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洪立 王尚全
踝關節由距骨和脛腓骨下端組成,是人體重要的負重關節之一,間接暴力是損傷踝關節引發踝關節骨折的主要原因[1]。受傷時足的位置和暴力大小、方向的不同會引發不同類型的踝關節骨折,旋后外旋型Ⅳ度踝關節骨折是指足處在旋后位,距骨受軸向壓力作用發生外翻,下脛腓前韌帶受外旋力作用發生斷裂,腓骨發生由前下向后上斜形的骨折線,引發外踝骨折[2]。臨床常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旋后外旋型Ⅳ度踝關節骨折,但術后受損踝關節功能恢復效果一般,且在康復過程中容易形成血腫。西醫常用非甾體抗炎藥物改善血液循環,減少血腫,但長期服用不良反應較多[3]。中醫通過骨折三期辨證,從活血化瘀、續筋接骨、強筋健骨等方面著手治療[4]。因此,本研究探討一盤珠湯加味聯合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旋后外旋型Ⅳ度踝關節骨折的臨床療效,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2月—2019年4月確診為旋后外旋型Ⅳ度踝關節骨折的患者72例,隨機分為觀察組(36例)和對照組(36例)。觀察組: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齡22~59歲,平均(37.16±5.32)歲;骨折部位:左側19例,右側17例;骨折時間4~28 h,平均(11.12±3.25)h。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齡23~57歲,平均(36.92±6.12)歲;受傷部位:左側18例,右側18例;骨折時間5~26 h,平均(10.87±3.01)h。2組性別、年齡、骨折部位、骨折時間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臨床骨科學》中相關診斷標準;②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相關診斷標準:有外傷史;踝部皮下瘀斑、壓痛、疼痛、腫脹,活動功能障礙,可捫及骨擦感;經X線診斷,且可以明顯看到移位情況;③閉合性單側骨折;④無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禁忌證;⑤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⑥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陳舊性、開放性骨折;②對本研究藥物過敏或過敏體質者;③患處血管神經損傷者;④妊娠期、哺乳期婦女;⑤臨床資料不全者。
1.3 治療方法 2組入院后常規踝關節CT檢查、血尿檢查、凝血功能檢查,并給予支具固定,同時配合止痛、消腫治療。對照組使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首先,患者麻醉后取側臥位,過氧化氫沖洗患肢,采取后側入路,在腱外緣和外踝后緣間作一切口進行組織分離,將骨折斷端血凝塊和軟組織清理后進行外踝復位,并用克氏針交叉固定。隨后,保持外踝外翻角度在15°左右,使用腓骨遠端解剖型鋼板固定。如果患者腓骨骨折線高,采用重建鋼板或1/3管型鋼板進行固定。最后,對骨折部位進行檢查確定固定情況,止血、沖洗后進行縫合,使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踝部。術后進行抗凝、止痛、抗感染、消毒等常規治療,并用支具固定約4周,術后1周在患者身體條件允許下指導其進行床上活動,術后2周可嘗試性下床活動,術后4周開始踝關節功能恢復訓練。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一盤珠湯加味治療:基礎處方:續斷15 g,當歸、澤蘭、川芎、生地黃、赤芍、烏藥、蘇木各12 g,沒藥、制乳香各9 g,大黃、桃仁、紅花、木香、甘草各6 g。按照踝關節骨折愈合過程分為瘀去、新生、骨合3個階段加味治療:①瘀去期:基礎處方,明顯腫脹者加用澤瀉8 g,薏苡仁20 g;脾胃虛弱者,加用白術8 g,黨參15 g,1劑/d,煎煮2次,分別取200 ml混勻,分2次溫服,治療2周;②新生期:基礎處方加用骨碎補15 g,牛膝、自然銅各10 g。1劑/d,煎煮2次,分別取200 ml混勻,分2次溫服,治療2周;③骨合期:基礎處方加用杜仲10 g,鹿茸8 g。1劑/d,煎煮2次,分別取200 ml混勻,分2次溫服,治療4周。
1.4 觀察指標 療效判定標準:①優:踝關節活動正常,腫脹、疼痛等癥狀消失,可以正常走路;②良:踝關節活動度在正常活動度的75%以上,腫脹、疼痛等癥狀顯著改善,對正常走路無明顯影響;③可:踝關節活動度在正常活動度的50%~75%,腫脹、疼痛等癥狀有所改善,對正常走路有輕微影響;④差:踝關節活動度低于正常活動度的50%,腫脹、疼痛等癥狀無明顯改善,影響正常走路[7]。臨床治療有效率=(優+良)例數/總例數×100%。記錄并比較2組疼痛消失時間、消腫時間、愈合時間。記錄2組張力性水泡、血腫形成、皮緣壞死、切口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1.0軟件處理及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運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使用χ2檢驗,當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治療有效率97.22%高于對照組83.33%(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疼痛消失時間、消腫時間、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恢復情況比較 (例,
2.3 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5.56%低于對照組22.22%(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例,%)
中醫理論指出,間接暴力作用于踝關節使其筋傷骨斷,影響局部經血脈絡,導致血液溢出至正常脈道之外,聚集于肌肉和皮下間,持續性淤積形成局部血腫,引發血液循環障礙[8]。血液不順使得經脈不通,不通則痛,導致患處長期腫痛。此外,瘀血不散會導致氣機阻礙,氣機不流暢又會加重瘀血。因此,中醫治療旋后外旋型Ⅳ度踝關節骨折常需要活血祛瘀、強筋健骨。
本研究中觀察組臨床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一盤珠湯加味治療可以緩解患者臨床不適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效果顯著。中醫根據“血不活則瘀不去,瘀不去則新血不生,新血不生則骨不合”的理論將治療過程分為“瘀去”“新生”“骨合”3個階段,瘀去期活血祛瘀,新生期續筋接骨,骨合期強筋健骨。本方中續斷行血續筋,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有養血活血之效,澤蘭、烏藥、蘇木、生地黃、木香可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沒藥、制乳香可以消腫、化瘀、活血,甘草止痛緩急、調和諸藥,全方如珠走玉盤,行氣理氣,活血祛瘀,消腫止痛[9]。現代藥理研究發現[10],活血化瘀中藥可以改善血液循環,抑制炎癥致痛因子釋放,緩解腫痛。瘀去期使用該方可以活血行氣、化瘀消腫,新生期腫痛癥狀開始緩解,血氣逐漸恢復正常,骨碎補、牛膝、自然銅有散瘀止痛、接骨續筋之效。骨合期患肢血瘀退散,接骨續筋后的筋骨尚不牢固,此時需要強筋健骨、補養血氣,杜仲、鹿茸補肝腎、活血氣、強筋骨。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疼痛消失時間、消腫時間、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表明一盤珠湯可以顯著縮短患者疼痛、腫脹時間,加快康復速度。在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后,患肢肌肉軟組織出血嚴重,導致局部血液大量淤積,筋骨無法從新生血液中獲得養分,使患肢腫痛加重。一盤珠湯活血化瘀,減輕了術后疼痛,改善皮膚軟組織張力,加快愈合速度。此外,筋骨相連,骨折引發筋損傷,肝主筋,筋傷對肝臟有一定影響,肝藏血,肝血不足又使筋傷加重。一盤珠湯在新生期加味使用杜仲、鹿茸,可以滋補肝腎,促進表皮角質形成細胞的游走,縮短愈合時間。本研究還發現,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一盤珠湯可以改善患者預后,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在旋后外旋型Ⅳ度踝關節骨折的治療中,應用一盤珠湯加味聯合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的臨床療效顯著,可以加快患者骨折愈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