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莎

全國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勁波。
5月22日,全國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勁波向兩會提交三份書面建議,“進一步穩定就業,扶持中小企業發展”“進一步做好線上職業技能培訓”“以信息化建設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等話題。
2020年初以來,新冠疫情對經濟社會運行造成巨大沖擊,也為中小企業經營發展帶來嚴峻挑戰,更直接威脅到就業市場的穩定。因此,加強對中小企業扶持力度,進一步降低企業經營、用工及融資成本,成為“穩就業保就業”的重要手段。姚勁波提出如下建議:
疫情下的中小企業復蘇,面臨的最大困難就在于“入不敷出”,成本特別是人力成本高企,收入減少。因此,建議一方面適當下調住房公積金的繳存比例,由最低繳納5%降至3%,切實減輕企業用工壓力。另一方面,建議進一步降低社保繳納比例,如養老保險參照廈門、深圳等地做法,全國范圍內企業繳納比例統一調整為12%或13%。降低比例的同時,積極拓展社保基金其他收入來源。
疫情期間,推行靈活用工和共享用工模式,可實現企業間快速高效的人力資源互補,分擔公司成本,增加就業容量,緩解臨時性供需矛盾。為此,一方面,建議政府以定向補貼等方式,鼓勵人力資源服務企業搭建靈活用工和共享用工平臺。同時加強宣傳引導,吸引更多有需求的企業通過平臺發布信息,促進供需信息精準對接。另一方面,有針對性地出臺社保繳納指導性政策,如社保繳納部分可由雙方用工企業共同繳納,并約定分攤比例。
受疫情影響,中小微企業經營與信用風險進一步增大,且分散于百業百態,情況各異,金融機構風控難度較高,因此其融貸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眾所周知,大量中小微企業通過互聯網平臺與用戶達成交易,在線上沉淀了海量數據,因此建議在政府指導下,金融機構與擁有大數據資源的互聯網平臺深度合作,建立中小企業信用評估體系,深度分析其生產經營信息,從而生成企業風險報告,確保安全高效地提供融貸服務,助力企業復工復產。
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社會轉型發展,職業技能培訓已成為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擴大就業規模的重要舉措。線上職業技能培訓仍存在著企業從事培訓服務的積極性不高,接受培訓勞動者偏少,培訓資源供需不均等問題。姚勁波提出以下建議:

58同城大學成立。
建議政府大力支持企業搭建線上職業技能培訓平臺,該平臺可優先納入各地“兩目錄一系統”,享受國家相應補貼;其次建議政府加大資金籌集和支持力度,將更大比例的保障就業補助資金、地方人才經費和行業產業發展經費用于線上職業技能培訓。針對部分中小企業申請補貼流程復雜、耗時較長等問題,政府可直接將補貼發予培訓平臺,促使其更好服務中小企業。
針對勞動者參與線上培訓積極性不高,參與人數少等問題,建議有關部門設立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電子檔案,做到“一人一檔”,逐步實現數據統計、過程監督、效果評價、資金撥付等功能一體化,并以此為基礎明確補貼標準及對象。對參加線上培訓的建檔立卡貧困人群、殘疾人求職者、就業困難人員、高校畢業生等群體,在培訓期間給予一定的生活補助。此外,建議通過市場調研等方式集中推薦最緊缺崗位及相關培訓課程,便于勞動者進行選擇學習,并鼓勵“訂單式培訓”,實現“招、培、就”環節無縫銜接。
建議政府進一步落實“放管服”改革要求,鼓勵行業協會、企業、職業院校等多方主體共同籌辦線上職業技能平臺,并給予一定職業資質認證權限,為其招生打開窗口。同時,需將補貼標準與市場培訓成本掛鉤,各地應避免補貼數額“一刀切”;在申領補貼流程方面,可進一步簡化手續,縮短審批時長,為線上職業培訓平臺提供更全面便捷的服務。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普及,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化建設體系在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等方面的作用愈發凸顯。但縣域信息化水平總體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地區發展不平衡,信息化人才建設相對滯后,難以適應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姚勁波建議:
建議以縣為單位搭建本地信息平臺,引入生活服務相關功能。縣級政府可以聯合社會企業,通過整合優勢資源,搭建符合當地縣情的本土化、特色化信息平臺,采用政府引領、企業運營、居民互動的模式,在發布政府公告、政策和便民信息的基礎上,引入互聯網平臺上的電商服務、求職招聘、水電繳納、公交出行等功能,進一步服務好當地居民。
一是建議政府積極選拔各類人才參與信息化工作,打造信息化人才隊伍:以提高福利待遇和職稱評定等政策引導,吸納返鄉務工人員、高校畢業生、大學生村官等熟悉互聯網,對網絡技能有一定認知的人群,組建人才隊伍,按需分配到縣、鄉基層工作崗位,從事信息平臺的建設和推廣普及;二是加強基層人員的互聯網應用技能培訓。鼓勵線上職業教育平臺免費向基層開放部分課程,同時縣級政府可組建培訓師資隊伍,在縣、鄉開展專項培訓。
疫情期間,直播帶貨、云旅游、線上問診等新業態逐漸成熟,5G、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被廣泛運用。縣域經濟亟須抓住數字轉型的戰略機遇,以信息化為引擎,實現升級躍遷。建議各地將本地特色工業、農業產業以及服務業,與信息化手段充分結合,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對特色產業鏈進行數字化改造,推動縣域經濟轉型升級,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鄉村振興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