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俠 李夢云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醫療水平的提高,人們生育觀念的轉變,在低出生率和高平均壽命共同作用下,中國迅速步入老齡化階段,規模龐大,發展迅速,使中國陷入未富先老的尷尬境地,從多方面影響著中國經濟,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高速優質發展。通過分析老齡化現狀成因及帶來的負面經濟影響,結合現實情況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經濟發展;影響;建議
1.中國人口老齡化現狀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老齡化速度也在快速增長。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0年末中國總人口為126743萬人,65歲以上人口為8821萬人,僅占總人口約7%,初步步人人口老齡化階段,而2018年末在中國總人口139538萬人的前提下,65歲以上人口達16658萬人,已占總人口的11.9%,在經濟水平尚待提高、人口基數如此龐大的前提下,老齡人口占比不可謂不高。同時,2009-2018每年老齡人口占比增速都在3%以上,而2018、2017年與上年相比老齡化增速都近5%。
2.人口老齡化快速增長原因分析
影響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兩大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當前老齡人口占比如此之大,是先前新生嬰兒出生率過高,現下老齡人口數量龐大以及當前出生率過低共同作用的結果。
2.1新中國成立后三次嬰兒潮實現了人口的跳躍式增長
新中國成立以來,為振興國內產業,提升綜合實力,政府鼓勵家庭生育,人口增長達到了300%。1962-1973年間,三年自然災害結束和國內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第二次嬰兒潮,連續多年人口出生率都在30%以上,此期間人口出生數占總人口的20%。第三次嬰兒潮開始于1980年,上一次嬰兒潮新增人口開始成家立業,是造成第三次嬰兒潮的主要原因。而這三波嬰兒長大衰老后的群體是構成當今老齡人口的主力軍,規模龐大,不容小覷。
2.2醫療技術的提高、養老制度的完善延長了人口平均壽命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科技的迅速進步,醫療水平的顯著提高,養老制度的日愈完善,很多之前束手無策的疑難雜病、老無所依的尷尬情形等都有了應對解決措施,大大降低了人口死亡率從而提升了中國人口平均壽命。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數據可知,2000年中國剛達到老齡化標準時的預期平均壽命為71.4歲,而2018年的預期平均壽命已達77歲,增長趨勢迅猛且仍有增長的可能性,是促成老齡化加劇主要原因之一。
2.3撫養壓力以及人們思想意識的改變
隨著教育的普及、思想的轉變,很多人不再將傳宗接代作為結婚的目的,而更在乎愛情的重要性。同時,當今社會條件下養孩子的代價很大,當代年輕人需要同時面臨著就業、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壓力,“生不生得起”是他們必須考慮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出生率自然降低了。
3.人口老齡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不僅意味著中國人口結構的改變以及老年人口的增加,還意味著勞動力的減少,在這種情形下勢必會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進程及發展速度,尤其是在中國總體經濟實力還有待提高的前提下,未富先老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會更為嚴重。
3.1適齡勞動力減少,影響經濟發展進程
根據中國統計局資料顯示,2000年中國總人口為12.67億,16-59勞動年齡人口規模為9.16億,勞動年齡人口占比為72.3%,到2018年,中國總人口數達到13.95億,而勞動力人口數卻下降了1900萬人,總數為8.97億人,勞動力人口占比為64.3%,下降顯著。中國目前仍為發展中國家,在生產結構完全更新換代之前對于勞動力的需求仍然很大,而人口老齡化的存在必定會降低中國的整體勞動率水平,影響中國的國民生產力,對中國的經濟發展造成很大不利影響。
3.2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使中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
由于人口老齡化的存在,“中間大,兩頭小”的人口結構被破壞。社會勞動力供給相對短缺,勞動力價格快速增長,在其他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價格還相對不高時,中國在國際上的人口稟賦逐漸消失,失去了人口方面的競爭優勢;而家庭撫養比過高,給子女和社會造成贍養負擔,在滿足不了經濟增長所需求的勞動力的同時,還使社會保障支出增加,財富積累受到了相應影響,中國的人口紅利慢慢消失。
3.3人口老齡化的存在阻礙了中國產業結構的優化
當前社會大發展情況下,產業結構逐漸向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偏移以適應當代全球經濟發展的要求。但是由于老齡化的加劇,年輕適齡勞動力的減少,很多需要注入新鮮血液的部門更傾向于選擇有創新力及具有良好體質的青壯年,而老齡化的加劇嚴重阻礙了他們對人員的篩選,甚至滿足不了他們對相關崗位的需求,進而增大了整個社會產業結構優化進程的難度。
4.建議及措施
人口老齡化從多個不同方面影響著中國的社會生活,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經濟市場的活力,以及中國經濟的發展,所以在人口老齡化已然存在的條件下,結合當下中國老齡化現狀提出相關建議與措施至關重要。
4.1再開發利用老年人口勞動力,延長勞動年齡
老齡化不僅造成中國勞動力需求不足,還增加整個社會的負擔。長此以往,會對經濟發展和整個社會狀態產生負面影響,所以解決勞動力數量有關方面的問題尤其重要。采取促進老年人再就業和推遲勞動人口退休年齡的措施,延長老年人口的總體工作時間,將大量的非勞動力再發展為勞動力,既解決了家庭和社會的撫養負擔,又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中國經濟發展下勞動力相對短缺的局面。
4.2進一步開拓老年人市場,形成完善的制度體系
隨著老齡化比率的增加及中國保健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針對老年人口的產品服務應運而生,在中國整體經濟市場發展有趨緩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開拓老年方面的經濟市場,生產出更多符合老年人的產品服務并形成相對完善的運行體系,刺激廣大老年群體的消費欲望以及提升總體消費量,以提升中國總體消費水平,通過需求拉動供給,提高國內生產水平。
4.3降低當前的生育壓力,提高出生率
在當前社會條件下,工作壓力大、房價高以及子女入學難度大等問題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新一代年輕人不愿意過早結婚生子,甚至選擇只生一胎或成為丁克一族,二胎政策的放開也沒有很好的緩解這方面的問題。所以為了鼓勵年輕人能夠多生多養,就應該以解決他們面臨的問題為切人點,針對住房難、入學難等問題來建立相應的政策措施,盡量為年輕夫妻解決這一類的壓力問題,讓他們樂意生、敢于生,來解決當前出生率低的問題。
4.4提高勞動力質量,增加人力資本
中國當前經濟發展仍需依靠勞動力的供給,勞動力的暫時短缺就會對經濟發展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我國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增加教育資本的投入,培養更多多領域高端技術人才,來增加中國人力資本,促進中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轉變,不過度依賴人口的供給數量。對人口進行投資的方法,不僅能緩解人口老齡化給家庭、社會以及經濟發展帶來的壓力,同時也能更進一步加速中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增加中國產業的規模報酬。
結束語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思想意識的改變,人口老齡化成為社會發展的趨勢。很多西方國家也已步入了老齡化階段,甚至出現人口負增長的現象。但是由于他們處于發達國家地位,第三服務產業占產業結構的主導地位,很多產業發展依靠技術和資本,人口老齡化給他們帶來的影響較輕。而中國仍處于發展中國家行列,很多經濟發展部門仍需要依靠勞動力的驅動,提前進入老齡化階段對中國經濟的打擊尤為嚴重,我們應該給予其足夠的重視并采取合理的措施解決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