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萍,郝文芳
(1.塔里木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新疆阿拉爾,843300 ;2.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陜西楊凌,712100)
植物學是高等農業院校多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也是學生進入大學后最先接觸的專業基礎課,是學習后續植物生理學、遺傳學、生態學等多門課程的基礎,對于激發學生學習專業課的興趣、培養科研素養具有重要作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授、學生聽課,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很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創新型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1-3]教學資源的改善,使多種教學手段應用于植物學教學成為可能。本研究主要探索運用多種電子資源,采取自主學習、翻轉課堂、團隊協作等教學模式相結合的方式,將傳統的PPT教學和“雨課堂”或者“學習通”等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4-5]
植物學課程最早的授課模式是用掛圖、模型和板書進行授課。這種授課模式信息量少,授課進度慢,學生很容易抓住重點內容,但是所講授的內容大多圍繞教材展開,缺少創新性。隨著多媒體的廣泛運用,傳統的板書和掛圖模式逐漸被取代,目前大多數學校都采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授課,教師仍然是授課的主體,學生依然是聽眾。植物學的教學內容較穩定,可以更新的內容不多,有時候一個教師的PPT會多年沒有更新,學生接觸不到植物學的前沿知識。這樣一方面不利于植物學學科的發展,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培養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依然沒有被調動起來。[2-4]
目前,慕課、微課、虛擬仿真實驗室等線上課程極大地拓寬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渠道,而“學習通”“雨課堂”等APP的運用,可以使課堂教學模式更加多樣化。在植物分類學部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使用植物識別APP和微信公眾平臺上的文章。這些資源的運用可以使植物學的學習方式多樣化。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運用不同的網絡資源,建立不同的教學模式。[4-5]翻轉課堂模式讓學生運用在線課程進行自學,變教師課堂獨自講解、學生被動聽、課后完成作業為學生課前學習、課上學生講解后師生共同探討,使學生由原來的被動聽講變為主動學習。翻轉課堂不僅改變了教學模式,也改變了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真正的主動學習,教師由課堂的講授者變成了學習的參與者和指導者,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大幅提高。傳統的教學模式一直都是各自為政,不利于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因此,在進行翻轉課堂教學的課后作業環節,教師可以采用學習小組的模式,以此加強的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從而達到培養高質量人才的目標。[2]
形態解剖部分重點、難點內容較多,涉及的名詞也較多。針對這部分內容的特點,教師可以在每一章開始的時候,首先強調這一章的重點和難點,然后讓學生利用中國大學慕課APP查找在線的課程進行學習,之后進行思維導圖的繪制,梳理各個知識點,將各個知識點串在一起以方便記憶。同時,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小組內對這一章的知識進行展示,展示的方式可以是口頭講授,也可以是利用PPT或者動畫的方式進行講解,鼓勵學生查找相關的最前沿的知識,并進行分享和課堂討論。最后,教師根據學生展示的內容進行總結,再次強調重點和難點內容,之后運用“學習通”或者“雨課堂”布置作業,并對重點內容和難點內容進行隨堂測驗,了解學生掌握的情況。例如,講解“根”這一章時,教師在上課前首先讓學生預習根的形態結構,在上課時強調這一章的重點和難點內容。根的形態結構和功能是這一章的重點內容,難點內容是根的初生生長和初生結構、次生生長和次生結構。介紹完重點和難點內容后,教師讓學生利用“中國大學慕課”APP進行學習,并比較不同的教師講解內容的異同,例如學習南京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的植物學國家精品課程,學習后繪制思維導圖,然后由小組討論并決定展示這部分內容的方式。有的小組直接用思維導圖進行講解,有的小組利用PPT進行講解,還有的小組做成小視頻來進行展示。經過這樣一個學習過程,學生對這一章的內容就有了基本的了解,學生在整個過程中一直都是帶著問題來學習和探索,因此就不覺得乏味。最后,教師再對學生所展示的內容進行歸納、整理、打分,可以對總結得的比較好的小組或是能將前沿內容加入到本章節內容里面的小組適當加分。課后,教師再將自己授課的PPT和復習題通過“學習通”或者“雨課堂”發給學生,讓學生課后更好地復習,并通過實驗課程的學習,將理論和實驗結合起來。
系統分類部分同形態解剖相比涉及的植物種類較多,而且從低等到高等每一個類群都有不同的特征,如何在短時間內讓學生把這些植物的特征掌握好,并學會識別這些植物,對教師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4]
在進行植物分類學習之前,教師首先可以給學生推薦一些具有科普性質的、和植物學教學相關的微信公眾號,同時建立自己的微信公眾平臺,把一些不好區別的植物的特征進行總結,例如玫瑰和月季的區別、芍藥和牡丹的區別、薔薇科不同植物的花的特征等,利用直觀美麗的圖片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植物學的興趣。
在每一年的野外實習過程中,教師可以把周圍常見植物的具有識別特征的器官進行拍照,然后按照科進行整理,在講每一個科的特征之前,把每一種植物的莖、葉、花、果實等特征進行展示,讓學生對每一種植物都形成一個直觀的印象,這有助于后期的學習。在展示這部分植物的時候,教師也可以選用一些觀賞植物,拍攝成美麗的照片,一方面讓學生掌握科的特征,另一方面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產生對植物學的熱愛之情。
在講授具體每一個科的特征時,教師可以結合種子植物科特征歌來進行授課。例如《銀杏歌》:“單屬單種古孑遺,落葉喬木莖直立;枝分長短葉扇形,長枝互生短簇生;葉脈平行端二歧,雌雄異株分公母;雄花具梗葇荑狀,雌花長梗端二叉。”這樣,學生就能很容易地記住每一個科的特征。
巧妙運用識花APP,可以有效幫助學生識別身邊常見的植物。教師在教學生使用識花APP的同時,也可以教會他們使用在線電子版的《中國植物志》,以此驗證APP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還可以在花伴侶和形色上發表花的圖片,和同行進行交流,進一步提高學生識別植物的熱情。
識別植物的時候,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采相,將植物的莖、葉、花各個部位拍照,學期結束的時候每個學習小組制作PPT,用來介紹所拍的植物,展示自己拍的照片,根據拍照的質量、識別的準確率進行小組間的評比。對于優勝的小組給予一定的獎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傳統的考試方法一般都是期末考試占70%,平時成績占30%。為了應付考試,很多學生會在期末考試之前死記硬背,這不利于他們的長期發展。在多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提高平時成績的占比,使平時成績占60%,而期末考試成績占40%,將思維導圖、在線課程的學習、章節學習的內容展示、“學習通”的測驗作為平時成績。考核方式的改變,把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融合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避免了學生考前突擊背書,而忽略平時過程學習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消減了應試教育的弊端。
為了驗證多種教學模式運用的效果,本研究對塔里木大學設施農業2018級兩個班65人進行多種教學模式和植物保護相結合的方式,2018級兩個班約68人進行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對比,具體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
調查問卷表明,學生在多種教學模式下學習植物學的興趣和熱情有很大提高。傳統教學模式下對植物學非常感興趣的人只有6人,占總人數的8.82%,而多種教學模式的運用下對植物學非常感興趣的人數為18人,占總人數的27.69%。傳統教學模式的學生對植物學完全不感興趣的有11人,占16.17%,而采用多種教學模式完全不感興趣的人只有4人,占6.15%。可見,多種教學模式的運用,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除了調查問卷,從學生的考試成績也可以看出來兩種教學模式的差異。從表2和表3可以明顯看出,不同的教學模式下學生考試成績的差異較大。運用多種教學模式的學生平均分比傳統教學模式的學生平均分高13.02,運用多種教學模式的班級中等以上的人數占84.61%,而傳統教學模式中等以上的學生占41.17%。

表1 傳統教學模式和多種教學模式對學生吸引程度的對比

表2 塔里木大學設施農業2018級1、2班期末考試成績(多種教學模式)

表3 塔里木大學植物保護2018級1、2班期末考試成績(傳統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都是在教師的掌控之中,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按照教師預先設計好的教學程序進行的。但是,運用多種教學模式時,學生主動學習階段搜集的素材、掌握的前沿植物學知識較多。學生在運用不同學習軟件進行學習時,會遇到各種不能預測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擴展知識面的廣度和深度,從而能夠引領學生學習、思考,適應新的教學模式,培養出高素質、創新性的人才。[6]
針對植物學這門課程的特點,傳統的教學模式難以很好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無法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對植物學教學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多種教學模式的應用,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感,講授課程不再是教師的事,而是學生和教師共同主動參與的過程,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思考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