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章
《BJ單身日記》是英國當今最受歡迎的都市女作家海倫·費爾丁的代表作,被譽為“現代版的《傲慢與偏見》”。該書以日記的形式為行文的基本結構,用第一人稱的方式敘述了BJ(布麗吉特·瓊斯的首字母縮寫)每日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將大齡單身女性的生活態度和生活壓力真實地呈現在讀者面前。正是由于海倫·費爾丁對都市平凡女性人格結構特征的溫情觀照,使得《BJ單身日記》在出版后長期占據英國各大暢銷書排行榜的第一位,同名影片更是風靡全球并為都市影迷們津津樂道,從那時起,“BJ”便成為英國大齡單身女性群體的時髦代名詞。本文將參照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解讀BJ作為典型的大齡單身女性所具有的人格特征。
《BJ單身日記》是在西方社會尤其是英國都市大齡單身女性數量日益增長的背景下面世的,當時西方社會中的現代女性普遍已經獲得了對自己身體和精神的主控權,她們不再只被定義為男性的欲望對象,而是成為有能力將自身欲望對象化的主體,BJ作為她們的代表,對兩性關系的認知自然也體現出鮮明的現代性。
BJ在單身的日子里追求的是能被自我所認同的率性而美妙的兩性關系,她自由地享受這一人類本能欲望所帶來的樂趣,她寫日記時也從不掩飾自己對于快樂刺激的兩性關系的渴望。“丹尼爾·克里夫,既成功又聰明,我最愛他充滿周身的邪魅放蕩氣息”[1]與“他約我周日晚上見面,而我則歡天喜地、興高采烈地答應了”[2]反映了她人格中原始的、本能的欲望,這是“本我”作為生物的原始思維程序在發揮作用。“本我”在人格結構的最底層,呼喚著各種生理需要的滿足,如食欲、情欲等。由此可見,BJ所代表的生活在新時代都市中的女性不再是需要男性垂憐的某種消費對象,而是在適當時候有意識利用自身的女性氣質來滿足“本我”欲望的性別主體,她服從本能欲望、向往幸福的“本我”成為建構自身人格結構的基石。
每到節日歡聚之時,BJ總免不了要在日記中抒寫自己作為大齡單身女性的孤獨落寞以及與周圍環境的格格不入之感。圣誕節時她這樣寫到:“圣誕節帶給人極具壓力、難以控制的經濟和情感上的雙重挑戰,在違背個人意志的情況下把你拉下水,又在你深陷其中不可自拔的時候將你無情拋棄……就想體驗一下所有服務部門完全停工的感覺,可以舒舒服服躺在床上,往嘴里塞滿東西,一有機會就喝酒,即便是在早上。突然之間我們就像精壯的狩獵犬那樣撕咬著一切自我約束的條條框框。”[3]她還寫到:“我討厭這樣,因為單身,沒有家庭、沒有朋友,沒有需要負的責任,你就應該隨大流,整個圣誕期間打電話給別人噓寒問暖。”[4]情人節到來之際,她在日記中寫下這樣的話:“想到在這樣一個星期天,世界上的其他人,除了我,可能都在和另一半卿卿我我……心情就難以平復。更糟糕的是,還有一個多星期就是情人節了。我是不可能收到什么情人節卡片了。”[5]
佳節中獨自委屈的BJ仿佛是無數敏感而脆弱的現代都市男女的一個縮影,在這些日子,他們卸下平日里出入于職場的堅硬盔甲,他們渴望愛與被愛卻往往很難得償所愿,因此,即便BJ在這樣的境況下忍不住酗酒、暴飲暴食,她依然能夠得到具有同理心的讀者的理解:BJ臣服于自身欲望而毫不顧及理性的“本我”是無傷大雅的存在,畢竟“本我”遵循的是“快樂原則”,避免痛苦才是它的本能。BJ有時還會靠抽煙、罵臟話或與朋友一起譏諷看不慣的人和事,釋放自己在都市生活中因各種社交壓力而積攢的消極情緒。釋放出負面情緒后的她總能擁有內在的平靜,更顯得瀟灑而迷人、張揚又獨立。正如弗洛伊德在《超越唯樂原則》中的論述一樣:“心理事件經歷的過程是受唯樂原則自動調節的……這些心理事件的過程所以會發生必定是由某種不愉快的緊張狀態引起的。這種過程的發展方向是要達到最終使這種緊張狀態消除的結果,即達到避免不愉快或產生愉快的結果。”[6]BJ時常有意無意地給“本我”宣泄的機會,這恰恰是她緩解壓力、追求快樂的人格底色的反映。
BJ十分熱衷于自我管理,《BJ單身日記》開篇就寫“新年新氣象”,接著她便列出了自己的新年計劃,分為“不能做的事”和“應該做的事”兩部分,其中涉及行為管理、財務管理、形象管理、工作管理和情緒管理等許多方面。不能抽煙,應該一周喝酒不超過14個單位;不能花冤枉錢買沒用的東西,應該開始存錢;不能在屋子里邋里邋遢不修邊幅;應該通過消脂飲食減少3英寸大腿圍(每條腿各1.5英寸);不能讓工作堆積如山,應該提升職業技能;不能在別人背后抱怨,應該待人和善……BJ能在新年伊始制定出如此盡善盡美的計劃,明顯是受到了自身“超我”人格的影響。這樣的“超我”是接受過文化傳統、價值觀念、社會理想的規訓而逐漸形成的,因而這個年度計劃就是BJ追求完美的“超我”的代表作。
事實上,形象管理在BJ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她的日記總是以回憶自己每日的飲酒量及攝入的卡路里總量的方式開始的,她如此堅持不懈地記錄自己的健康數據,表明她是有計劃地消脂塑形,期望自己能夠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BJ的日記中有這樣一段話:“經調查證明,人的幸福感并不來源于愛情、財富或者權勢,而是來源于對能夠達到的目標的追求:這種追求除了減肥還能有什么呢?”[7]如同他人的目光是個體認識自己的一面鏡子一樣,BJ的“超我”將大眾的審美標準灌輸給她之后,不斷地通過日記中的這些數據向她的“自我”發出約束信號,并用及時的反饋鼓勵她一直自律下去。BJ的自律性管理確實得到了回報,她感覺自己成功地靠減輕體重提高了對異性的吸引力。得到了丹尼爾的主動示好后,她在當天的日記中興奮地寫到:“太棒了!太棒了!丹尼爾·克里夫想要我的電話號碼,太不可思議了!我是無人可擋的性感女神!萬歲!”[8]此外,關于服裝的選擇,BJ也有自己的堅持。她考慮更多的往往是流行的審美標準而不僅僅是單純的舒適感,穿衣打扮時的她是這樣想的:“開始找內衣。洗衣荒是指你突然發現只剩高腰白色純棉內褲可穿了,土到不忍直視,穿去上班都不行(我會遭受心靈創傷的)。又回去翻待熨衣服的籃子,找到一條有點不合身的蕾絲小內,——雖然不貼身,但總比大號的寬松內褲要好的多。”[9]
在感情方面,BJ曾主動避免陷入麻煩且畸形的戀情之中。當她發現丹尼爾已有未婚妻卻還和自己約會時,她的“超我”人格開始出面干預,幫助她做出盡快分手、及時止損的理性選擇。經歷過戀情風波的她不再迷戀表面體貼、實則毫無責任感的丹尼爾,而是開始試著了解之前被自己誤解的達西——這個后來被證實可以真正理解自己的靈魂伴侶。正是由于BJ的“超我”人格堅持以完美、理性的標準約束自己:要珍愛自己的靈魂,哪怕沒有“悅己者”;要和有責任感的男人建立有效的關系;要堅決執行自己深思熟慮過的決定……她才能在一年后遇到自己真正的幸福。
在《BJ單身日記》的末尾,BJ還專門做了年度總結,回顧自己這一年來的成就,檢查自己年度計劃的完成情況。她給自己的“超我”一個明白的交代——“這一年相當有進步”[10],她希望自己的“超我”能幫助自己繼續完善整體形象、提高綜合素質,進而獲得更高的自我認可度和更多的社會認同感。
日記是“自我”的真實寫照,BJ的日記中有很多地方都能展現出她面對各種生活事件時的矛盾心理。發現丹尼爾腳踏兩只船之后,憤怒、難過和落寞在她心中交織著,這種復雜的感受自然是因人的本能內驅力而產生的。在日記中她這樣寫到:“腦袋又開始胡思亂想了,不能忍受丹尼爾和別人在一起,滿腦子都是他們相處的恐怖畫面……不幸的是,我現在意識到過度化妝、表現高冷、揚言要節食抵制脂肪團這些廢話都是為了讓丹尼爾后悔。”[11]BJ是留戀丹尼爾的,她的“本我”渴望得到異性的關懷,但“超我”又使她克制了與丹尼爾和好的沖動:“下定決心積極面對所有事,準備改變生活……和成年男性建立有效的關系。”[12]面對丹尼爾的撩撥,她總能在關鍵時刻守住底線,這是她的“自我”在受制于“超我”的同時調節“本我”的結果。
作者在文中關于BJ的情感選擇的描寫為讀者勾勒出大齡單身女性的“自我”人格在愛情中矛盾、徘徊的形象,而百感交集的內心獨白和她冷靜理智的實際行動之間的對比更是充分地展示出了她復雜又和諧的“自我”形象。陷入感情漩渦時,BJ會找密友排遣郁悶、調節情緒,以保持內在的平靜;事業進入瓶頸期時,她也會給媽媽打電話傾訴苦惱、尋求幫助,使自己盡快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上去。BJ的“自我”總能順利地解決欲望和理性之間的矛盾,使渴求關愛的“本我”與自尊自愛的“超我”達成共識。
BJ特別反感參與那些媽媽的朋友們舉辦的自助餐會或那種有很多已婚人士在場的派對,因為她的媽媽總在餐會上不厭其煩地鼓動她去和自己并不感興趣的異性聊天,而派對上的那些人還會不顧她的感受大聲詢問她的婚戀狀況,這都給她造成了很大困擾。盡管她曾親口告訴媽媽“我不需要你拉郎配”[13],也在日記中寫明“這種場合總是會將我的自尊心狠狠踩在腳下”[14],但媽媽和朋友們的盛情邀請又往往使她不忍拒絕,于是她只好帶著感激和抗拒到場,然后裝腔作勢地維持著基本的體面。BJ到場卻不活躍,她的“自我”在這樣的場合里總是如履薄冰,它既不能讓本能內驅力與“超我”沖突厲害,也不能與外部世界產生激烈的沖突。
除了需要面對親朋好友的催婚之外,BJ還因自己不能維持理想的體重而深受困擾。“通過消脂飲食減少3英寸大腿圍(每條腿各1.5英寸)”[15]是她年度計劃里非常重要的一條應辦事項,但生活不是計劃的機械執行,更何況追求享樂的“本我”還時不時想要沖破理性的禁錮而肆意狂歡。在派對上玩得開心要多吃、在戀愛里受到打擊要借酒消愁、在工作上遇到不順心的事要抽煙緩解壓力,“本我”偶爾的放縱給BJ帶來的不僅有多余的脂肪,更有“自我”的負罪感。此時,因打亂原有計劃而負罪感極強的“自我”為了收拾“本我”留下的“爛攤子”,往往會自覺地接受“超我”的管控——通過跳健美操、做去脂按摩、腹肌運動來消耗剛剛增加的脂肪。成功減掉一些贅肉后,“超我”還會用“比之前好多了”“非常好”“棒極了”這樣的話給予“本我”和“自我”正向激勵,以達到順利完成瘦身計劃的目的。由此可見,在控制體重方面,BJ的“自我”扮演的是一個居中調停者的角色,它遵循“現實原則”,既要在適當的時候使“本我”得到滿足,又要聽從“超我”的建議使符合社會理想的計劃得以執行。
《BJ單身日記》以日記的形式描寫出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它所展示的是BJ一整年的行動軌跡和心路歷程,同時記敘了她在追求真愛時不斷變化的心理狀態。參照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BJ在日記中所展現的一切心理活動似乎都可以從她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間的聯系中得到合理解釋:為了撕掉自己身上“大齡單身女性”的標簽,她的“超我”在新年之初制訂了一年的目標和計劃,并堅持在每篇日記的開頭都如實記錄自己年度計劃執行的情況;作為一名普通的現代職業女性,BJ的“自我”在日常生活中不僅要面對來自同事的冷嘲熱諷,還得應付親朋好友對自己婚戀狀況的過問;此外,她的“本我”還深受酒癮和煙癮的困擾。
BJ欲望享樂的“本我”、復雜和諧的“自我”和理性完美的“超我”共同構成了一個動態的能量系統,這樣穩定的人格結構支撐著她度過那些陷入困境的日子,幫助她逐漸找到事業和愛情之間的平衡點。海倫·費爾丁也正是借BJ的生活經歷來鼓勵更多如她一般的都市大齡單身女性勇敢地走出舒適圈,去追尋自己光明的未來。

漢 千秋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