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衛
摘要:政府采購工作中,風險貫穿在各個環節,如何從會計角度出發加強防范,成為政府的一項工作重點。文章首先指出政府采購風險的類型和會計層面原因,然后闡述了防范政府采購風險的會計對策和控制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政府采購;風險類型;會計處理;會計對策;控制措施
政府采購,是按照法定程序和方法,經公開招標、公平競爭,從國內外市場上購買貨物、勞務、工程的行為,以滿足日常工作和公眾服務需求。受到會計工作的影響,由于會計基礎薄弱、核算體系不完善,采購活動容易出現風險,以下探討了防范采購風險的對策和措施。
一、政府采購風險的類型
(一)采購主體風險
一是采購人出現腐敗行為,忽視了公共利益;二是供應商受到利益驅動,以低價奪標后,降低產品質量、降低服務水平、延期交貨;三是代理機構出現腐敗問題,或者代理機構和供應商、政府采購方合謀奪標。
(二)采購方式風險
政府采購的方式比較多,例如公開招標、邀請招標、競爭談判、詢價等。其中,公開招標的規范性最強,能體現公平競爭原則。但是,公開招標過程中,也存在供應商特定且容易串標、程序復雜、周期較長的缺點,潛藏著采購風險。
(三)采購評審風險
隨著法律規范的完善,政府采購時的評審工作更加復雜,相應的評審風險也在增加,例如:①評審人員本身的專業水平不足;②某些領域的評審人員數量不足且易固化;③評審方式本身存在問題和缺陷,如評審項目不科學、評審標準不公允、評審時間短、信息不對稱。
(四)采購監督風險
政府采購監督,是按照法律法規的要求,對采購過程進行管理、審計。我國政府采購的發展時間短,相關機制不健全,存在的監督風險有:暗箱操作、違規操作,尤其是中期、后期審核力度不如前期。
二、從會計角度看政府采購風險的原因
(一)會計政府采購專業知識薄弱
政府部門的會計對采購及采購法規知識薄弱,同時精通政府采購業務和財務業務的復合型會計人才少。部分會計人員對政府采購業務不熟悉沒有采購實踐經驗,同時對政府采購法規也不甚了解,而且政府采購法規也不斷更新,2019年1至11月份期間就頒布了財庫(2019)2號、財庫[2019]9號、財金[2019]10號、財庫
[2019]18號、財庫[2019]19號、財庫[2019]
27號、財庫[2019]38號、財庫[2019]41號、財庫[2019]44號九份部門規范文件。會計人員往往不能將財務與業務融合,不能更好服務政府采購業務。
(二)會計職能發揮不足
政府會計工作的開展,首要職能是及時準確地反映出政府采購經營活動,并提供完整的會計信息。而目前的會計工作中,難以滿足政府采購風險管控需求,表現為:①側重于宏觀經濟信息,忽視了政府采購進展、供應商供貨進度等微觀信息;②會計核算時,可能存在滯后的會計信息;③會計的信息化程度低,信息采集和處理能力受限。
(三)政府采購資金管理不科學
在資金管理方面,會計工作不科學,一是沒有參與到政府采購管理、決策中,需要根據政府采購進度、進展、質量分次分批支付采購款項。二是會計分析內容單一、時間滯后,導致政府采購會計風險管理缺乏前瞻性、系統性。
(四)監督工作不到位
在政府采購中,會計工作具有監督職能,發揮出過程控制的作用。會計監督不到位,體現在:①會計監督體系不完善,財務事后核算不能提前預防;②會計監督背后缺少法規制度保障,實際監督工作難以參與;③缺少會計監督考核體系,無法實現全過程、全方位監督。
三、防范政府采購風險的會計對策
(一)對會計培訓政府采購專業知識
財務人員必須要懂采購業務,財務要主動融入采購業務,是政府對財務人員的基本要求。政府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可以請專業人士對會計培訓政府采購專業知識,一是講解采購業務流程,重點梳理采購基本流程:采購預算、采購計劃、招標詢價、招標評審、采購合同、采購訂單、采購發票、驗收入庫;二是宣講政府采購法規,重點學習政府采購法等重點法規與當年新增的采購法規。會計人員通過學習采購業務知識才能走出財務部門,與采購部門進行真正的融合,打通會計與采購的界限,實現信息的集成與實時控制,擴大管理幅度,體現會計價值。
(二)構建會計信息系統
實踐證實,會計信息采集是否及時、準確,不僅影響政府采購決策的科學性,也關系到采購風險的整治效果。站在政府財務部門的角度,首先應該推行現代信息技術,例如軟件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等,構建會計信息管理系統和數據庫,對采購行為進行連續性、全面性、動態化的監控。其次要提高會計信息的披露質量,能準確表現出政府采購的現狀,具體要求有兩個:第一,完善會計報表。目前使用的會計報表中,項目設置粗糙,難以展現與采購風險相關的會計信息。對此,可在現有報表的基礎上,增加專項報表,特別描述政府采購風險信息。第二,使用政府采購專項現金流量表。結合政府采購活動的特點,編制現金流量表的補充規定,將采購現金流量指標,納入考核指標體系。
(三)加強會計監督工作
針對政府采購風險,加強會計監督工作,應從三個環節入手:第一,事前監督。識別采購風險,制定風險監測和預警體系,在這些指標中,要反映出信用風險(銀行、稅務、工商等評定)、資金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等。第二,事中監督。對政府采購活動進行動態監控,財務部門要樹立高度責任心,將風險監測和預警作為責任指標,落實到采購過程的各個環節;財務部門和以外部門加強協作,制定風險監控機制,積極跟進采購實施的進度、進展,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并發出反饋和預警信號,保證采購資金的安全性,減少內外部風險帶來的損失。第三,事后監督。針對采購活動相關會計資料進行核查,對采購結果和績效進行評價,對采購風險有關的防控指標進行考核,明確問題并提出整改措施。
四、政府采購過程中的風險控制措施
(一)采購前控制
政府采購前,要編制預算方案,嚴格按照預算計劃執行,避免出現超標采購的現象,從源頭控制采購風險,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確保采購部門和代理機構緊密聯系,代理機構出現問題要追究其責任。在采購資金的管理上,政府要設置專項資金賬戶,由會計專項管理,確保按期支付,防止截留、挪用、變更用途等現象發生。
(二)采購中控制
政府采購活動中,風險控制的要點是防止采購單位、代理機構、供應商之間串謀,對此可從以下幾點出發:一是嚴格執行采購流程,公開招標時審核供應商的條件,禁止采購單位為特定供應商設置評分項目,保證競爭的公平性,防止采購結果偏向特定供應商。二是評審專家、甲方代表不能和供應商私下接觸;開標代表、評標代表不能是同一個人;評審人員不能和供應商有近親關系、經濟利益關系等關聯關系。對此,各方主體可以在評標前簽署無關系承諾書。三是監督部門與公眾可以視頻監控評標全過程,對證據確鑿的違規現象,嚴厲懲罰相關人員。
(三)采購后控制
政府采購工作完成后,采購單位和供應商之間,要及時簽訂合同,健全政府采購信息反饋制度。其一,雙方簽訂合同約定時,政府會計可代表采購部門對供應商提供的產品進行評價,促使供應商積極合作,保證產品質量。政府采購網定期公開公示誠信的供應商名單,對信用不良的供應商依法進行退庫處理。其二,監督部門可以設置檢舉意見箱,對證據確鑿的圍標、串標行為,嚴厲懲罰違規人員,并獎勵舉報人。
五、結語
綜上所述,政府采購工作中,存在主體風險、方式風險、評審風險、監督風險,主要原因是會計不熟悉政府采購專業知識、會計監督工作不到位等。要想防范采購風險,必須對會計培訓采購專業知識,構建會計信息系統,加強會計監督工作,希望為實際會計管控工作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朱軍,姚曉燕.淺談集中采購工作的風險與防范[J].金融會計,2005 (12):59-60.
[2]王文華,何玉俠.防范政府采購風險的會計對策[J].中國招標,2017 (023):28-29.
[3]楊朝暉.防范地方高校經濟責任審計中財務風險的對策[J].財務與金融,2013 (3):52-58.
[4]張兵,呂小明.政府投資項目招投標采購效能分析[J].工程管理學報,2019,33 (5):62-67.
[5]陳丹.高校政府采購管理問題分析及對策建議[J].中國市場,2019 (32):101-102.
[6]肖修紅,黃為杰.芻議政府采購貨物和服務招標采購管理[J].現代經濟信息,2019 (2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