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真稹
摘要: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市場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問題備受關注和青睞。本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現狀,其次利用案例分析不同上市公司之間的管理手段的差異性,最后探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發展對策,希望本文能夠給予同行一些參考。
關鍵詞: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差異化
一、引言
隨著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越來越普及,為公司發展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使得公司的財務信息質量受到影響,很可能會導致上司公司決策人員和管理人員在對信息判斷時做出錯誤選擇,所以有時所做的決策很有可能會影響其他股東或者債權人的個人利益,從而不利于上市公司整體發展。在上市公司的發展過程中,離不開企業、政府的共同努力,企業應該厚植自身發展優勢,加強盈余管理;政府部門也應該加大對上市公司的管理和支持,在企業盈余管理方面要加強防范和監管,從而助推上市公司健康發展。本文主要是在上市公司盈余手段發展現狀和不同上市公司的盈余手段方面進行分析,從而進一步幫助上市公司做出合理選擇,促進企業健康穩健發展。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發展現狀
我國大部分上市公司所做的盈余管理行為都是出于對債券公司行為的應對,縱觀全球來看,我國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與審計、公司治理等方面與國外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有很大的不同之處。目前,國內對盈余管理手段的分析主要是在獨立審計能否識別盈余管理上面,但是這與盈余管理行為在實踐中的運用存在很大差異。就目前來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本文簡單從以下方面進行闡述:
(一)管理理念有待提高
在國內大多數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中,只有很少的內控人員懂得盈余管理理念、政策和手段等,大部分人員在經營管理的過程中缺乏專業的職業素養,對企業盈余管理理念沒有很好的把握和運用,從而使得企業發展沒有很清晰的目標路徑,進而導致企業發展受損。
(二)缺乏完善的治理機構
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中,股東、董事、監事、經理之間的權益分配之間不合理,導致“一股獨大、股權失衡”、監事會作用受限等問題普遍存在,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仍是很大問題,會導致很多人為操作,長遠看不利于上市公司的正常發展。
(三)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
國內上市公司普遍在激勵機制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措施,導致企業對財會等人員的職責權利無法有效的監管和限制,所以在提高企業經營效益和績效提升方面都受到阻礙。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主要手段
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中,會很巧妙地利用一些會計政策來使一些面臨虧損的企業進行盈余管理。不同類型的企業會選址不同的管理模式,來加強企業的盈余管理,從而使企業發展迎來新的轉機,本文將結合實例從以下方面進行比較。
(一)利用減值準備調節盈余
通過調查發現,近年來很多上市公司都對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這一手段非常青睞,分析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計提的比例和數額可能會影響到企業當年的盈利,還可能會對企業的發展趨勢具有扭轉乾坤的作用。部分上市公司遇到績效不高時少提可以使業績起到“潤色”的作用,如果遇到企業效益較好,那在計提的時候可以多提,這樣可以為日后的相關業績數據做出一定的準備。下面以某公司來做案例分析。
某公司因經營管理問題,2004年和2005年連續兩年業績出現虧損,按照規定,該公司面臨被退市的風險。但是其在企業公告里發表聲明稱,其2006年的主營業務規模和主營業務盈利能力都是大幅提升的(具體見表1),但是需要為日后整合后的無線、通信資產大幅計提減值準備,因此2006年度的業績受損嚴重,可能會虧損。公司之所以這樣做,有業內人士分析,是想敦促有關方面對某企業重組事宜的速度要加快,也有人認為這是該公司故意為之,以弱者姿態來贏得政府等部門更多的支持和照顧。
(二)利用資產重組進行調節
資產重組可以優化企業資產結構,對產業進行及時調整,可以實現企業發展戰略的轉移,從而實現企業的資產置換或者股權轉讓等。上市公司通過資產重組來對加強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有股份轉讓、資產置換、對外收購兼并等。資產處置方面,包括對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的處置,上市公司通過資產轉讓等可以將不良資產轉移給控股子公司,或者收購子公司的優質資產,從而實現上市公司的資產重組,避免虧損或者損失的發生。以2007年的數據為例,有48家單位進行了資產重組,其中有21家是通過當年度的資產重組手段實現“摘星”的。筆者以某公司為例進行分析。某公司2004年的利潤總額為19143.6萬元,凈利潤是10201萬元,正常利潤是5339萬元,其中因資產處置而產生的收益是3236.87萬元,在凈利潤中的占比為31.7%。通過其2002年、2003年、2004年三年度的資產報告分析可以看出,三年的凈資產收益效率為13.59%、10.29%、10.34%,三年的平均收益率均在10%以上,使得該企業在2004年成功配股。
(三)利用地方政府支持
因部分上市公司經營管理不善,導致企業經營困難,連續好幾年都會出現虧損、資不抵債等不良情況,很有可能就會面臨被摘牌或者不配股等情況,當地政府為了保住上市公司這一寶貴的資源和名額,會想方設法給予企業各種支持和幫助,以助其渡過難關,比如可以通過地方財政補貼、減免稅收、降低稅率等措施,來幫助上市公司保留住配股資格。上市公司往往會通過地方政府的減免、補貼等方式進行盈余管理,從而幫助上市公司渡過難關。以某公司案例來進行分析。
某公司,2006年收到當地政府的一次性財政補貼1886.73萬元,根據當年度該公司的年報顯示,該公司的年度業務收入是1369.86萬元,凈利潤達到858.36萬元,該公司的盈利主要得利于政府的補貼。
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對策
我國上市企業眾多,類型復雜,怎樣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中站得穩,還需要上市企業充分考慮企業自身的發展特性、未來前景和當地的政策支持,找出科學合理的盈余管理手段,從而實現企業的更好更快發展。另外,我國政府、外部監管機構等方方面面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各自功能,共同促進我國上市公司的健康發展。針對企業盈余管理差異化發展方面,本文從以下方面進行簡短分析。
(一)完善規范會計準則
就目前我國會計準則發展狀況來看,準則不夠細致、規范不夠明確,在很多細節之處還存在漏洞,這就大大增加上市公司的可選擇性,難免會造成會計信息的失真,不利于投資者決策,長遠來看不利于我們市場經濟的發展。因此,相關部門應該加強會計準則的規范和完善,對準則具體內容要再明確再清晰,尤其是在資產重組、減值損失、計提等方面一定要有明確的概念。同時相關監管部門也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加強監督管理職能。
(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面還存在一定的管理空白,上市公司經常游離在違法與守法的中間地帶,沒有明確的處罰規定。同時,一旦有企業違法,雖然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但是因處罰力度不大,違法成本較低,也導致企業有恃無恐。所以,國家一定要對我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進行有效摸底,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減少上市公司鉆法律空子概率,強化信息公開等措施,增加企業財務信息公開童模化,多措并舉,為市場經濟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三)加強處罰力度
就目前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狀況來看,違法成本過低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導致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缺乏有效監管和處罰,整個盈余管理行為魚龍混雜。因此,政府應該充分發揮監督管控作用,對違法情況要加大處罰力度,不斷提高違法成本,以法律的強制力來實現強大的震懾作用,優化投資環境,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結束語
實現上市公司的健康穩定發展,不僅對企業本身,對整個國內的市場經濟發展都有重要作用,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幾十年來,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但是在上市公司管理方面仍然處于起始階段,要想促進整個行業的有序發展,還離不開各方面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