果但是對學生的認知能力卻更高的要求。

表7 對照組實驗前后各項學習興趣指標變化對照表(n=36)
對對照組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后發現各項指標均無顯著性的差異進一步從數據上來看實驗前與實驗后各個維度指標變化均不明顯。傳統教學法并未較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原因正是教師居于主體地位而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技能,在這種被動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很難提起興趣學生要做的只是老師要求的,不用過多的去思考按教師要求去做最后能夠在考試中達標即可,這樣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目標最終限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表8 實驗組實驗前后各項學習興趣指標變化對照表(n=36)
*表示P≤0.05,**表示p≤0.01
將實驗組實驗前與實驗后的學習興趣指標進行了統計分析發現其中只有學習的積極性一項取得了顯著性的增長p值小于0.05,消極性與技能學習一項雖有較多增長但是未取得顯著性的效果,這就說明情境模擬教學法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長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因為學習周期短學生學習與各種社團活動又比較多,而且較多的學生在之前對足球運動并沒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在體育學習興趣上相比實驗前并未取得太多的增長。

表9 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后測各項學習興趣指標對照表(n=36)
*表示P≤0.05,**表示p≤0.01
從表9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所測內容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顯著性差異,其中消極性一項實驗班較對照班有極其顯著性的差異,即便是其中差異最小的體育關注度一項p值也小于0.05,這就反映出了實驗班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在促進學生學習興趣上較傳統教學法有較大的幫助,這有賴于教師在課堂上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較多的自主空間,讓學生充分發揮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教師通過模擬情境使學生融入到情境中,發散學生思維讓學生去思考分析與討論,使學生主動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去學習情境中所反饋的教學內容,在練習中去競爭去對抗去扮演不同的角色,這種豐富多彩并且自主權充足的學習方式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的興趣,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不是單純的去形成刺激——反應的動力定型更不是簡單的去被動的學習知識技能,而是通過主動的去探索將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相互聯系,形成知識體系的過程。從問卷的結果就能體現出來,學生們更愿意主動的去學習去了解和運用體育相關知識,這就表明情境模擬教學法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有助學生自主去建構知識體系。
通過分析得知相對于傳統教學法情境模擬教學法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教師為其設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下進行學練有助學生學習情趣的培養,學生能夠自主增減難度和部分規則,這樣就使得學生獲得了更多的自主權彰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以往單純的單方面灌輸情況,情境模擬教學法通過設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學生通過在情境中進行體驗去發現學習,去扮演不同的角色,去思考分析如何取得優勝等種種的變化。這種方式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了顯著的作用。
1.兩組實驗前后縱向對比顯示運球繞桿射門與定位球踢遠均有顯著性的提高,而兩組無論是縱向還是橫向的數據比較均顯示學生五十米和折返跑項目實驗班取得的進步更顯著,這就說明情境模擬教學法更能提高學生的專項跑動能力。
2.從橫向比較來看實驗后實驗組學生的學習興趣較對照組有顯著性的提高,這就說明情境模擬教學法較傳統教學法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情境模擬教學法能更好的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因此在大學生身體素質下降趨勢日益明顯的當下可以運用本教學法來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2.為了更好的促進大學生足球公共體育課的學習氛圍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更多的運用本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情境模擬的前提是學生對所模擬的情境有一定的認知和興趣這樣才能更好更容易的將學生引入到情境中,因此在情境教學過程中一定不要盲目的創設情境而是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選擇能更好激發學生興趣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