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穎燕
一、特殊學生小成
當我走進四年級X班的課室時,迎面走來一位瘦瘦的、皮膚白凈的小男孩。“老師,上課我幫你管紀律。”我看著他,說:“好呀。”我與他說話時,他的眼睛總是看著別處的,目光游離,有一種自卑感。旁邊的同學告訴我:“老師,他叫小成。”他又小聲說:“老師,沒人喜歡這位同學,我們都不跟他玩,他整天搗亂,還會發火打人。”這時,鈴聲響了,學生們都快步走進課室,準備上課。剛才那個小男孩慢慢走到教室的窗邊,把手伸到課室內拍打其他學生。“老師,小成的手有口水的。”被拍打的學生一邊厭惡地說,一邊用紙巾擦手,其他同學都看著他們。 我用眼睛盯著小成,但他不看我,我只好嚴厲地說:“請這位同學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他慢吞吞地走回座位,并用手掃一下后面同學的書本,“啪”的一聲,書掉到地上。全班同學的目光又一次齊刷刷地看著他。他的書桌上橫七堅八地攤著很多書,他用臟臟的手大力地把書掃到地上,遲疑地坐下來,身子重重地靠在椅背上。我看著他,但他始終未抬頭看我。約五分鐘后,坐在小成后面的同學舉手,氣憤地說:“老師,他用紙團打我!”旁邊的同學說:“老師,他拿我的筆。”我走過去,摸摸小成的頭,說:“小成,上課請不要打擾同學,可以嗎?老師覺得你能做到的。”這節課,我提醒他幾次,但效果并不理想。當我稍不關注他,他又去拿同學的書或筆。下課鈴聲一響,他迅速用手把后面同學的書扔到地上,然后沖出課室,跑得無影無蹤了。
晚上我與他媽媽交談,才得知小成曾被醫院診斷為小兒多動癥,還曾服藥物治療了一段時間。
二、問題概述
從小成與外界(主體是家長、老師和同學)的溝通和交往中,我發現他有以下行為表現。
一是控制力較弱,體察力欠缺,易反復犯錯。他注意力較渙散,不擅長調控自己的行為及情緒,也不善于體察別人,容易做出沖動行為,與同學一句不合,就出手打人。
二是規則意識薄弱,思維較跳躍。上課時他不能安靜聽講,玩弄手指或其他物品,或是故意搗亂。思維不連續。小成媽媽反映,他談話時,未表述完一件事,就又說另一件事,做事丟三落四。他的學習成績很差。基于上述表現,同學不接納他,他被拒絕和排斥,人際關系惡劣。
三是自我防衛心理,導致不良惡習。他常常處于一種焦慮不安的情緒中,擔心做錯事被老師或家長責罰,擔心成績差被責罵,擔心同學不與自己玩,但自己又控制不了,從而產生不良應激心理:①掩飾和否認。犯錯時,否認并說是同學的錯,家長信以為真,所以造成與教師、家長之間的摩擦。②過度補償。為了克服自卑情緒,補償自尊心受到的傷害,就依仗自己的能力,去強迫低年級的小朋友借錢給他,以這種方式來顯示自己的能力,否認不足。
三、成因分析
1.主觀因素
小成是小兒多動癥兒童。多動癥在醫學上稱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是一種常見的兒童行為障礙,主要指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兒童,以注意缺陷、多動沖動為主要表現,并可能伴有知覺和認知障礙、中樞神經失調的一種綜合征。是一種腦功能的輕微失調,導致其人格和認知發展上的缺陷,這是多動癥兒童溝通與交往障礙的關鍵原因。這也是小成行為特殊的主觀因素。
2.客觀因素
客觀因素中包括環境因素,家庭環境起決定性作用。如親子關系、教養方式、家庭結構等都影響多動癥兒童的溝通和交往。小成是獨生子,家庭經濟情況一般。爸爸在區外某職業學校任教,媽媽為公司管理人員。父母因工作原因,長年聚少離多。小成中午自行回家,用電飯煲加熱前天媽媽準備好的飯菜當午飯。家中無老人同住,媽媽晚上7點多才到家,小成處于一種無人管教的狀態中,是典型的放縱型家庭教養方式。
四、教育策略及實施效果
總的來說,多動癥兒童由于自身的缺陷,與他人溝通與交往中存在困難。學校教育在于對其進行積極的干預及矯正,采取相應措施,幫助其掌握及提高溝通交往的技能,更好地融入社會。
1.親其師,信其道
我發自內心地與家長傾談,一開始便獲得家長的信賴。我主動與小成談話,有時問他問題,他閃爍其詞,有時還不說話。我主動關心他的學習和生活,盡量爭取他的信任。經過兩個月的交往后,他對我開始信任,愿意接受我的教育。
2.抓住契機,引導形成積極的自我認知
主觀能動性在小兒多動癥兒童的溝通交往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意識到,首先要讓小成對自己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只有他自身愿意做出改變,努力去嘗試跨越障礙,邁出堅實的第一步,才有可能獲得進步。有一次,因他的不對,與同學發生沖突,我狠狠地批評了他,他突然回我一句:“我有病!”當時我沒有再與他談話。等到放學時,我拉著他到校道的長椅上坐了下來。“小成,你怎么說自己有病的?”“媽媽說我有小兒多動癥,我看過醫生,吃過藥。”他又坐不住了,眼晴看著別處,手不住地動來動去,想離開。“小成,我給你講個故事,你愿意聽嗎?”我給他講了好萊塢最偉大的黑人演員之一威爾·史密斯的故事。“今晚我讓媽媽陪你看看他演的電影《當幸福來敲門》。”我想讓他父母通過觀看這部電影,明白一個道理:心中要始終有信念。
第二天, 我跟小成說:“片中爸爸的扮演者威爾·史密斯幼年時也是一個多動癥兒童,但他一樣可以獲得巨大成就。只要你永不言敗、不懈追求,沒有什么困難是無法解決的。我和你父母都會幫助你的。”我用簡要語言給他講解什么是小兒多動癥,目的是讓他對自己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3.引導積極的行為管理,掌握沖突解決策略
我讓小成自己講他哪些方面做得不好,我一條一條寫下來,然后一起制訂“每日行為記錄卡”。一開始目標不能定得太高,從日常可約束的行為來規范。記錄卡不是老師記,而是當事人自己記錄,放學后與其分析當天的記錄情況,并給予獎勵。完成行為記錄卡的過程是一個自我審視的歷程,可幫助其形成積極向上的自我認知,也是價值判斷能力的訓練。
運用大衛·W·約翰遜和羅杰·T·約翰遜的同伴調節程序(Peer Mediation Program)緩解小成的人際沖突。當他與別人發生沖突時,我先讓他表達自己的感受,如原本這樣做的期望是什么,是無惡意的,并理解對方對自己的不滿,自己愿意與對方和好。只要有沖突發生,我都第一時間引導他處理,這樣不斷鞏固,教會他沖突解決的方法,使他獲取他人的認同,從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同學慢慢接納小成,沖突減少了。
4.與家長有共識,形成合力
學校的所有訓練行為,我都與家長充分溝通,獲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在與家長的談話中,我盡可能地給家長傳達小兒多動癥兒童的教育理念以及行為訓練方法。家庭教育也在悄悄地改變,爸爸有時間會陪小成跑步、游戲;媽媽調換了工作崗位。爸爸媽媽陪伴的時間多了。生活習慣有規律,睡眠充足,上課的精神狀態有所改變,小成的成績有所提高。我與體育老師聯系,安排小成參加學校的跳繩隊,讓其有釋放精力的渠道。我引導小成進行同伴調節程序訓練,同學對他的態度有了改觀。我同時引導班上其他同學,給予小成更多的理解,營造一個溫馨的班集體,這也是改善沖突行為的重要環境。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理念一致,形成合力。
五、反思與建議
1.理論指引是教育智慧
教師和家長要樹立正確的認識,我們都會輕易地從生理的角度去批評孩子的行為,教師和家長都不能因為兒童是多動癥而放任其不良的行為,而應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積極地引導他們。教師和家長都需要勇氣與智慧。所以社會和學校要開展小兒多動癥兒童教育的各類培訓,幫助教師和家長從困惑中走出來。教師和家長共同交流探索小兒多動癥兒童教育的實踐經驗方法,形成學習共同體。
2.持之以恒是教育勇氣
老師和家長不要期望在短時間內糾正多動癥兒童的不良行為。我們要以積極、主動、耐心的態度參與,才能收到效果。根據不同兒童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個別化教育訓練計劃 。還要考慮同一個多動癥兒童在不同的年齡階段 ,適應能力也會有所不同。因此 ,教師和家長要堅持、要冷靜、要理性地以一種“等待”平和的教育心態引導多動癥兒童。
3.愛和包容是教育的內核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于如何愛護學生。”所以,愛是教師最基本的美德。我們從事的教育工作是心與心、身與身的生命教育。我發自內心地愛學生,“我要與你一同成長,我要成為你的朋友”,因雙方在身心上互相接納,才可建立穩固的依戀關系,幫助我們開展教育活動。
一年的訓練后,小成的溝通和交往技能有明顯提高,成績也進步了。小兒多動癥兒童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教師和家長要有包容和愛,堅持不懈地運用教育智慧與他們共成長。孔子的“有教無類”是我們一直堅持的教育思想,我們要努力讓每個兒童獲得成功。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