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林
在中醫學中,活血化瘀法屬于各種疾病的常規治療,一般用于血瘀證[1,2]。在中醫學中,血瘀證是指由于血流不暢或經血分離停止而引起的一系列證候。這類疾病主要表現為血污、瘀血內結、血經分離。從中醫內科疾病治療的角度來看,活血化瘀法具有很高的治療針對性,尤其對于中風型內科疾病,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復質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3]。對此,以中風后遺癥患者為例,探討活血化瘀法在中醫內科臨床中的作用,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我院48例腦卒中患者作為對照研究。中醫辨證為氣虛血瘀證。入院時隨機分為2組:試驗組24例,男性17例;年齡中位數65.5歲;病程中位數(2.0±1.1)個月。常規組24例,男性18例;年齡中位數66.0歲;病程中位數(2.0±1.1)個月。2組基礎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符合比較要求。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病情處于恢復期,能夠滿足醫療要求。排除標準:嚴重意識障礙;器官功能障礙或其他精神障礙;慢性腦損傷。
1.3 治療方法 常規組僅采用康復治療,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提供運動康復、飲食康復等治療幫助。試驗組在常規組的基礎上加用活血化瘀法。基本配方為:黃芪30 g,川芎10 g,防風10 g,黨參10 g,當歸12 g,牛膝10 g,全蝎6 g,赤芍12 g,蚯蚓9 g,雞血藤15 g,水蛭3 g,桃仁10 g和紅花6 g。所有患者均接受為期1個月的治療。
1.4 觀察指標 觀察2組患者的療效及血流動力學。治療效果參照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總分35分。評分越低,患者的恢復越好。與治療前評分相比,降低50%或6分為顯效;降低50%達不到6分或15分為有效;其余患者無效。測定plyson-lbyn6b血液流變學儀的血液流變學指標,實現了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紅細胞壓積等血液流變學指標的統計。

2.1 2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試驗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例,%)
2.2 2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 治療前,2組血流動力學指標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試驗組血流動力學指標明顯優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
注:與治療后常規組相比,1)P<0.05
近年來,隨著缺血性腦卒中發病率的不斷提高,腦卒中的診治技術方案也在不斷增加。中風是由于長期內傷所致,加上飲食刺激、工作休閑障礙、情緒障礙和外來病原體的侵襲。在中醫學中,中風屬于中風病。其病理機制在于氣虛血瘀,以血瘀為主。患者主要表現為血流不暢,導致血瘀,從而間接加重病情[4]。
中風是內科常見病,也是診斷和治療的難點。中風后遺癥仍具有氣虛、血管阻塞的疾病特點。另外,急性期的病理產物導致腦細胞的損傷,從而導致神經細胞的損傷。考慮到中醫中風的病理機制,運用活血化瘀法,方中黃芪可達到益氣固表、補中益氣的作用,赤芍具有降低血脂和抗血栓。川芎具有祛風止痛、活血益氣的功效[5,6]。牛膝具有改善微循環、活血化瘀的作用。水蛭和蚯蚓具有抗血栓和祛瘀的作用。此外,蚯蚓、黨參、當歸等多種藥物可達到益氣活血化瘀的綜合治療效果。全方應用可實現腦血循環和血液黏度的調節,提高毛細血管增殖的效果,從而實現神經細胞的恢復[7,8]。活血化瘀方在臨床治療中的有效應用,能顯著提高患者的整體康復效果,不僅能有效改善腦組織局部供血和循環質量,還能更好地促進血小板聚集,防止腦血栓形成,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動力學,這也直接證明患者的血液循環狀態得到了很好的調節,從而使臨床治療效果得以顯著提高[9-11]。
本研究結果表明,試驗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結果充分證明活血化瘀方的治療方案對腦卒中患者有較好的干預效果,不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能更好地滿足患者的康復需求,具有突出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