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寶其
摘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與進步,我國建筑行業發展進入穩定時期,工程項目建設水平也在根據人們的需求不斷的做出調整并逐步提升。建筑行業中的PPP模式也因此得到了全面的發展,成為現代基礎建設的常見模式應用于建設施工企業之中,并且取得了較為良好的成績。但是,基于PPP模式在我國運行時間較短,在實行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各種問題,本文將以財務管理為切入點,探討PPP模式下建筑施工項目中的財務管理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
關鍵詞:PPP模式;建筑施工;財務管理
PPP模式在我國建筑領域中得到了較為積極的運用,該種模式與傳統工程項目模式存在較大差別,因為該模式的主體,即建設工程項目多、投資多、周期長、經營過程容易受到環境影響,因此該種模式下的財務管理較為復雜,所以財務人員更應該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對PPP模式下的建筑施工項目進行全過程管理,針對性的解決各種與財務管理相關的問題,并在工作中加以創新,建設符合PPP模式的財務管理方式,推動建筑項目的良性發展。
一、PPP模式相關概述
(一)PPP模式的含義
PPP模式是公私營模式,PPP模式下的項目融資渠道多,政府會參與其中,與私人組織簽訂協議進行公共設施及基礎工程建設管理,項目實施過程中需要以簽訂的合同文件為基礎,各方在履行合約過程中各自承擔責任,并擁有相應的權利義務,以合法程序對合作關系進行確認。公共設施與基礎工程師城市發展的基礎,必須要加大投資力度,建設良好的城市工程。PPP模式能夠緩解政府財政資金不足的壓力,減輕政府的負擔,讓市場更多的優秀私營企業參與到項目中來,在保證工程建設質量與效益的同時,為社會發展奠定基礎。PPP模式是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之下的產物,隨著我國建筑工程技術及質量要求的不斷提升,財務管理也成為PPP模式下的工作重點,需要相關財務人員加以重視。
(二)PPP模式的特點
PPP模式作為新型建筑發展模式,以融資形式讓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獲得良好機會。PPP模式的優勢在于充分地發揮了公私合營,確保建筑工程質量的同時,讓工程項目效益實現了最大化發展。根據目前PPP模式的應用,對其特點進行了整理分析:第一,減輕政府財政資金壓力,政府部門在PPP模式下不用過多的投入資金,通過與私營企業合作的模式,幫助政府提升了資金利用效率。第二,實現了高校的資金管理,成功的提升了政府資金的利用效率。對于私人企業與社會組織而言,政府組織的建筑項目的投資風險較低,能夠對企業效益有充分的保證。PPP模式能夠細化分線,將風險分攤至企業與部門之中,有效降低了參與建設方風險較大的問題。第三,投入資金主體多樣化的形式,讓政府的資金籌措效率更好,促進了項目的融資發展。PPP模式的資源融合能夠讓各方展現自己的優勢,提高建設質量及效率,加快工程進度。
二、PPP模式下建筑施工項目的財務管理問題
(一)成本控制和預算管理體系不健全
PPP模式在預算管理方面的問題有:第一,財務部門在初期預算編制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PPP模式下的項目特殊性以及項目附加活動成本。比如:PPP模式下的項目建設過程包含項目建設成本、土地征收、房屋拆遷等,該部門耗資較大,編制預算過程中沒有對該部門的成本效益進行分析,也無法對成本控制進行有效管理。第二,PPP模式初期成本控制存在缺陷,物資采購過程中并未根據初期預算編制進行落實,導致前期采購過程中,成本已超出初期預算,對于全過程的成本控制會產生不良影響,后期便會出現成本問題,對項目的實施不利。第三,財務預算編制與執行內容不符,缺乏科學性,實際與預算無法結合,對于PPP項目的進行頗有影響。
(二)項目融資風險
利率風險:PPP模式下的建筑工程項目盈利周期長,償還融資過程中的利率變化會對其產生影響。尤其是2008年以后國家央行的標準利率降低,資金成本也出現大幅度降費。該環境下的利率下調空間有限,會增加PPP項目的融資風險;違約風險,PPP建筑項目的融資規模較大,金融部分會采取分期支付資金的方式,若是分線預計加劇,資金流不足,金融部門終止協議會影響項目資信評級,融資難度也會因此增加。生產經營風險:就目前生產經營過程而言,材料浪費、無環保理念的設計、設計前期未對工程進行實際考察導致施工過程中出現設計變更等現象,都會增加項目生產預期成本;項目中的安全事故對項目整體的投入也存在負面影響,并且會因此降低項目的投資效率;由于PPP融資項目收益不高,民營企業長期沒有所有權,導致了我國民營企業運營PPP模式時,其利潤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削弱了民營企業參與PPP模式的積極性。
(三)信息披露的監督力度較弱
PPP模式主要為緩解政府部門的融資壓力,且該模式服務于公共基礎建設,該模式的受益人是人民,所以對該種模式下的建筑工程信息要予以披露。但是,目前PPP模式下的信息披露并不完全,問題較多,監督能力較弱,甚至有部分人員為了個人利益暗箱操作,這種危害公共利益的行為對人民群眾有極大的傷害。其次,PPP模式表面看來是公開公正的,但是其中的利益摻雜眾多,無法對參與方進行有效監督,因此項目運行信息披露存在問題,對于項目的良性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三、PPP模式下項目財務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加強PPP項目成本管控和預算管理
加強成本管控和預算管理是PPP項目所必須要做的事情,具體如下:第一,對建筑工程進行全過程、全面的預算,對附加項目成本進行預算,比如原有建筑拆遷費用、項目建設延期成本費用等。并對整體預算進行分享,將施工成本費用控制在預算編制范圍之內。第二,強化PPP項目初期物資采購工作,物資采購需要根據建設周期進行判斷,減少預算超出問題的出現。并在預算過程中對預算超出進行預案編制,及時控制費用支出。第三,施工企業財務預算過程準確性的控制要加強,企業各部門必須要參與到預算過程中來,積極配合財務部門的預算編制工作。同時,編制人員還需要對其預算的真實性進行考察驗證,保證數據的真實性,確保編制與實際情況完全符合。
(二)PPP模式下融資風險的應對方式
利率風險:建筑項目實際運行過程中,財務部門可與貸方將隔夜拆借利率的80%設定為基準利率,并制定利率浮動的相關協議,控制融資方因利率浮動所產生的風險。違約風險:財務部門應該要開展內源融資,并以該項資金作為啟動資金,隨后利用債權融資的形式,向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進行貸款的申請,充實建筑項目的建設資金。生產經營風險:運用作業成本法對工程預算進行合理分配。作業成本法是指將工程建設總體目標拆分為若干個小目標進行施工,進行分層管理。在此過程中,可借鑒分包的施工方式,對若干小目標進行預算的制定工作,并根據目標預算確定有關責任主體。制定獎懲有度的管理制度,將管理部門的薪酬與績效和獎金相聯系。作業成本法的應用需要結合現代化信息技術,對工程預算進行合理分配,有效控制經營性風險;政府需要為民營企業創建一個安全的融資環境,讓民營企業能夠在市場內與其他企業公平競爭,并獲得合理利潤。同時,以拉長PPP項目產業鏈條的形式,為民營企業建立通暢的融資渠道,增加其參與的積極性。
(三)加強信息披露
為避免PPP模式下的不正當行為,必須要加強對項目信息的披露。第一,各個環節的信息披露,讓群眾能夠對項目整體進行清晰的了解,減少代持股協議等違規行為。第二,信息披露渠道的拓寬,要學會適當的對利用信息化技術平臺,加強各級監管部門之間的聯系,通過各種互聯網渠道讓PPP項目信息能夠得到快速傳播。并與周期性報紙雜志進行合作,提升項目信息發布質量。第三,拓寬PPP項目信息,讓不同使用者的需求都能夠被滿足,實現預算的科學有效性,保護群眾利益。
四、結語
為了讓城市公共基礎工程建設質量得到不斷地提升,應用PPP模式是一種時代需求。PPP模式在運用過程中已經初步取得較為良好的成果,后續的持續實施是必然的。但是,針對PPP模式下的財務管理問題,施工企業必須要加以重視,降低項目建設風險,實現項目經濟效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張瑞青.建筑施工企業基于PPP模式的財務管理探討[J].納稅,2019,13 (30):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