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丹 陳雅春 付曉兵
中風患者發病率高、致殘率以及死亡率均處于高水平,給個人、家庭以及社會均帶來沉重負擔。而在中風患者中,67%~78%為缺血性中風,其中吞咽障礙是缺血性中風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可影響患者攝取營養,從而引起營養性貧血、電解質代謝紊亂以及吸入性肺炎等并發癥,影響患者后期康復[1]。筆者總結多年臨床經驗發現,針對缺血性中風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合適的臨床治療與康復方案必不可少,且科學的護理干預也尤為重要。本研究將經絡腧穴梳理護理應用于缺血性中風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的康復治療中,并分析其療效。現將研究結果進行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于我院進行治療的缺血性中風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94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7例。觀察組中男29例,女18例;年齡52~76歲,平均(64.51±2.47)歲;病程14~32 d,平均(17.08±3.18)d;洼田飲水試驗評分:3分11例,4分15例,5分21例。對照組中男27例,女20例;年齡54~75歲,平均(63.94±2.51)歲;病程12~30 d,平均(16.83±3.22)d;洼田飲水試驗評分:3級13例,4級14例,5級20例。2組患者各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經臨床診斷為缺血性中風;洼田飲水試驗>2級;伴有吞咽困難、飲水發嗆及構音障礙等癥狀,符合吞咽障礙診斷標準;發病在 3個月以內的初次發病者;意識清醒,可正常交流;患者均知情同意研究內容。排除標準:既往有吞咽功能障礙、舌肌萎縮史;合并完全性運動性失語或感覺性失語者;合并影響吞咽功能的其他疾?。缓喜⒛X出血者;合并嚴重肝腎及其他內外科疾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常規康復護理。①心理護理。及時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主動與患者溝通,疏導患者的負面情緒,使患者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積極主動配合康復治療,提高護理質量。②肌肉訓練。指導患者進行“啊”“嗚”的發聲,同時還可以進行鼓腮、縮唇、吹氣、吹口哨、伸舌等動作,鍛煉嘴唇、口腔周圍肌肌肉。③空吞咽練習。訓練患者進行空吞咽口水、小冰塊等動作,養成習慣性動作,加快吞咽模式的恢復。④冷刺激鍛煉。采用冰塊、長棉棒等物品刺激患者腭弓、軟腭以及咽后壁等部位,提高咽部的敏感性,促進吞咽反射的恢復。⑤攝食護理。為患者提供安靜、整潔、舒適的就餐環境,指導患者采取坐直或保持頭部前傾約45°的姿勢,保持氣道通暢,為患者選擇合適的餐具和食物,食量可視情況逐步增加,進食后幫助患者清理口腔,防止食物殘留。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經絡腧穴梳理護理,具體方法:梳子選擇木質、牛角等天然材質制作的,順序從頭部的毛梢開始,旋轉著梳攏,力量由輕逐漸加重,力度以患者舒適為度,從前額發際向后梳理,隨后反向向前梳理,后從兩耳上部分別向各相反方向梳理,最后披散頭發往頭的四周梳理,其中督脈、膀胱經、肝經、膽經、三焦經為重點梳理經絡。梳子根據頭部的穴位調整合適的角度,每處梳理5~6次,每日梳頭2~3次,每次梳3~5 min,平均一天整個頭部梳理100下左右。2組患者連續治療1個月。
1.4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痊愈:癥狀全部消失,洼田飲水試驗評定為I級,正常飲食,口咽部運動、感覺正常;顯效:癥狀明顯好轉,洼田飲水試驗進步級別≥2級,口咽部運動、感覺稍感異常;有效:癥狀好轉,洼田飲水試驗進步級別≥1級,口咽部運動、感覺異常;無效:癥狀、體征無好轉,洼田飲水試驗級別治療前后無變化。②洼田飲水試驗分級。1級:5S內1次順利飲盡;2級:5S 以上1次順利飲盡,但時間>5 s,或分2次以上飲盡且不嗆咳;3級:1次飲盡,但偶有嗆咳;4級:分2次以上飲盡,且伴有嗆咳;5級:咽下有困難,屢屢嗆咳。③記錄治療期間2組患者吸入性肺炎的發生例數以及不良事件的例數,評價其安全性。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9.36%,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4.47%,2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洼田飲水試驗分級比較 護理前,2組洼田飲水級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1級、2級患者總數明顯高于對照組,5級患者總數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2.3 2組患者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率和安全性比較 治療期間,觀察組吸入性肺炎4例,發生率為8.51%;對照組吸入性肺炎11例,發生率為23.41%,2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研究期間,2組患者均未發生不良反應。

表2 2組患者洼田飲水試驗分級比較 (例,%)
缺血性中風患者并發吞咽功能障礙,主要是由于吞咽、迷走、舌下神經核性損傷,輕者影響其正常進食,導致營養不良,重者發生營養障礙,出現各臟器衰竭[2]。合理的康復護理措施, 利于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復,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3]。本研究中采用的康復護理,包括心理護理、肌肉訓練、空吞咽練習、冷刺激鍛煉以及攝食護理。通過刺激中樞神經系統,重組神經網絡,促進肌肉的靈活性和協調性;通過康復訓練可防止咽部肌肉群發生廢用性萎縮[4,5]。研究表明,缺血性中風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表現各類負面情緒,本護理通過采用合理的心理護理,調整心理狀態,利于達到預期的訓練效果,促進患者吞咽功能恢復[6]。
隨著中醫學的進步,中醫護理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臨床。經絡為臟腑器官間聯系的通路,遍布全身各處,機體氣血靠經絡通達全身而營養組織器官[7]。頭為諸陽之首,匯集著機體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的穴位,共有7條經絡通過頭部,是治療腦病疾病的重要部位[8]。中醫認為腦為元神之府,而缺血性中風病位在腦[9]。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采用經絡腧穴梳理護理,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1級2級患者總數明顯高于對照組,吸入性肺炎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借助梳理時對穴位進行刺激,產生的興奮通過傳入神經到達大腦皮質或延髓,后傳出沖動至咽部肌肉群,重建吞咽功能[10]。此外,缺血性中風進入恢復期后,瘀血是患者的共同病理產物。經絡腧穴梳理可調節頭部血液循環,加速經絡傳導而促進功能的恢復[11,12]。
綜上,對缺血性中風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采用經絡腧穴梳理模式,可改善患者吞咽能力,提高患者預后康復效果,該護理方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