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琪

勞伊·雷迪感嘆中國的高速列車發展
對勞伊·雷迪的采訪定在上午9時30分。當天凌晨近4時,他怕自己的辦公室不好找,又細心地給我寫了一封電子郵件。“我一天工作14個小時,只要醒著就工作。”見到記者后,這位82歲高齡的計算機科學家笑著解釋說。
多年來,雷迪一直關注著中國的科技發展。雷迪說:“我平均每年去中國兩次。訪問中國感覺特別放松,我早就習慣了和中國學者一起工作。”
雷迪出生于印度,1966年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取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雷迪自1969年在卡內基梅隆大學從事教學研究工作至今,其間擔任過該校計算機科學學院院長。1994年,他因設計和制造大規模人工智能系統,獲得圖靈獎。
雷迪與中國結緣已有30多年。他回憶道,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中國學者到卡內基梅隆大學求學或訪問,其中便有后來曾任浙江大學校長的計算機科學家潘云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對外交往日益增多,雷迪與中國同行的交流更加頻繁,并成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還擔任該院的學術刊物主編。
雷迪深知發展中國家發展科技事業的不易,所以非常重視在發展中國家普及高新技術。20世紀90年代,微軟在北京設立亞洲研究院,雷迪受邀擔任顧問。大量計算機領域的優秀創新人才從這里走出。微軟亞洲研究院20年來共有4任院長,其中3位是雷迪的學生。
2000年,在雷迪和中國學者的共同倡議下,中國教育部和美國自然科學基金等共同設立中美科學家“百萬冊數字圖書館”項目。雷迪為參加該項目的中方人員免費提供技術培訓,積極促進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傳播。2015年,雷迪被授予中國政府友誼獎。
談到中國發生的巨變,雷迪用中國留學生的代際變化舉例。20世紀80年代,一位來自復旦大學的博士后到卡內基梅隆大學訪問。雷迪回憶說:“當時,他的英語不太好。我就放慢語速向他解釋,今天應該做什么工作。我第二天早上到辦公室,看到他還坐在那里。他見到我說,任務已經完成了。中國學生實在太棒了!充滿智慧和愿意奉獻的人才,不論怎樣都會嶄露頭角。”如今,雷迪身邊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他們初到美國時的語言能力和眼界早已“今非昔比”。在他看來,這正是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改變。
交談中,雷迪一再用“跨越”和“迷人”來形容他對中國科技進步的感受。“中國已經進入了移動支付時代,而一些國家還習慣于使用銀行卡。”雷迪感慨道,“中國一次次證明了自己的跨越能力。實在無法想象,中國從零開始發展超級計算機,用10年左右時間造出高速列車。每次我去中國,都對那里的變化感到震驚。而且,所有這些創新都是獨一無二的,都具有中國特色。”(元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