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鶴
“和”“合”兩字最早出現于商周時期,甲骨文和金文已經出現“和”“合”二字?!昂汀钡某趿x是聲音相應和諧,“合”的本義是上下唇合攏。殷周之時,“和”與“合”為單一概念,還沒有聯用?!对娊洝ば⊙拧酚休d:“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湛?!盵1]這里的“合”與“和”有融洽、喜悅之意?!昂秃稀弊鳛橐粋€詞組最早出現于《國語·鄭語》:“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2]“契”為人名,“五教”則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和子孝”。這句話是說,商契能融合“五教”,使之相互和諧,從而讓百姓安居樂業。由此可知,“和合”一詞本意指的是和諧友愛的倫理關系。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和合”一詞作了注解和擴容,其含義也越來越豐富,從最初單一的倫理友愛發展成為一個多意境的復合性文化概念,不僅包括家庭內的倫常和諧,還包含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等“群己”和諧,并最終成為評判事物對錯的道德標準和價值取向,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中和謂至德”“和為貴”等論斷。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和合”文化強調相輔相成,也就是說,人的主觀能動性不能違背自然規律,要根據客觀世界的要求來改造自然、適應自然,從而達到物為我用、和諧發展的目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梁惠王(上)》中有“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3]之說,明確要求人與自然要相互“和合”,不能盲目而動,要依據“時”這一規律來行事,以避免沖突,實現和順,減少損失。
在群己關系上,孔子強調“禮之用,和為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承認個體差異的基礎上,要求用“恕”和“仁”的方法求得“和合”。《尚書·堯典》中亦有“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4]之論,倡導人們從“和合”的角度出發,由小及大,辯證地看待個體與國家、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在忍讓與謙度中實現“和睦”“協和”。墨子甚至認為,“和合”可以用來作為處理群己關系的根本原則,并指出“離散之心”會使天下不安定,也就是“離散不能相和合”。
總的來說,“和合”,指的就是“和諧、和睦、融合、合作”,與沖突和離散相對應,“‘和’是一種繼承與尊重,‘合’是一種凝聚與合作”。“和合”是目的,是雙方所追求的共同結果,是靜態的,這一結果能夠使雙方利益最大化,這里的利益,可以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來理解。“和合”也是過程,是異質事物借助一定的條件,彼此磨合、相融,最終拋棄差異、減少對立,達成“和諧、合作”局面的過程,是動態的,與矛盾論的觀點相契合。因此,“和合”文化的內涵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內容。
其一,“和合”是一種價值取向。小至個人,大到國家和社會,所追求的都是“和合”這一目標,眾多先賢終其一生所要實現的,就是理想中的“和合”之境?!墩撜Z·公冶長》載:“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盵5]從兩人的對話中,不僅能看到孔子的個人志向和修養目標,還能看到儒家的理想和追求,即要求統治階級施“仁政”、求“仁信”、致“和合”。
其二,“和合”是一種方法論。要實現“和合”這一目標,必須采取一定的策略,找到解決問題與矛盾的途徑。在《論語·子路》中,孔子強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6]意即“君子可以與周遭保持和諧融洽的狀態,但對待事物又有獨立的見解;小人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雖然能與他人保持一致,但做不到真正的和諧貫通”。在這里,孔子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提供了一種思路,即通過個體間的優勢互補,形成融合統一、步調和諧的局面。
其三,“和合”是一種理想的社會狀態?!昂秃稀蔽幕`屬于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道兩大顯學互補為內核的一種文明形態,儒家的思想體系貴“和”尚“中”,認為“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7],將“和”視作萬物生發有序的基礎,并強調“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8],充分肯定了“和”這一思想在儒學中的根本地位。道家所崇尚的則是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從而達到無為而治的存在狀態。由此可以看出,脫胎于儒道思想體系的“和合”文化,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與精髓,還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所追求的一種理想社會狀態。
“和合”文化中關于個人修為、群己關系等方面的內容,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目的和要求相契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源泉之一,結合新形勢,對“和合”文化中的相關內容進行重新詮釋,抽絲剝繭,得出與時代精神相符合的新解讀,對于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無裨益。當前,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對我們固有的信仰體系造成了嚴重沖擊,社會上出現了一些不甚和諧的現象,重利忘義、為利罔德等行為時有發生,現實環境迫切需要傳統文化彰顯自身力量,從精神和自律等內在情感方面,對人們的行為方式形成一種軟約束?!昂秃稀蔽幕鳛橹袊鴤鹘y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備塑造和改造人們精神世界的條件,能夠以其感染力和約束力,為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提供信仰保障。另外,“和合”文化的內在特質,尤其是其價值追求和理想目標,與人們精神世界中的群己和樂、善良美好等品質相一致,作為文化傳播的受眾,人們很容易對“和合”文化產生親近感,這一先天優勢,為通過文化力量塑造優良品格創造了條件。
“和合”文化不否認對立,承認事物的多元性,強調在運動中尋求“和”的目標,并利用“合”的手段協調統一事物之間的差異,從而達到“和實生物”“和合相映”的結果。參與運動的事物不是同質的,運動過程也不是事物之間的簡單疊加、拼接或堆砌,而是借助外部客觀條件,通過內部融合與促進,以事物間的互補性和相繼性為基礎,生成一種新事物,進入一種新境界。這就是“和合”文化的思維特質,這一特質為我們解決實際問題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即在差異中尋求共同性,也就是“求同存異”?!扒笸钡倪^程是矛盾雙方相互融合、相互轉化的過程,換句話說,就是“博弈”的過程,而“博弈”的結果,則是要實現“和合”與“共贏”。要堅持“和合”思維,就不能只看到事物之間的差異性,還要看到關聯性,只有全盤把握,才能發現調和矛盾的可能與機遇,并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堅持“和合”思維,遵循“和合”之道,既是對事物發展規律的尊重,也是對我們自身能力的鍛煉和培養。
大到國家,小到個人,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都應相輔相成、和諧共進,這是一種較為理想的發展模式,但就實際情況來看,人們普遍重視科學素養,而忽視人文精神,由此,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社會問題也層出不窮,如環境污染、貧富差距加大等,這些問題反過來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昂秃稀蔽幕膬群蛯嵸|,決定了其在社會建設中具有強大的糾偏功能,尤其是其所提倡的“和合”“共贏”等理念,能夠從精神層面防止功利主義產生,并促使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相統一。對于個人來說,自覺按照“和合”之道為人處世,有利于建立融洽的群己關系,在和諧、和睦的團體氛圍下,自身的科學素養可以快速轉化為社會財富,“和合”文化對于個體科學才能的釋放具有明顯的激勵作用。總的來看,“和合”文化作為一種人文力量,能夠最大程度地調和社會矛盾,促進社會文明進步。
在“和合”思維的背景下,要建立新型的教育教學觀和學生發展觀。具體來說,就是要以開放的姿態重新定義“成功”的含義,重視學生的人格塑造,防止“智”高“德”下現象。要充分利用專題講座、國學讀本、答疑解惑等方式,將“和合”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結合起來,努力在潛移默化中鍛造學生的“和合”思維,將“和合”文化的思維特質和價值取向作為重點,逐步貫徹到學生的自我發展中。對于承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線教師來說,必須系統掌握“和合”文化的相關內容,全面把握“和合”文化的內在精髓,只有不斷提升自身業務素質,才能將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傳遞給學生。同時,鼓勵和引導學生按照自身特點發展創新,促使學生“成才”,并最終“成人”。
就“知”來說,承擔“和合”文化傳播職責的一線教師,要精心設計相關教育活動,善于使用體驗式、啟發式和深度參與等理念,引領學生參與“和合”文化的討論。要讓他們深度感知,除了熟練掌握“和合”文化知識外,還要知道其背后的故事。就“行”來說,要主動激發學生對于“和合”文化的探索熱情,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根據材料得出結論的思辨能力,通過不斷接觸、理解和琢磨,逐步認識到“和合”文化的美及其有用性,努力把書本上的間接經驗轉化為一手的直接經驗,并最終使他們發自內心地去遵從?!昂秃稀蔽幕鳛橹袊鴤鹘y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終究是一種書面經驗,也就是所謂的“知”,只有將其融入實踐,融入“行”,才能使其成為對學生人生發展有所幫助的體驗和事實,為未來的人生發展儲備經驗。
“和合”文化所追求的和睦與和諧,對于過度利益化具有祛邪扶正之效,其文化影響功能,能夠有效阻止狹隘思維的產生。具體到大學生,就要學會用“和合”理念來拓展見識,增強參與社會活動、關注社會現實的熱情,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對于學校來說,可以從加強引導入手,讓“和合”文化內化為學生為人處世的行動指南,杜絕片面追求科學技能而忽視人文素養的現象。其實,所謂的平衡發展,除了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的平衡之外,還包括內心與外部世界的平衡、趨利與守義的平衡等,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和合”這一價值追求之上的。要懂得何時該取、何時該舍,知道自身所長與所短,學會變通與合作,避免走極端。“和合”文化以和諧為要義,以合作為目標,以和睦為追求,為我們勾畫了一幅和暢美好的圖景,只有真正理解并遵從“和合”文化的要求,才能使我們順應時代潮流,實現人生價值,步入“和合”之境。
“和合”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其獨特的教育價值,對當代大學生的人生發展具有積極的引領作用。結合當前形勢,對“和合”文化的教育價值進行重新解讀和詮釋,推動其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和創新發展,不但有利于我們增強文化自信,而且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漢 千秋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