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河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河南鄭州,450001)
近年來,大學的教育方針一直強調教育要面向未來,以人為本,即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在具體教學中,教學內容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物質內容和重要保障,是社會發展需要和學校培養目標的具體體現。
電子商務是與實際結合非常緊密的專業,它的發展現狀與趨勢變化更新非常快。因此,教學內容也要隨著實際的變化而不斷更新。在教學內容設置方面,教師需要以學生為受眾,從需求分析的角度研究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需求。這是廣大教師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多數教師在設計教學大綱的過程中,往往首先考慮的是整個專業的培養計劃或方案,再以此為基礎設計具體的教學章節和內容。這實際上忽視了學生需求這一重要環節。教師在上課時不知道學生想學什么內容,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學,只是按照教學大綱來實施教學活動。這就會造成學生學習動力不足,進而出現上課教學效果差、學生滿意度低的現象。
此外,目前互聯網上大量與電子商務專業相關的培訓內容的出現,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途徑來學習,促使教師更需要提高教學質量。因此,教師要想提升教學效果,必須從源頭開始,從學生的需求出發。
近年來,國內不少研究者將需求分析理論運用于不同學科的教學領域,并對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如劉道芳調研了學生對酒店英語的教學需求[1],吳淑嚴調研了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藝體類本科生英語的學習需求[2]。也有的研究者專注于調研方法的應用,如喻杰從動態系統理論視角出發分析了大學英語的學習需求。[3]
從教師角度激發學生的動機方面,王志敏提出了激發學生動機的相關策略,如提出分層次教學模式、隱性分層遞進教學模式、依托項目化教學模式、多媒體網絡輔助教學環境技術和學習評價方式,真正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4]魏宏聚則探討了教師的哪些行為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如教學流程、教學行為、教學功能分解等。[5]
從學生需求與課程設置方面,朱妍從藝術生的角度探討了英語類課程的設置與其他課程的銜接,以及與專業知識的銜接問題。[6]謝媛媛和黃俊亞以職業崗位需求為原則,將高等職業教育專業進行歸類,根據不同類型專業的大類開設不同的體育課程內容。[7]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本研究發現基于學生需求的教學設置的大部分相關文獻往往專注于某一次的調研,即采用定量的方法調查學生的某一類專業和某一類課程的具體需求,或專注于某一類專業學生需求動機的探究及學習興趣的激發,而缺乏對某些課程系統化的流程設計,特別是電子商務類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的設計。學生的需求是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而變化的,因此,教師需要一套流程來分析各階段學生的需求,這對實施教學內容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在電子商務的實踐中對用戶的需求進行分析,常常需要結合產品的生命周期,對用戶的行為、心理進行分析。因此,電子商務的實踐會在產品導入期構建人物角色,在產品的成長期和以后的階段構建人物畫像。[8]受此啟發,電子商務專業教學內容的設計流程也可借鑒此方法。
大部分學生在面對一門新課時,對自身的學習需求并不是很清楚,只是有一個籠統的想法。隨著教學的進行,他們對課程的認知也越來越深入,對學習的需求也就有了更準確的認識。因此,對于相關專業的課程教學內容設置來說,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也需要分階段進行。
教師在開課之前一周,可以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從各種渠道了解一下選課學生如姓名、年齡、年級、學分基數、有無線上學習經驗等基本信息,再根據學生的學分基數、線上學習經驗將學生劃分為領先學生、主流學生和其他學生,并通過訪談構建人物角色。此階段需求的主要目的是針對不同類別的學生進行具體的需求描述。具體細節如表1所示。

表1 學生分析
另一方面,教師也需要對與本課程類似的線上課程做一些調研,比如中國大學慕課(MOOC)、網易云課堂、MOOC中國等平臺上會提供國內外大學的優秀課程。這些課程既是教學資源的補充,也是線下課程的競爭者,因此,教師可以對這些線上課程進行競品分析。具體細節如表2所示。
教學內容是指線上課程的章節設置是否全面合理、結構是否清晰,每個章節的教學內容是否豐富、是否有一定的前沿性,比如是否有大量的案例、理論框架全面而且扎實、與實際聯系緊密等。講授水平主要是指主講教師的講解是否嚴謹生動、是否與教學內容配合緊密,而不是僅僅背誦或者宣讀教學內容,手勢、姿勢、面部表情、音調等都比較呆板。課后習題部分主要指習題內容豐富、題型多樣、與實際聯系緊密,而不是僅僅簡單地對課本知識進行記憶考核。其他內容主要包括課后師生互動,即是否進行話題討論、對學生的提問回答是否及時和全面等。
隨著課程的進行,學生對這門課有了更多的認識,對自己需要學習什么樣的知識、教師需要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手段有了越來越明確的想法。這一階段,教師一方面可以通過人物訪談的方法,調研不同層次學生的具體需求;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通過不同的需求理論設計調查問卷,采用合理的測量模型定量分析學生需求。
調研問卷一般包括學生基本信息、教學內容、教學活動設計、教學氛圍、教學手段、教學資源、課后輔導等方面的問題,通過對數據的收集整理,利用相關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在總結問題的基礎上給出相應的建議。
在數據收集階段,教師可以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利用如學習通、云課堂等相關的教學軟件,在線實時調研。調研的時間可以分兩次進行,一次是期中,一次是期末,從而比較分析學生需求的變化。
數據分析的環節一般分為描述性分析、典型的相關分析、方差分析、因子分析、聚類分析等方式。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調研目的選擇不同的數據分析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期中階段的數據分析應盡量簡潔,大致總結某幾個問題,保證教師有足夠的精力進行教學;而在期末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對數據進行詳盡的解讀,從而為下一次的教學任務提供支持。
在問題總結階段,針對調研出現的問題尤其是重點問題,教師可以采用訪談的方式,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代表進行調研,從而理清問題實質,認清學生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最后,根據調研呈現出來的問題,教師要及時做出調整,并思考相應的解決方案。
1.課程內容
一般來講,電子商務專業課程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運營類,如網絡營銷、電子商務數據分析、電子商務管理、網絡經濟等課程;另一類是技術類,如電子商務網站設計、數據庫及編程語言等課程。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對于運營類的相關課程,學生主要關注的是相關知識框架及與實際案例相結合的分析能力,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師在設計調研內容的時候可以將其作為調研的重點。對于技術類的相關課程,學生主要關注的是實操能力,因此,教學資源和手段可以作為調研的重點。

表2 線上相似課程
2.班級人數
一般來講,電子商務專業的上課人數一般可以分為三個層級,其中,60人以下的為小班教學,60~120人的為中班教學,120人以上的為大班教學。為了不給教師造成太大的教學負擔,本著有效、實用、易行的方針,不同人數在課程實施階段的調研上也有一定的差異。具體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班級人數的課程實施階段調研
總的來說,基于學生需求的電子商務類課程內容設置流程的宗旨是在簡單易行的前提下,為教師提供一個可操作的流程,從而為教師實施教學提供一定的支持。具體內容如表4所示。

表4 基于學生需求的電子商務類課程內容設置流程
電子商務類課程體系包含不同的課程,各門課程的教師在對本門課程的調研分析后可以實施數據共享。這樣既避免了重復性工作,也讓教師加深了對學生的了解,更加理解本課程在整個教學培養計劃中的位置。對于學生來說,由于自身學識上的短板,也存在對自身學習需求認識不清的狀況。這就像某些消費者在面對新的產品的時候,也不明確真正的需求是什么,需要不斷地進行挖掘和總結。因此,基于學生需求的教學內容設計也是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的一個有益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