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瑞,王敬雯,姜 倩,姜 穎
(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口腔科,廣東 湛江 524000)
牙周炎為口腔科常見慢性感染性疾病,通常發生于牙周支持組織,主要是由細菌、菌斑引起,所以治療該疾病的關鍵是消除厭氧菌[1]。當前臨床中針對該疾病主要開展牙周基礎治療,其能夠最大限度減輕炎癥,但是由于無法將牙周組織上的病原微生物徹底消除,還需要和其他藥物聯用,以形成對牙周炎的有效控制[2]。鑒于此,筆者采用對比研究的方法探究西帕依固齦液聯合米諾環素治療局限型侵襲性牙周炎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局限型侵襲性牙周炎患者8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試驗組40例,女13例、男27例,年齡31~72歲,平均(42.3±5.6)歲。對照組40例,女14例、男26例,年齡33~72歲,平均(43.1±6.2)歲。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批準。
入選標準:1)符合局限型侵襲性牙周炎臨床診斷標準;2)存在不同程度牙齦水腫、糜爛、充血等癥狀;3)牙周袋超過4 mm,牙槽骨吸收小于根長的2/3,牙松動度為Ⅰ~Ⅱ度。排除標準:1)妊娠期婦女;2)全身系統性疾病者;3)6個月內使用過抗生素者[2]。
2組患者均接受全口齦上潔治術、口腔衛生指導,并于每餐后用西帕依固齦液(新疆奇康哈博維藥股份有限公司)含漱,每次口含5 mL西帕依固齦液3 min,吞服無妨。試驗組在此基礎上接受鹽酸米諾環素軟膏(新時代株式會社)注射,在近袋底部位放置裝有藥物的專用容器,然后將0.05 mL鹽酸米諾環素軟膏輕輕注入,直至糊劑從袋口溢出。告知患者半小時內禁止漱口、進食,7 d后復診,共治療4次。
比較2組治療前后牙周牙齦情況、治療后炎性因子水平及治療效果。1)治療前后2組牙周牙齦情況,包括:牙周袋深度(PD)、牙齦指數(GL)及松動度(MD),檢查方法如下:①PD使用Florida探針對患者的第一磨牙唇頰側和舌腭側近中、中央、遠中位點等六個位點的牙周袋深度進行測量;②GL使用鈍頭牙周探針,結合視診和探診進行檢查,通過檢查受試牙的近中唇、遠中唇和唇面正中,隨后根據牙齦病變的四個等級程度逐級進行劃分;③MD采用電活力測試檢測。2)2組治療后炎性因子[白細胞介素-4(IL-4)和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采取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對上述兩個炎癥因子進行檢測。3)療效評價標準[3],療效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三個等級:癥狀顯著好轉或消失,牙周袋深度減小超過2 mm,牙齦指數降低超過1/2為顯效;疼痛好轉,局部牙齦出血減輕,牙周袋深度減小超過1 mm為有效;癥狀加重或未減輕,牙周袋深度在1 mm內,牙齦指數降低在1/2以內為無效。總有效率=(有效+顯效)例數/總病例數×100%。

治療前2組PD、GL、MD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PD、GL、MD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1)。見表1。


組別nGL/分PD l/mmMD l/mm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試驗組402.45±0.520.85±0.275.57±0.682.59±0.452.15±0.710.88±0.59對照組402.42±0.451.92±0.355.49±0.714.87±0.602.22±0.681.85±0.78t0.337 918.749 80.483 515.493 50.473 516.395 4P0.736 0<0.000 10.694 8<0.000 10.701 2<0.000 1
與對照組比較,試驗組治療后IL-4、IL-6水平均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01)。見表2。
表2 2組治療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組別nIL-4IL-6對照組40124.2±24.8305.6±45.5試驗組4059.3±18.5204.4±40.7t13.26610.484P<0.001<0.001
與對照組比較,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 2)。見表3。

表3 2組治療效果比較 例
牙周炎多由菌斑或牙結石引起,并且齦溝菌斑微生物及其產物引起牙齦發炎、腫脹,促使一些厭氧菌、牙周致病菌繁殖,隨著牙周炎癥的進一步發展,牙周膜會被破壞,導致牙槽骨被吸收,牙齦和牙根分離從而使得齦溝不斷加深形成牙周袋。牙周組織均被破壞后,患者的牙齒會出現明顯的松動、移位等現象,從而產生咬合無力、牙齦出血等典型癥狀[4-5]。侵襲性牙周炎是牙周炎中較重的一種類型,隨著疾病的進展,牙周組織會遭到嚴重的破壞。患病初期患者往往不重視,因而就診時大多已出現牙齒松動、移位或脫落等癥狀,已經對患者的咀嚼、發聲等日常行為帶來嚴重影響,同時也給臨床診治帶來了困難和挑戰[6]。局限型侵襲性牙周炎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通常是多種厭氧菌混合感染造成的,當前認為單胞菌、巨核梭形桿菌、黏膜放線菌、中間普氏桿菌是該疾病的主要致病菌,而菌群和特異性宿主防御功能間的相互作用又進一步導致牙周組織破壞,主要表現為附著菌斑和牙周袋的細菌一同感染[7]。傳統治療牙周炎主要采取機械療法,但其只能夠將附著菌斑去除,要想控制導致疾病發生、發展的相關細菌,還需要應用抗菌藥物[8]。
西帕依固本為維藥方劑,其功效包括斂肺、固氣、止血等。相關藥理作用研究[9-10]顯示,西帕依固齦液能夠將多形核中性粒細胞(PMNs)激活,抑制羥自由基、超氧陰離子O2、過氧化氫的形成,進而使毛細血管滲出、水腫等炎性反應得到顯著緩解,使良好口腔狀態得以維持,提升治療效果。米諾環素抗菌作用顯著,能夠有效抑制革蘭氏陽性、革蘭氏陰性厭氧菌和需氧菌生長,可將抑菌藥物緩慢持久地釋放出來,并使牙面再次附著結締組織和纖維細胞,對牙面的親和力較高,可顯著減少不良反應[11]。IL-4主要是由活化的T細胞產生,具有較高的免疫調節作用,IL-6是一種淋巴因子,是由活化的T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產生,這兩種炎癥因子與牙周炎具有相關性,其因子的濃度會隨著牙周炎炎癥反應發生相應的變化,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通過測量IL-4和IL-6水平可判斷牙周炎的臨床療效[12]。本研究中,與對照組比較,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升高,炎性因子IL-4、IL-6水平明顯降低,牙周袋深度、牙齦指數、牙松動度得到顯著改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表明西帕依固齦液聯合米諾環素治療局限型侵襲性牙周炎能較好地改善牙周、牙齦及牙松動情況,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
綜上所述,西帕依固齦液聯合米諾環素治療局限型侵襲性牙周炎,能夠顯著提升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牙齦指數、牙周袋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