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穎,李 碩
(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a.靜脈配液中心; b.呼吸科一病區,河南 南陽 473000)
支氣管哮喘是以氣道慢性炎癥為特征的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多表現為胸悶、氣喘、咳嗽等癥狀[1]。該疾病為慢性呼吸道疾病,具有病程長、病情反復發作的特點,如不及時治療,會引發患者呼吸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安全[2]。目前常規護理多是被動按照醫囑操作,缺乏主動性、系統性,無法為患者提供全面的高質量護理服務。本研究旨在探討系統化健康教育護理對支氣管哮喘患者負性情緒及用藥依從性的影響。
選擇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100例支氣管哮喘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50例。研究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22~74歲,平均年齡(52.75±5.33)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4.65±1.42)年。對照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23~74歲,平均年齡(53.04±4.82)歲;病程1~11年,平均病程(4.71±1.54)年。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包括疾病宣教、心理干預、用藥指導等。研究組實行系統化健康教育,具體內容如下:1)健康知識宣傳。在醫院的大屏幕上播放關于支氣管哮喘的短片,講解支氣管哮喘的病因和治療方法;發放相關疾病手冊,普及支氣管哮喘的疾病知識,增加患者對支氣管哮喘的認知;每月開展2次專家講座,講解支氣管哮喘的防治方法,解答患者的疑問。2)心理健康教育。支氣管哮喘屬于慢性疾病,較難治愈且容易復發,會使患者喪失治療信心,產生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降低患者的用藥依從性,影響治療效果。因此,護理人員應耐心講解患者情緒與疾病治療的相關性,引起患者及其家屬重視,引導患者學會自我調節情緒,用音樂療法轉移注意力,緩解患者內心的痛苦,并用成功的病例暗示患者,加強患者的治療信心。3)出院健康教育。支氣管哮喘患者出院時發放出院手冊,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出院后應按醫囑服藥,注意遠離粉塵、花粉等刺激性物質,飲食中盡量避開可能引發哮喘的奶制品和海鮮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補充蛋白質,健康飲食,增強身體免疫力。每月進行1次電話回訪,解答患者的疑問,跟蹤患者的病情,提醒患者定期回院復查。
1)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2組患者護理前后抑郁和焦慮情緒,分值越高則抑郁和焦慮程度越嚴重。2)采用自制哮喘用藥調查問卷評估2組患者的用藥依從性,總分為100分,得分86~100分為完全依從、70~85分為部分依從、≤69分為不依從。該量表克倫巴赫系數為0.842,具有較好的信效度。依從率=(完全依從例數+部分依從例數)/總例數×100%。3)采取成人哮喘生活質量調查問卷(AQLQ)評估2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包括心理情緒、活動受限、哮喘癥狀、自身健康、對刺激源的反應等5個方面,35個條目,每項0~7分,得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好。
2組護理前SDS、SA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護理后SDS、SAS評分均顯著低于護理前,且研究組護理后SDS、S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護理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護理前后負性情緒評分比較 分
#P<0.05與護理前比較。
研究組用藥依從性率為9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276,P=0.003)。見表2。

表2 2組用藥依從性比較 例
研究組AQLQ量表各項評分均較對照組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AQLQ評分比較 分
目前,支氣管哮喘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多認為與遺傳、氣候、環境等因素相關[3]。支氣管哮喘容易反復發作,會導致患者產生焦慮、抑郁心理,影響患者治療效果,降低生活質量。因此,需要對支氣管哮喘患者實行系統化、規范化的護理干預。
系統化健康教育是以患者為中心,進行全面、系統的健康教育,以便增加患者的疾病認知,緩解負性情緒,提高生活質量[4-5]。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的抑郁、焦慮評分較低,用藥依從性以及心理情緒、活動受限、哮喘癥狀、自身健康、對刺激源的反應等各項得分均較高,說明系統化健康教育可以減少支氣管哮喘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用藥依從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分析原因在于系統化的健康教育通過播放視頻、發放疾病手冊、開展專家講座等多種方式增加患者對支氣管哮喘的認知,引起患者及家屬的重視,自覺遠離刺激性物質,減少哮喘發作的次數。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減少患者的抑郁、焦慮情緒,使患者了解情緒對哮喘發作的影響,引導患者通過音樂等方式轉移情緒,增加治療信心。而出院健康指導可以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改善其飲食結構,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患者康復[6-8]。
綜上所述,系統化健康教育可以減少支氣管哮喘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用藥依從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