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2018年個體膏方用藥分析"/>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原嘉文 袁聯華 吳永林 楊裕忠
中醫膏方應用歷史悠久,千百年來一直傳承,成為中醫藥中的瑰寶。及至當代,膏方在江南一帶尤為盛行,且有一定歷史和較多的經驗,而嶺南地區膏方應用起步較晚,經驗記錄較少。本文通過對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2018年個體膏方處方進行統計分析,初步探討嶺南膏方遣藥組方經驗以饗同道,期膏方在嶺南地區加以推廣應用。
收集本院2018年由15位高級職稱中醫師(含7名中醫教授)開具的個體膏方處方共440份,將相關資料包括患者的年齡、性別、處方藥味數、總劑量、診斷及用藥等信息錄入Excel進行統計分析,對膏方用藥按照補虛藥、祛濕藥、理氣消食藥、化痰止咳平喘藥、活血祛瘀藥、清熱藥、解表藥、收澀藥及安神藥等類別分別統計使用頻次,總結其遣藥組方經驗。
2.1 性別、年齡 440份個體膏方處方涉及患者中,男性150例(34.09%),女性290例(65.91%),女性明顯多于男性。膏方使用人群年齡2~88歲,37~60歲的中年使用者占半數以上,平均年齡46歲。
2.2 單張膏方處方的藥味數分布 440份個體膏方處方,對單張處方藥味數分布進行統計分析,最多為43味,最少為12味,其中藥味數區間在20~25味的229份(52.05%),26~30味的134份(30.45%),31~35味的37份(8.41%),20味以下的28份(6.36%),35味以上的12份(2.73%)。
2.3 單張膏方處方的總劑量分布 440份個體膏方處方,對單張處方總劑量分布進行統計分析,總劑量最大用量為9848 g,最小用量為2282 g。總劑量區間≤4000 g的占11.59%,4001~6000 g占64.55%,6001~8000 g占22.05%,≥8001占1.82%。
2.4 診斷 處方診斷及其構成比:內科病(75.69%),婦科病(11.59%),五官病(4.77%),皮膚病(2.50%),疲勞綜合征(2.50%),兒科病(0.23%)及其他(2.73%)共7大類。
2.5 膏方處方用藥結構分析 在440份個體膏方處方中,共使用348味中藥,涉及總頻數11038次。其中藥物使用頻數排行前7位的依次是補虛藥(含補氣藥、補血藥、補陰藥、補陽藥)、祛濕藥、理氣消食藥、化痰止咳平喘藥、活血祛瘀藥、清熱藥、解表藥,按構成比高低排序,見表1。據統計,益氣健脾藥使用涉及頻數為1404次,占補虛藥使用頻次的33.35%。
2.6 膏方中高頻使用藥味情況 在440份個體膏方處方中,使用頻率達40%以上的中藥共13味,按頻率高低排序,見表2。
2.7 嶺南道地藥材在440份個體膏方中的使用情況 在常見的63味嶺南道地藥材[1]中,使用頻率達10%以上的道地藥材共有10味,其中砂仁、陳皮的使用頻率都達到35%以上。按頻率高低排序,見表3。
膏方是中醫八大傳統劑型之一,今多分為成方膏方與個體膏方,如二冬膏、八珍膏、益母草膏等均為成方膏方,個體膏方是一人一方,一人一料,具有明確的個體化針對性[2]。江南四季分明,其濕性重濁且有明確的季節性;而嶺南夏長冬暖,長夏時間長,多濕熱,且濕氣彌漫氤氳,所以嶺南地區患者濕熱病更為普遍。故嶺南膏方借鑒江南經驗的同時,更需結合本土季節氣候和地域特點,三因制宜,綜合辨證遣藥組方,方可獲效。

表1 膏方中各類中藥使用情況

表2 膏方中高頻使用的藥味情況

表3 膏方中嶺南道地藥材的使用情況
膏方通常由20~35味藥組成,《秦伯未膏方集》中有“大抵每方平均以三十為準”。本院440份個體膏方藥味數在20~25味區間的處方占半數以上,平均每方25味,且劑量多集中在4001~6000 g區間。疾病的治療并非用藥越多越好,太多藥味反而會相互牽制,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3]。應根據病情和養生需要選擇膏方藥味,還要因地因人因時制宜開具處方。嶺南地區氣候炎熱潮濕,每年長達半年或更長,冬季氣溫波動大,加之本土人恣食生冷及涼茶,所以嶺南地區人群多見脾胃不足的素質[4]。膏方多用于調補,其滋補之流弊在于壅塞氣機,尤其在脾虛及氣機不暢者,往往虛不受補。因此,本院膏方組方藥味數總體偏少,多取輕簡之劑。中醫大家蒲輔周用藥慣多輕靈,對脾胃虛弱之病尤善輕劑。他認為寧可再劑,不可重劑,重劑則欲速而不達,反致脾胃更差。故嶺南膏方宜取輕劑徐圖緩治,旨在顧護脾胃。一料膏方服30~40 d為宜,較之于江南膏方服用時間短些,以便因應嶺南地區多變氣候適時調整組方。
從本院個體膏方用藥結構看,補虛類中藥構成比占38.14%,其中補氣藥占比居首,補血藥次之,益氣健脾藥使用尤為頻繁;祛邪類(清熱、祛濕、化痰、化瘀、解表)中藥占36.46%;理氣消食藥占7.82%。大體可見,本院膏方組方補瀉兼施,扶正與祛邪均衡;健脾胃調氣血以扶正,主清化以驅邪;且佐之理氣消食藥資脾健運,切忌“呆補”“純補”,法當補中兼“運”,寓補于“運”之中[5]。
《嶺南衛生方》載:“嶺南既號炎方,而又瀕海,地卑而土薄,故陽燠之氣常泄,瀕海地卑,故陰濕之氣常盛。”炎熱,熱則耗氣;潮濕,濕則礙脾,二者均與脾胃相關[6]。人常年處在這種炎熱潮濕的氣候之中,逐漸形成了嶺南人的特有體質,即脾氣虛弱兼有痰濕[7]。本院膏方多用黃芪、山藥、黨參、白術、茯苓、甘草等甘平微溫益氣健脾之品。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虛則生化無力,日久能引起血虛。“血為氣之母”,血能載氣,若血虛無以載氣,日久亦能導致氣虛。氣血一體,又相輔相成,本院膏方益氣不忘補血,常以四君子湯作為治療脾胃氣虛證的基本方,適當配伍阿膠、當歸、熟地黃、白芍等補血藥,使“血足氣生”以達到增強補氣的效果。《景岳全書》云: “脾為土臟,灌溉四旁,是以五臟中皆有脾氣,而脾胃中亦有五臟之氣,此其互為相使”。脾氣足,則一身之氣皆旺,凡氣虛病證,尤當先補脾氣。立益氣健脾為大法貫穿膏方始終,既可助脾健運,又使五臟受蔭,相得益彰。另者,嶺南氣候炎熱,全年長夏少冬,陽熱宣于外時多,本土人素體腠理疏松,汗常易泄,久則陰津虧耗,氣隨津脫而形成氣陰兩虛體質。故嶺南人濕熱病后期多呈現氣陰兩虛,久病不愈則更甚。本院膏方常以補氣藥與補陰藥同用調治氣陰兩虧之證,故見這兩類中藥使用頻率較高。其中獨重阿膠一味,長于養血,還善滋陰,對于陰液虧虛者每每選用。若兼有濕熱或痰濕之癥,予甘寒甘淡之品清熱利濕或溫藥溫化痰濕。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草藥治一方病。”嶺南中草藥有獨特的生長習性,研究其藥性藥效,對于臨床運用膏方治療及調養都有很好的指導意義。本院臨證中不論使用藥味數還是頻率,嶺南道地藥材都占據本土膏方的一大方面。其中砂仁和陳皮尤為重用,功善行氣醒脾和胃,常作為膏方中的動藥,與補虛類藥配伍使補而不滯。嶺南膏方組方需多加發掘利用本土道地藥材優勢,因地選材,既可添桴鼓之效又凸顯嶺南特色。
綜上,嶺南膏方遣藥組方宜取益氣養陰清化之法,以脾胃為本,補瀉兼施、動靜結合,且善用本土道地藥材發揮特色,是三因制宜在嶺南膏方中運用的一個深入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