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光明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類面臨的一場危機,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世界。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我們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國際人才交流工作要適應新形勢,借用新技術,采取新路徑,科學應變、主動求變。
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傳統國際人才交流模式,但同時催生并推動了新的國際交流合作路徑。
應對危機的壓力和政治運作的邏輯,不斷沖擊著國家間信任和合作的基礎,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特點:一是疫情下的國際社會合作機制脆弱,盡管存在著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等平臺,但是其動員資源的能力有限,遠遠無法滿足應對當前全球疫情的需要。二是疫情推動了大國之間的戰略競爭,某些國家和利益集團利用疫情加快推動自己的地緣政治和經濟利益爭奪。三是疫情被意識形態化,導致所謂的國家治理模式和全球治理模式的競爭。四是疫情被國內政治化,成為一些國家國內選舉、黨派競爭、政治合法性斗爭的議題。這些特點和表現,也使科技壟斷性與國界性漸趨增強,對后疫情時代的國際科技人才交流合作產生影響。
與此同時,疫情助推了新技術的快速應用,產生了新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交流合作方式。人工智能、大數據、遠程會議、云計算等技術為國際抗疫提供有力支持,遠程辦公、在線會議、網絡課堂等也成為疫情下保證各類組織工作有序開展的重要信息手段。這些技術對國際合作的模式路徑提供了新的方向,我們應在國際人才交流中積極探索、應用新技術,促進國際科技交流便捷高效。
目前,我國正處在“兩個大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交匯期,我國與國際體系的互動從“改變自己,影響世界”逐步走向“改變自己,塑造世界”。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的形勢下,我們應抓住時機,積極構造國際人才交流合作新框架。
調整政策導向。一是以抗擊疫情為契機,積極開展全球衛生領域的科技合作,在公共衛生、疫苗及藥物研發等領域倡導推動國際科技人才交流。二是牽頭推動大科學計劃和工程,針對氣候變化、生命健康、環境保護等全人類的共同挑戰,深度參與科技合作,并找準切入點,設置課題,自信與公開地開展國際科技合作。三是以提供科技援助為基礎,進一步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技人才交流,深化與亞洲、歐洲的科技交流,提升日、韓等國家科技合作層級,進一步提升我國國際影響力。四是積極完善國內外知識產權保護,貢獻全球治理的中國國際科技合作方案。
調整合作模式。基于疫情對國際互信的進一步打擊,科學技術的壟斷性與國界性漸趨增強,科技人才的流動性會進一步受阻。應逐步改變請進來的科技人才引進與合作模式,通過對具體人員、具體項目的分解與組合,不一定謀求國際科技人才的人員到位,而是謀求國際科技人才的智力到位,讓國際科技人才遠程介入我國以及全球科技合作。
一是按需制定更為靈活的科技合作和人才引進計劃。改進國際科技人才交流的計劃周期,要長短結合,更具靈活性。二是探索基金制的科技合作模式。設立國際科技合作交流母基金,調整資助方式,發揮社會力量和民間機構的能動性,以國家少量資金撬動民間資本,實現政策基金與民間基金的有效配套。三是豐富人才引進和科技合作的形式。適當打破“剛性制約”,拓展柔性化人才引進方式,探索訂單式的科技合作。
調整操作方式。一是以任務導向為主,分類管理、靈活資助。采取更靈活的資助方式,由國內劃撥項目經費拓展到國際科技項目招標,鼓勵企業對科技合作、技術攻關采取全球招標,撬動國內民間機構力量,多種方式吸納更多國際科技資源。二是推動線上線下融合,保障科技合作項目實施成效。系統分析線上線下科技合作的特點及優劣勢,結合更加精準的人才引進及科技合作計劃,實現線上線下融合推動。三是強化國際合作的風險管理。
主動在危機中求變,既是對歷史的洞察,也來自對現實的把握。疫情過后,科技創新和競爭會更加激烈,我國國際科技人才的合作路徑,要適應新形勢,借用新技術,采取新路徑。其中,搭建國際科技合作新平臺不失為一種有意義的合作路徑。
加強平臺的頂層設計。一是平臺設立應與國際科技合作及人才交流的計劃、項目設立相契合,以更加精準服務科技計劃,減少浪費。二是應構建以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民間機構運營為主的平臺架構。加強對國際智力資產和知識產權的相關法律法規研究和普及教育,按照國際慣例和國際法規進行運作。三是在平臺建設上,隨著5G、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人才交流跨越空間限制,交流的及時性和效率不斷提高。應充分研究并推動線上科技合作平臺的建設,使平臺既可以服務線下合作,提升合作周期的成效、節點、流程化及信息化的管理能力,也可以發揮平臺信息化的特點,實現遠程合作。
完善平臺管理治理機制。一是便捷性管理。逐步建立線上平臺的交易和管理規則,細化材料甄別、人員面試、項目洽談、合作簽署、資金資助、合作執行、合作評估、合作成果展示等各環節的管理機制,通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甄別、評估科技合作價值,推進相關信息軟件建設。二是安全性管理。優化線上傳輸加密以及其他先進技術,保護人才、科技合作及科技成果的信息安全、知識產權等。三是開放性管理。推進具體項目的雙向溝通與合作,并建立網絡撮合平臺,整合多種資源供需對接,實現精準的數據挖掘和匹配。
充分發揮第三方平臺和新技術的作用。美東時間3月30日,聯合國在紐約總部宣布,騰訊公司成為其全球合作伙伴。聯合國與騰訊達成合作之后,來自全球的對話參與者將通過騰訊會議、企業微信兩大平臺,并借助騰訊同傳技術,靈活組織和參與不同規模的在線會議。此外,釘釘、華為云WELINK、字節跳動飛書都各有特色、表現不俗,都可作為第三方平臺為交流提供支撐。可以看出,新的信息技術、信息產品的推廣應用,為我國國際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提供了更為靈活的思路。為此,我們應大力推動數字技術大規模應用,同時充分利用我國現有第三方在線平臺開展合作,以提高交流效率,降低交流成本。

3月13日,北京,中韓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合作機制正式成立并舉行首次視頻會議(圖片來源:新華社)
一是關注公共交流平臺中的前沿思想,大力增加著名科技人士視頻演講,關注國內外諸技術大咖在各種知名論壇和重要科技盛會中的發言內容,領悟跟上前沿思想和科技創新意識,并以此為契機,開展合作交流,以解決技術型、創新型、高新技術企業等真正的剛需。
二是突出“先進知識體系引進”和“先進經驗流動”,不拒眾流,方為江海,要側重先進經驗流動,將有關項目擇優融入平臺,并將其規模化、網絡化,產生飛輪效應,以避免單純的低質量人才流動所造成的合作進展緩慢及成效不佳,最終助推企業發展和社會進步。
三是擴展交流介質上的內容,進一步將優秀書籍、視頻等版權化的內容加入交流范圍;順應當下潮流,充分利用實時在線直播這種形式,突出其在疫情等特殊情況下逆流而上的特點,不斷帶動相關項目移動化、在線化,從而方便大眾更便捷、更友好地開展交流。
印度知名女作家阿蘭達蒂·羅伊說:“從歷史上看,大瘟疫迫使人類與過去決裂,想象一個重新開始的新世界。這一場流行病也不例外。它是一個門戶,一個連接這個世界和下一個世界的入口。”我們應審慎看待疫情對國際科技人才交流路徑的沖擊,積極調整,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