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濼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提醒世界,人類生存和生活依賴日益緊密。在當前各類系統性風險相互交織、局部和全球問題彼此影響的全球化時代,迫切需要凝聚多邊之力。作為新興大國,與其他國家一道維護人民健康安全,是中國保障國家安全的必然選擇,更是不可回避的道義責任。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充分暴露當前衛生治理體系的短板,前所未有地顯現出衛生多邊合作的重要現實意義。各國唯有同舟共濟、加強合作,才能有效應對全球公共衛生安全挑戰。在形成基本共識前提下,需要根據形勢發展,思考以何種方式開展合作,才能充分調動資源,將理念共識轉化為行動成果。
首先,強化多邊合作是最為現實、迫切的應對之策。
當前維護全球衛生安全涉及的重大問題,如關鍵藥物疫苗研發、醫藥可及性、傳染病聯防聯控、脆弱國家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等絕非一國之力所能解決,只有通過多邊合作,聚集各方資源才能有效應對。
其次,創新型非國家行為主體的參與改變了全球衛生治理格局,不僅使衛生多邊合作更加必要,同時又為多邊合作注入新動能。
近年來,除主權國家、聯合國機構等傳統行為主體外,出現了數量不斷增加、類型多樣的非政府組織、私營企業、慈善機構、民間聯合機制等在全球衛生舞臺上一起工作。這些非國家行為主體的作用日益擴大,與衛生政策標準制定、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等各個方面都有直接關聯,例如蓋茨基金會、全球基金、流行病防范創新聯盟、全球疫苗免疫聯盟等長期致力于傳染病應對工具的研發,在疫情中可以迅速調動資源,集合全球最優秀的機構和人員力量針對疫苗研發等關鍵環節展開行動。實踐也證明,以往在艾滋病、瘧疾、脊髓灰質炎等諸多全球衛生挑戰斗爭中,非國家行為主體在資源動員、提供高質量專業技能、開展前沿研究、提供政策分析、為項目檢測評價提供專門技術、進行宣傳倡導、提供教育機會和設計培訓項目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在提升低收入國家衛生能力和擴大醫藥覆蓋脆弱群體方面特別有效。與此同時,這些非國家行為主體與主權國家、聯合國機構等建立了涵蓋各種類型、涉及不同主題、具有典型多邊合作特性的伙伴關系,已成為全球衛生治理體系中的新常態。
長期以來,在衛生對外合作領域,中國比較側重雙邊合作,以密切國家間關系、通過“軟實力”展示我國的良好形象。隨著中國與國際社會的相互依賴越來越深入,全球衛生治理多邊合作趨勢越來越清晰,如果仍然拘泥于雙邊合作方式,中國將難以在全球衛生治理改革過程中充分釋放能量、發揮獨特作用。因此,中國應認真思考國家安全與全球衛生安全之間的關系,將衛生安全視為一項重要的外交目標,堅持以發展結果為導向,客觀評估自身比較優勢和瓶頸限制,大力加強多邊合作,以開放包容心態,與其他政府及非政府行為主體搭建平等的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推進衛生治理改革,構建全球衛生安全體系。
近年來,中國領導人在多個重要場合表示將堅定支持多邊主義,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支持加強聯合國系統作為全球治理核心平臺的地位。
為此,中國逐步加大對國際組織的資金投入,2019年的預算資金是2011年近5倍,從53.76億元上升到250.75億元。除定期繳納會費外,合作方式還包括國際組織捐贈、維和攤款、國際組織股金及基金等。在衛生領域,除聯合國機構外,中國也曾向全球疫苗免疫聯盟、全球基金等非官方機構提供過捐贈。總體而言,中國更看重多邊機制,特別是以聯合國為代表的傳統官方機構在為擴大本國影響力、樹立開放形象中發揮的獨特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進一步凸顯衛生多邊合作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中國應從短期應對和長期謀劃兩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推動多邊合作。

在全球抗擊新冠疫情斗爭中,世界衛生組織始終發揮著領導和統籌的關鍵作用。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4月14日晚間通過發言人發表聲明說,世界衛生組織必須得到支持,這對全球戰勝新冠疫情絕對關鍵。圖為2月24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左)在世界衛生組織總部發表講話(新華社發)
第一,繼續加大投入,支持多邊機制應對疫情全球蔓延。積極響應G20聯合聲明,進一步增強世界衛生組織在協調國際抗疫行動方面的職責,支持填補其“新型冠狀病毒戰略防范和應對方案”中的資金缺口,向新冠肺炎團結應對基金、流行病防范創新聯盟和全球疫苗免疫聯盟提供資源,重點支持疫苗聯合研發取得實質進展。加強與世界衛生組織合作,為建立關于大流行病防范和應對的全球倡議提供支持。
第二,將多邊合作作為中國貢獻全球衛生治理體系改革的重要渠道。全球衛生安全應成為外交政策的目標,不僅僅作為密切國家間關系、展示國家形象的工具。應以此為出發點制定國際衛生發展合作政策,客觀評估中國的比較優勢和瓶頸因素,細化和量化合作目標,明確衛生雙邊合作和多邊合作的任務分工。此外,在衛生發展合作政策總體框架下,單獨制定衛生多邊合作五年愿景規劃。集合調動國內外交、財政、發展、衛生等政府管理部門、相關科研機構、私營部門,以及國外合作伙伴力量,在一同討論多邊合作思路過程中,促進理解、形成共識。
第三,堅持傳統型政府合作與創新型非政府體系合作雙軌并行。一方面,對于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傳統多邊機構,加大核心捐款份額,助力提升機構能力,同時重點在脆弱國家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婦幼健康保障等方面加強政策對話和發展項目合作;另一方面,對于眾多創新型非政府多邊機制,優先選擇契合中國重點關切的蓋茨基金會、全球基金、流行病防范創新聯盟、全球疫苗免疫聯盟等,明確國內對口聯系機構,建立定期協調溝通機制,有序響應衛生籌資計劃,側重在關鍵疫苗和藥物研發、提高藥物可及等方面加強合作,同時鼓勵更多國內科研機構和私營部門參與其中。
第四,密切國內相關部門的多邊合作政策協調,強化體制機制保障。在現有國際發展合作部際協調機制基礎上,增設衛生發展合作協調小組,成員包括國際發展合作署、國家衛健委、財政部、外交部、商務部、科技部等政府部門。因多邊合作涉及部門尤為分散,協調小組應將衛生多邊合作作為重點議題進行定期討論,討論內容應包括資金規模、合作形式、重點內容、合作伙伴評估以及與雙邊合作的配合等。
第五,建立跨領域、跨學科的知識共享與政策支持網絡。加強多邊合作,有效改善全球衛生治理,需要形成基于結果導向的發展合作方法論和邏輯體系,這對當前外交、發展、衛生等政府部門和私營部門人員更新知識結構提出了新挑戰。應充分調動國內外民間資源和積極性,共同搭建便于各方人員了解歷史背景、普及跨界知識、突破路徑依賴、加強溝通對話、討論合作方案的分享網絡,為多邊合作決策機構提供咨詢建議參考。(作者系商務部研究院國際發展合作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本文為科學新媒體《知識分子》與蓋茨基金會合作專欄“全球健康發展”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