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敬蘭
識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學生寫作與閱讀的基石。然而,在識字教學實踐中,有些老師往往不注重教學自身所具有的人文因素,脫離學生,過于強調識字技能的講解,一再地強調識字的工具性作用。這樣一來,識字教學便淪為了純技能訓練,單調地讀,不斷地寫,機械地識記,學生覺得枯燥無味,毫無興趣,學習效果不盡人意。要改變這種狀況,提高識字教學的實際效果,識字教學應進行人文教育,有意識地滲透人文性,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一、回歸生活,強化學生識字
小學語文和生活之間的聯系緊密。更多時候,漢字是以一種介質、載體的形式在生活的多個方面存在。生活中,有許多教學生識字的好途徑。如春節家家戶戶貼的對聯、店鋪的招牌、超市里對商品的介紹等。為此,教師應鼓勵學生養成在實際生活中識字的習慣。先從識字鍛煉開始,每天在課堂上抽出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對自己家到學校沿途中遇到的漢字進行展示,之后再開展“識字大展示”的比賽,讓學生將自己認識的字展示出來,并對識字的方法與途徑進行介紹,進而將學生本身識字的范疇擴大,將學生的識字興趣予以激發,讓其對識字的重要性、生活性、實用性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從而進一步認知與了解自我識字,對自我的識字藝術進行升華。
二、創設情境,豐富學生情感
一直以來,漢字作為一種工具,被賦予了“枯燥無味”的評價。然而在實際上,漢字的形象感強,具有豐富的色彩與趣味,每一個漢字均蘊含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借助各種有效方法對漢字的情感資源予以深入挖掘,精心創設相對應的情境,調動激發學生熱愛語言文字的深切感情,使得方正的漢字更加柔美。
比如在“水”字教學中,教師可展示課前精心準備的圖片,將水的形體同楷書的“水”、篆文的“水”進行演變。通過仔細觀察,學生便可輕易地發現“水”同生活中的流水一脈相通,學生看著圖片中流動的水,手不自覺地寫著演變后的“水”字,學習起來十分輕松。然后,教師再有意識地指引學生結合生活描述水的不同形象,學生頭腦中形象生動的“水”逐漸代替了抽象的字符“水”,潛移默化中強化了“水”的審美意味,也深化了學生對“水”的認知。
三、解除束縛,開放性地識字
一提到識字,我們往往習慣地想到課本、課堂、學校。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環境也有所改變。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我們隨處可見漢字。所以,我們應積極改變思維方式,拓展學習途徑,堅定不移地走開放識字教學之路。
比如進入校園,迎面而來的便是校名、校訓、小學生守則、校園文化宣傳設施等;進入班級,班級名、課程表、黑板報、班級規范、伙伴名字、書包、書本……都是學生識字的重要素材,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認識這些字。堅持下去,久而久之,學生潛移默化中便學會了這些漢字。
再比如電視節目豐富多彩,有兒童故事片、動畫片、新聞聯播等,學生可從中獲得大量的信息。所以,教師應告知學生在看電視時,要有意識地認讀字幕,不認識的字應及時問家長。這樣,通過眼看、耳聞、口問,不知不覺中便熟悉了陌生的字符,逐漸認識了許多漢字。
四、重視漢字的運用,擴大識字的外延
漢字是學生閱讀與寫作的基石。所以,識字教學中,教師應堅持大語文的理念,不得將識字單純地限定在會讀、會寫上,應注重其運用,將字同詞、句、章融合起來,拓展識字的外延,使識字成為一種具有深刻意義的學習活動。例如教認識“愛”字時,教師可指導學生進行組詞與造句,并提供這種句式:1.媽媽,她很愛我。2.,很愛。最后,教師指導學生基于“愛”這一主題開展“說一小段話”活動。通過這一引導、交流與碰撞,“愛”字深深感染著學生;愛的精神與情感就像一粒種子在他們心中發芽、生根、長葉、開花與結果。只要把識字與說話、寫話統一起來,識字教學就有了廣闊的空間、深厚的意蘊,識字也會成為有意義的生命歷程。
總之,對于小學語文學科而言,識字教學是重難點內容,也是現代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之一。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許多老師創造出了多種多樣的識字方法,只要我們在教學中博采眾長,綜合運用,靈活運用各種識字方法組織教學,讓識字教學充滿人文性,將學生的利益作為唯一追求,就能夠在生動活潑的教學中,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多認字、快識字。
責任編輯 龍建剛