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佳 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
港口可以說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核心資源,它能夠有力地推動貿易與經濟的發展,“以港興城”對于區域港口城市無疑是一個機會。蚌埠作為淮河流域的一個重要城市,要抓住《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帶來的重要機遇,加強港口建設,整合相關資源,充分發揮港口作用,進而通過航運刺激地區經濟的發展。毫無疑問,目前蚌埠港口和經濟的發展還存在很多的阻礙,因此,本文通過分析其發展現狀,進一步探究二者的相互作用機制,最后提供一些具體性的建議。
2019年,蚌埠市經濟發展持續向好,GDP超過了2000億元,同比增長約8%,基本工作穩步完成。這一年,全市的固定資產投資上漲了10%,新引進十億元產業類項目22個,加快了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工業經濟的綜合效益指數居全省第一。此外,近些年來,蚌埠市政府致力于創建工業強市,提高科創水平,硅基材料、生物基材料等產業的產值增長率均在20%以上,不斷在“創新之城、材料之都”的建設上取得新的突破。2019年,也是蚌埠市外向型經濟不斷繁榮的一年,蚌埠市不斷對外開放,建成了淮河流域安徽斷首個二類水運口岸、建成了首條外貿航線(蚌埠―太倉),“蚌西歐”班列貨運經由“一帶一路”沿線國家17個城市。2011―2018年蚌埠市的具體主要經濟指標數據見表1:

表1:蚌埠市2011―2018年主要經濟指標數值
蚌埠港是淮河流域內唯一的國家級港口,現有碼頭泊位53個,其中包括千噸級23個。全市運輸船舶有3900艘,運力590萬噸,位于全省第二,運輸貨物中建材、糧食、化工原料居多。2019年3月,蚌埠港二類水運口岸建成并對外開放,同年6月開通蚌埠-太倉外貿航線,蚌埠港成為國際港口。2019年10月底,蚌埠市的港口吞吐量達1289.7萬噸,36191TEU,提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可見貨物和集裝箱的吞吐量都有明顯的增長。目前,蚌埠市也出臺了基本政策給予集裝箱運輸補貼,進一步推動其發展。與中遠海運、中谷、郁州海運等的合作關系,使得蚌埠港對內與連云港、青島等沿海城市和港口有了連接,外貿航線的開通則使得貨物已經能夠抵達全球很多的國家和地區。這無疑對于進出口貿易額的增加、國際物流的發展、外向型經濟的繁榮都是起到積極推動作用的。
港口物流的發展是區域經濟繁榮的重要推力。港口物流可以說是一個涉及多個行業、多個部門、多個地區的基礎產業,它不僅有自身的生產效益,同時也與地區經濟的很多產業有緊密聯系。所以,港口的發展對經濟發展有直接貢獻,也有間接貢獻。一方面,港口本身作為地區經濟的一部分,其發展離不開倉儲、運輸、加工等行業的支持,在帶動了這些產業發展的同時促進了各地之間的商品貿易。產業的發展勢必會吸引投資,利用好這些大量的資金,可以擴大相關企業的規模,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同時增加了稅收。另一方面,港口周邊產業的繁榮會促進就業,區域內就業人數的增加、人員工資收入水平的提高,會刺激整體消費。物流的發展還有利于優化區域內的產業結構,加快產業的集聚與規模擴大,這對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帶來更大的市場效益十分重要。
區域經濟的繁榮可以說是港口物流發展的保證和基礎。首先,當地區經濟繁榮時,政府才會有財力去投入更多的資金、出臺更多的優惠政策來支持港口建設,如加大對港口基礎設施的完善力度,給予貨物運輸、集裝箱運輸一定金額的補貼,支持產業集群發展。當然,港口的發展也離不開其區位與交通優勢,以蚌埠為例,正是由于經濟的不斷繁榮,蚌埠下一步就會圍繞“振興水運、通江達海”的任務目標,不斷地推進拓航線、建樞紐,打造完整的航道網,建成港口群,這無疑會進一步推動港口物流的發展。
總體而言,這幾年蚌埠的區域經濟與港口物流都在蓬勃發展。作為內陸城市,蚌埠的很多產品要通過港口對外運輸,各行各業的發展離不開港口;而地區經濟繁榮,產業規模的擴大又給港口運輸帶來更多的業務,所以兩者可以說是相互支持與促進的。
安徽省作為農業大省,現在蚌埠對外運輸以農作物為主,所以存在現有產業層次較低的問題。蚌埠現在要做的就是穩定現有的產業基礎,做好創新驅動,把重點放在突破科學技術上,進一步壯大硅基材料、新材料產業,擴大其生產與出口。產業的結構與規模影響港口物流運輸的貨物種類,也會吸引更多的貿易與投資,所以要利用現有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擴大,加強各個產業的聯系,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進而加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我市現有的保稅物流中心和港區之間沒有整體的信息系統,也未形成聯動體系,保稅區與港區的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發揮。因此,蚌埠市需要借鑒其他地區的經驗,堅持“區港聯動”的創新模式,切實完成“以港促區、以港興城”的任務目標。保稅區要在現有的設施基礎上進一步開拓其他功能,如:保稅加工、倉儲物流、交易、監管等。對外加大牽引力,學會通過政策優勢,吸引外貿企業的投資,提供便利服務;對內增強驅動力,提升港口、保稅區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與能力,多通過集體培訓學習的方式規范員工對政策的落實。
蚌埠港是內河港口,目前只有千噸級的泊位,自身的運輸能力受到限制。水運憑借運量大、污染低的優勢,會被更多的客戶選擇,所以之后的港口吞吐量會有明顯上升,但港口現在的基礎設施也比較落后,如裝卸搬運的機器破舊,服務功能單一,這無疑限制了港口物流的進一步發展。因此,下一步蚌埠市要針對出現的問題做出改變。加大對于港口建設的資金投入,完善優化現有的港口體系,提高服務水平,重視從最初的貨物運輸、倉儲到裝卸、加工等環節,對現有的管理模式等進行改革,減少不必要的錯誤,提高運輸的安全性。
蚌埠于今年6月開通首條外貿航線,開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有了貿易往來,但是這對于處于淮河生態經濟帶的城市發展遠遠不夠。下一步,要打造多式聯運的模式,拓寬更多的運輸航線,如以蚌埠為駛出港或到貨港,其他沿海港口為中轉港的航線,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合作,增加貿易往來。當然,水運也存在著弊端——時間長、風險偏大,依托互聯網信息平臺進行貨物的定位與監測,就可以幫助客戶知曉貨物的航運情況、到港時間等。除監測外,港口物流各個環節的信息電子化和作業機器化,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人工作業,在提高效率的同時降低了出錯的情況。
對于港口物流和區域經濟的發展來說,都離不開人員的服務,因此加強相關行業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是不可或缺的舉措之一。企業是離不開人員的,對于管理者要科學地經營管理,提高產業的知名度、客戶的信任度與滿意度。港口物流相關行業的工作人員要提高個人的素質,提高自身的服務意識,有好的服務態度,這將會給港口物流與區域經濟的發展建立良好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